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旅馆默默在做的事

好旅馆默默在做的事
作者: 张智强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99.00
折扣价: 61.40
折扣购买: 好旅馆默默在做的事
ISBN: 9787559818287

作者简介

张智强 1962年出生。1987年香港大学建筑系毕业。1994年创立EDGE Design Institute公司,任执行董事。兼任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常应邀到世界各地参与建筑研讨会及专题演讲。 荣获第17届米兰国际建筑三年展冠军(1985)、东京第25届Central Glass国际建筑设计比赛第二名(1990)、香港青年建筑师奖(1996)、意大利Vicenza Dedalo-Minosse国际建筑比赛冠军(2002)、ar+d 设计比赛优异奖项(2002、2003)。代表项目有“长城脚下的公社”之《箱宅》(2000—2002)、日本岐阜县公共住宅第二期设计(2002),以及香港的百老汇电影中心(1997)等。 他是唯一列入TASCHEN出版的《40 Architects Under 40》的中国香港建筑设计师(2000),亦是获邀参加意大利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2000、2002)的首位中国香港建筑及室内设计师。

内容简介

大师设计也是好卖点 大师作品对我来说就像魔咒一般,已经不只是当个旅店住客那么简单,而是像回到学生时代,多了一份做功课的朝圣心情,以往在教科书或杂志里阅读时向往的场景,到现场又会有不同的立体震撼。 标榜星级设计的旅馆不少,尤其是财力雄厚的集团式旅店,现今人们喜爱搞出集合不同名家、跨国共同合作的混血成品,例如大楼是英国名建筑师新创,家具用的是意大利经典品牌,而室内装潢又是日本大匠的主意,虽然不乏出色成果,但最后不伦不类、令人眼花撩乱的也不少。 我想谈的,是从里到外、从建筑装潢到室内家具,都是由同一个大师专门打理,影响力足以传世的旅店,那也是每个设计师毕生的梦想。 一九六○年运营的丹麦哥本哈根Radisson Blu Royal Hotel,被视为世界第一家设计旅店,操刀手就是丹麦现代主义的国宝级设计师阿纳?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这算是他晚期的案子。即使你不认识这个名字,若见到Egg Chair(蛋椅)、Swan Chair(天鹅椅)或Ant Chair(蚂蚁椅)这几个家具造型,很可能就会发出“啊!原来是他设计的!”这样的惊叹。 雅各布布森的设计在当时备受批判、被视为荒谬,可以想见SAS Royal Hotel开幕时有多少负面评论,甚至有杂志认为它可以获得世界上最丑建筑的“殊荣”。但无论如何,雅各布布森还是说服了旅店经营者摆进他设计的所有东西,后来也证明了SAS Royal Hotel里面从桌椅到灯饰,那以简洁线条表达复杂曲线的机能主义概念,无一不成为到今日都热门极了的经典,一再被制作,旅店建筑本身也成了哥本哈根的地标。 只可惜那经典的源头已经过几次改装,最后一次是德国设计师主导,外观没什么变动,内里却几乎跟从前完全不同,只剩六○六号房还保留一九六○年代的原汁原味。我当然选择那间入住,即使那要花上我四千多元港币,也是值得。 现场比想象中还要简单,四方单薄的茶几绕着青蓝色的沙发与蛋椅,床铺被单已被洗涤多次、有些岁月感的靛蓝,窗户不似旅店,更如办公室的格局,衬起工业化壁灯却也合适,墙面则低调的挂有几幅关于Radisson Blu Royal Hotel的历史照片。若要说六○六号房是博物纪念房,其实也没有刻意塞进雅各布布森的大量作品,只是单纯保持原状,但这样反而更让人深入大师理念,像在他家客厅与之面对面聊着天,问他生前如何让业主力排众议、心服口服的独家秘诀。当然,我也没得到解答,否则现在也不会经常跟客户斗气。 不只整间旅店,有建筑师甚至获得了设计整座“城市”的机会。 如今功能主义迷谁不奉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为圭臬,让他全权设计起一整间旅店,几乎是理所当然的事。