
出版社: 轻工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0.20
折扣购买: 中年心态
ISBN: 9787518436088
本?哈钦森,英国肯特大学欧洲文学教授,曾获菲利普?勒沃胡姆奖,欧洲科学院成员,其他作品:《比较文学简论》。
危机:行动或者死亡 与“性”一样,“中年危机” 这个概念出现于20世纪60 年代。按照英国诗人菲利普 ·拉金(Philip Larkin)的说 法,性始于1963年。那么 在随后的1965年,“中年危 机”首次登场。埃里奥特·杰 奎斯(Elliott Jaques)在《 国际精神分析杂志》上发表 了一篇学术文章《死亡与中 年危机》(Death and the Midlife Crisis),首次在学 术界使用了这个术语,并且 很快流传开来。事实上“中 年(midlife)”这个词在 1895年就出现了,在字典 中的定义是“介于青年与老 年之间的生命阶段”,但是 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年 才与“危机”产生自动关联。 而如今这两个词语之间已经 变得不可分割,证明了二者 之间的共鸣。中年人一边忧 心自己会崩溃,一边不可避 免地走向崩溃。中年危机既 是自我证明的故事,又是自 我实现的预言,已经成为小 说和电影的一个重要题材。 任何关于成就的讲述、关于 成长的传记,一定要有自我 怀疑并最终成功地克服信心 危机的情节,才是完整的— —这正是我们的文化中对于 “成功”的固有观念。从某种 程度上而言,这与我们在漫 长的人生中逐渐走向衰老的 经历不谋而合,同时也折射 出现代西方文化中安稳与繁 荣背后挥之不去的空虚感。 “中年危机”的概念,不仅体 现了我们逐渐产生的对死亡 的模糊认知,也反映了我们 对步入中年以后的生活意义 的质疑。但,仅此而已吗? 杰奎斯认为,这个问题 的答案取决于我们是否认为 自己拥有创造力。他认为, 在生物学层面上,“危机”的 到来是显而易见的:它会在 35岁左右时开始,可以持续 数年的时间,其严重程度取 决于个体所处的环境与其性 格,并且杰奎斯坚定地认为 这个词指向的是男性。无论 是在文中所引用的例子上, 还是将“危机”的本质理解为 “创造力”的丧失这一点上, 《死亡与中年危机》描述的 肯定不是“死亡与少女”。尽 管在后工业时代,关于中年 的思考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女 f生化的成分,但是一旦和 危机联系起来,即使在战后 的世界里,中年仍然主要针 对的是男性。“男性更年期” (对此有个专门的英文术语 manopause)似乎更值得 进行精神分析,因为它并非 生理性的,而是隐喻性的概 念;不过,也可能因为它( 或许)只是暂时性的,是等 待生产力恢复的短暂平静期 。女性会真的停经 (menopause),而男性 只是暂停(pause)一会儿 。 在杰奎斯的文章首次发 表的半个多世纪以后再来阅 读,你会l京讶于从现在的 角度来看,他的观点是多么 的过时——他的视角完全集 中在男性身上,并且认为一 个人到了35岁左右,就“应 该”已经建立了家庭生活; 此外你还会发现,没有一个 形式的中年危机能够同时适 用于所有人。无论中年危机 是真实存在的,或仅仅是一 个流传甚广的都市传说(关 于这一点,专家们还存在很 大的分歧),它在不同的人 身上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形 式:一个中年男性的崩溃可 能正是另一个中年女性的成 熟。而杰奎斯却将许多不同 的故事线归纳为一个:在“ 杰出人物”的作品中清晰可 见的中年危机。杰奎斯“产 生了这样的印象”,极具创 造力的艺术家在35岁至39 岁年龄段的死亡率显著升高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他对 于危机的认识过于印象主义 ,似乎是有问题的;他选出 那些早逝的“天才”,引用他 们的故事,不过是他在阅读 了艺术家传记后对其浪漫主 义调调的重复(“越深入观 察天才们的生活……就越会 震惊而清楚地发现,中年时 期是死亡的高危阶段”)。 但是他的理论却很受欢迎, 说明其有一定道理。当人们 步入中年后,创造力就会发 生改变,可能会停滞不前、 改变方向或转换形式。 创造力会发生什么样的 改变?杰奎斯将度过中年危 机之后时期的创造力称为“ 经过雕琢的创造力”。他指 的是不仅关注内在的非物质 思想,也会重新关注到“外 在的物质”;不仅会进发灵 感,同时也会产生行动的兴 趣。杰奎斯从许多男性艺术 家,如贝多芬、莎士比亚和 歌德等人的经历中总结出一 个模型——浪漫而富于直觉 的青年时期,古典而充满反 思的中年时期,然后再将这 个模型应用于他们身上。虽 然他的这一方法有些自我循 环的意味,但表达出了清晰 的观点。渴望和焦灼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平静和接受。 然而,要达到这种豁达 的状态,需要经历杰奎斯所 说的中年危机之“炼狱 (purgatory)”。根据西格 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理论,我们都保 留着对永生的隐秘幻想,然 而这种幻想必须被彻底消除 。当我们停止成长,开始逐 渐变老,我们将不得不面对 最终会走向死亡的残酷现实 ,我们不能继续假装只有别 人会死去而自己不会。所有 的将来时终会变成过去时。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