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的写作课(中学生如何写好作文)

梁晓声的写作课(中学生如何写好作文)
作者: 梁晓声
出版社: 青岛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19.80
折扣购买: 梁晓声的写作课(中学生如何写好作文)
ISBN: 9787555274230

作者简介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1949年生于哈尔滨市建筑工人家庭,祖籍山东荣成——父亲少年时跟随乡亲们“闯关东”,后来在哈尔滨市成家。梁晓声初中毕业于哈尔滨市二十九中学,适逢“**”,不能继续升学也不能就业;两年后又逢“上山下乡”运动,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兵团知青”,先后做过知青班长、连队小学老师、团报道员、木材加工厂抬木工。 1974年,梁晓声被木材加工厂**,成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1977年,梁晓声从复旦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先后任剧本编辑编剧;1988年,梁晓声调入当年的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2002年,梁晓声调入北京语言大学,任中文系教授至今。 到目前为止,梁晓声创作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2300多万字,由青岛出版社结集为50卷的“梁晓声文集”——现已出版长篇部分20卷。 梁晓声在短篇、中篇、长篇小说创作方面获奖多多,不少作品被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并有不少作品被译成外文;梁晓声亦发表了大量散文杂文、随笔、社会时评,同样在**外引起了广泛关注与反响。 梁晓声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当之无愧的多面手,“常青树”。自上世纪80年代初始,他的许多作品非但没有被边缘化,反而*加以其鲜明的人文性和对时代的思考性越来越成为无法被忘却的文学经典……

内容简介

愉悦无难事 世上某些使人畏难的事,其实可以变成使人愉悦的事 。以愉悦的心情做事,并且善于总结经验,那些难事渐渐 也就不再使人觉得多么难了。 世上有些事对任何人都是难事,并且因人的主观意志 和努力而改变其困难程度,比如攀登珠峰之类的登山运动 ,比如特种兵接*训练。此类事的困难程度肯定因人的体 能状况和经验有无而有不同,但客观的难度也是肯定的。 你怀着不好的心情去登珠峰,是一件难事;你怀着好心情 去登,也*不会变得容易。你不情愿地参加特种兵训练, 那种训练对你是艰苦异常的;你写了血书豪情万丈地主动 要求参加训练,其训练的艰苦程度也*不会减少。 但世上也有另外某些事,看上去很难,以那些事为“ 专业”的人,却不觉得有多么难,常常能以愉悦的心情做 那些事,比如杂技冒险家走钢索、特技表演者表演飞车。 世上还有一些事,根本就不是什么难事。非但算不上 什么难事,本质上还属于能使人获得愉悦的事。 在我看来,写一篇较好的作文,对于中学生就是“能 使人获得愉悦的事”。 请注意,我这里说的只是写一篇较好的作文而已,不 是一篇干载不朽的传世美文,或是一篇可供全世界中学生 们顶礼膜拜的经典作文。自从有中学以来,迄今为止,全 世界不知毕业过多少中学生了,往少里算,也能有中国目 前的人口这么多了。那么他们写过的作文数量,估计得有 全世界人口数的几倍了吧。可这些作文中却从没出现过什 么经典作文,足见全世界的中学语文老师们对中学生的要 求,从来就没高到使他们有理由感到为难的地步。 “不来噻”缝棉衣 我认为,中学生写一篇较好的作文,并不比一名中学 男生拆洗并重新缝好一件棉袄难到哪去——我指的是此前 从没动过针线的中学男生。 我为什么要这样来比呢? 容我细说端详。在知青的年代,我所在的排里有一名 上海男知青,下乡时年龄很小,是当年的初二学生。下乡 三年,还没自己拆洗过被褥。每次拆洗,都是他的班长帮 忙。他当然也过意不去,干恩万谢的,却总强调自己笨, 连说:“这种事,阿拉天生不会做的。弄不好,不来噻, 不来噻!” 于是大家就送了他个绰号“不来噻”。 那年夏季,女知青们带头拆洗并重新缝好她们的黄棉 衣。男知青们见她们的棉衣重新缝好后那么干净,便也动 手拆洗重缝。这种事,有几个知青是下乡前就做过的呢? 都没做过,都“不来噻”的。但女知青们能做好的事,男 知青们有什么做不好的呢?大家不都同样长着一双手嘛! 不久,宿舍里不少男知青的棉衣也变新了,干干净净的了 。“不来噻”特羡慕,央求班长帮他拆洗重缝。班长很爽 快,说:“可以啊。不过这次你得自己拆,自己洗,我当 班长的只替你缝。”于是,“不来噻”就将他那件脏兮兮 的棉衣拆了,洗了。而知青中就有些人觉得,应该帮助” 不来噻”一举改掉“不来噻”的臭毛病。他们坚决阻止班