不过,与其说柯布西耶完成了Hotel Le Corbusier,不如说他在一九五○年代的法国马赛建筑起一个空中小区、理想都市,旅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设施,商店、超级市场、食品店、托儿所、小区中心、健身室都在建筑中层的空中走廊地带,一应俱全,顶楼就如几何拼贴出的甲板一样供公众任意活动。我住的是旅店,却时刻抱着观光城镇的心情,那趟旅程也不用去马赛其他地方了。 现今的垂直城市摩天大楼,甚至香港一九六○年代的集合公屋、太古商场,都是抄他的点子。 我倒觉得那更像艘巨型邮轮,柯布西耶也曾如此说过。Hotel Le Corbusier的每个房间都拥有无敌海景,房间厨房、阳台、衣柜都有扶手,步入浴室也须经过高高的门坎,不知是不是这位极端理性的大师也天马行空起来,认为旅店总有一天也能化为大船漂流大海。 不过,虽然是经典,Hotel Le Corbusier却是房价大众的二星旅馆,原来想亲近大师不一定要花大钱。 说到微型城市,不得不提意大利多才多艺的建筑大师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在日本福冈的Hotel il Palazzo,那场面如独立于世的小城般,有街道纵横,也有舞台广场,还有源自意大利乡镇与日本福冈共同的小街小巷生活情调,各自独立、风格统一的小建筑与大建筑交错共居。虽然是结合不同著名设计师理念而成,其中街道两旁六家餐厅,又是由六位不同设计师主导,在罗西的意志下变得和谐、互不冲突。 另外必须要提的是澳大利亚建筑师凯瑞?希尔(Kerry Hill)。华人对他绝不陌生,中国台湾日月潭的涵碧楼便是他的手笔。据说他曾一再推拒青岛第二家涵碧楼的案子,但在老板三顾茅庐,并开出“尊重原创、不能改图、设计费不能杀价、不能催促进度”这样的条件后他才应允,这样的高度和气魄羡煞人也。 希尔对于材质运用的功力深厚过人,强调建筑须与自然共生,这点在两家涵碧楼都可以见到精髓。青岛涵碧楼大量使用了价昂的德国制铜质网片为立面材料,不是为显奢华,而是因其可以随海风吹袭与时间历练,逐渐蔓延出青蓝铜绿,如此,旅店成了不断演化的有机物,持续更新,只经风吹日晒便历练出越陈越香的艺术质感。 若嫌只在一个旅店遇见一个大师经济效应不足,那么就去西班牙马德里的Silken Puerta America吧!那里邀集了当代二十位重要建筑师,包括让?努维尔(Jean Nouvel)、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诺曼?弗斯特(Norman Foster)、马克?纽森(Marc Newson)、罗恩?阿拉德(Ron Arad)、矶崎新等,在同一条件下(每个房间都一样尺寸),各自自由发挥,主理一个客房楼层。我曾在那一次入住五天时间,每天选不同的楼层居住,其间次次搭电梯时都像个恶作剧的顽童般,每一楼层的灯都按上,探头出去望望走廊,过过干瘾也好。当然,check out后也孜孜盘算着,下次要再住哪几个没住过的楼层。 像这样的一站式与大师深度交流,都需要花时间细细品味这些旅店,当个旅游住客之余,也别忘带上研究精神。 设计师兼“旅馆达人”张智强,私家分享成就好旅馆的37个关键条件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旅馆只是一夜栖身之所,获奖无数的香港设计师张智强,却将旅馆当作狂热追寻的目的地。一年365天,他几乎有一半时间住在旅馆,二十多年来住遍上千家。本书是张智强私房好旅馆大公开,搭配亲自拍摄的珍贵照片,宛如亲临现场。 用行家达人角度重新看旅馆 旅馆的气味设计,打破比例规矩的设计,酒店设计鼻祖安德里·普特曼用平凡物料打造的豪华风格……作者运用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的细腻洞察力,带你欣赏只有行家才看得懂的旅馆设计细节。这是设计师对旅馆的专业评鉴,为出门旅行者提供更多高品质、人性化的住宿选择,同时也带领读者关注旅馆的设计细节,感受设计在服务行业中的创意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