梁晓声:近期,我写了两本小册子:《小学生如何写好作文》《中学生如何写好作文》。希望以此拉近孩子们和阅读的关系。我想对小学生和中学生讲,阅读、作文不要成为一种包袱,因为这本身是一件愉快的事。另外,希望教孩子们怎样从分数的压力下解脱出来,其实也有对老师们的一些建议。我不是想仅仅教孩子们如何写作文,而是想通过作文这件事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一定要坚守做人的良好原则。依据我的经验,书籍对25岁以后的人生准则产生影响是较难的,好从小学四五年级就开始,这也是我写给孩子们那两本书的目的。我不是想仅仅教孩子们如何写作文,而是想通过作文这件事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一定要坚守做人的良好原则。 1.送给正为作文烦恼的你! 2.梁晓声以著名作家和语文老师双重身份破解中学生写作奥秘,帮孩子找回写作的热情和乐趣,让作文像呼吸一样自然。 3.这本书会改变孩子对作文的偏见,从而开启感性思维脑区、学会观察生活、充分展开想象,从作文中领略成长的乐趣。 4.四色印刷,图文并茂,版式活泼,重点知识点页面两侧提醒,让孩子阅读的同时记录作文的关键信息。

书籍目录

章 愉悦的心情让难事变易/ 013 第二章 想写好作文就不能重理轻文/ 029 第三章 合理上网,多读好书/ 051 第四章 中学生作文的意义叩问/ 065 第五章 向名家名作学习 / 089 第六章 多种构思 / 125 第七章 “改造”和续写 / 145 第八章 议论文怎样议、怎样论? / 167 第九章 “费脑筋”的议论文 183 第十章 中学生应该懂得的道理与“道理”197 第十一章 好品德出好作文 207

试读内容

中学生作文的意义叩问
“有意思”与“有意义”

我在为小学生们写的关于怎样写好作文的小册子中,谈到过“有意思”和“有意义”之间的关系。对于小学生,我是不主张非用“有意义”来为难他们的。

小学生嘛,只要他们愿意写作文,不排斥写作文就好。排好作文应该有“意义”斥写作文的,我希望他们开始愿意写;愿意写的,我希望他们叩问。更加喜欢写。而要达到这种鼓励的目的,就要调动起他们对写作文这件事的兴趣。鼓励他们写各自觉得有意思的事,容易调动起他们对写作文这件事的兴趣。
至于一篇好作文的意义,我认为可以在他们以后写作文时再考虑。
我对他们所言的“以后”是何时呢?便是他们成为中学生的时候。小学生作文,不必以“意义”为标准衡量其价值。但对于
你们中学生,我则希望你们重视作文的“意义”。也许起初你们会对此反感,等你们耐着性子读完这一本专为中学生写的小册子后,我相信关于“意义”的叩问会成为你们写作文时的自觉叩问;而从“初中纪”升入“高中纪”以后,叩问“意义”将逐渐成为你们写作文时的条件反射。
那么,一篇好作文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回答清楚的。世上的许多事物是可以被抽象为一个概念的,或者说可以由一个元素符号来代表,比如水、各种纯金属。但“意义”无法被抽象为一个概念。“意义”是非物质的,即使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也难见其踪。
然而“意义”又的确存在。如果说一篇好的中学生作文就是中学生写的好文章或创作的好的文学作品(我们应该这样来看,有的同学作文写不好,“意义”是正是由于其从不认为自己的作文也是文章,也是文学作品)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一篇好文章是具有其“意义”的,一切好的文学作品都是具有其“意义”的,推而广之,一切文艺也都是具有其“意义”的。
“意义”从大类上可以分为主观的和客观的两种。
源于主观的“意义”是指,写作者主观上秉持着相当明确的影响读者的目的或意图。目的或意图成为写作者完成一篇好文章、一部好作品的出发点和动力,甚至可能成为主导其一生
写作的出发点和动力。这种目的或意图作为出发点,往往使人方向明确,令人始终如一、无怨无悔;而作为动力,又是那么持久,使人即使遭遇挫折也不言放弃,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恒心。
鲁迅弃医从文,是因为他觉得,当时的当务之急不是医治鲁迅的作品蕴含了明确病人身体的疾病,而是救治国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的意义和意图。
于是,这种思想成为他所秉持的相当明确的意图,也成为主导他写作的出发点和动力。
我们读他的《药》《孔乙己》《祝福》《阿Q 正传》等作品,不难感受到他想要影响我们的强烈意图。当我们有这种感受时,我们事实上已经被他的写作意图影响了。那么,他的意图实现了,他的作品的意义也完成了。他的写作意图文学性地融入了作品的字里行间,成为这些作品沉甸甸的意义元素。这种意元素被读者接受、认同并引起思考之后,发散出更大、更广泛的积极的意义。
鲁迅又认为,当时国民的精神之所以不振、不争,甚至呈现病态,是为“王道文化”所愚,为封建制度压迫得太久所致。于是他又心生出“医国”的意图,将笔作为投枪和匕首,以斗
士的姿态从文。于是我们便读到了《记念刘和珍君》《失掉的好地狱》等投枪、匕首式的杂文以及“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样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