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138.00
折扣价: 91.20
折扣购买: 东浙读书记(上下)
ISBN: 9787020147618
李圣华,2001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至郑州大学参加工作。2009年调入浙江师范大学。出版《方文年谱》、《汪琬全集笺校》、《宁海丛书提要》等著作10部,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明别集稿抄本搜集、整理与研究》。独立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二等奖。担任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李圣华《东浙读书记》 困學紀聞二十卷 明萬曆三十一年吳獻台刻本(國圖) 宋王應麟撰。應麟有《周易鄭康成注》,已著錄。其《困學紀聞》二十卷,前已著錄國圖藏元刻本(白口十一行本)、元泰定二年刻本(大黑口十行本)。此爲明萬曆三十一年吳獻台刻本,六冊。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單魚尾,四周雙闌。卷一、卷三、卷六、卷九、卷十二、卷十六卷端題曰:“浚儀王應麟伯厚甫。”餘不題。集前有吳獻台萬曆三十一年八月《重刻困學紀聞序》、牟應龍原《序》及《目錄》。《目錄》前有應麟自題三十八字,題作《自敘》。無袁桷《序》及陸晉之《跋》。鈐“查燕緒字翼夫”、“家在蘇州望信橋”、“雙鑑樓”諸圖記,蓋先後爲近人查燕緒、傅增湘所藏。 此本卷二“《鄭語》”條注作“秭規先澤”,“先澤”不作“先?”;“雖有周親”條注“不如周家之多仁人”,“多”不作“少”;“堯舜之世”條“高弟皆爲一科”,“弟”不作“苐”;“農夫服田力穡”,“農夫”不作“若農”;“禹有典”條“繩拂”不作“蠅拂”,知此本據元大黑口本重刻。有明一代,《困學紀聞》重刻本甚少,明印本多爲遞修元刊白口十一行本、大黑口十行本。今人以大黑口本爲明人翻刻本,或曰“明初翻刻”本,或曰明弘治刻本,實未確也。余目力所見明人重刻者,僅此一種。其所用底本漫漶殘損,故新刻墨釘多有之。 吳獻台《序》述重刻由來云:“《困學紀聞》,宋尚書王伯厚生平學力畢具是編。余居越時,心鄉往之。邇四明余君房寄聲云:‘此書漫漶甚矣,子盍再付之剞劂氏?’余因索别本觀之,其《自敘》曰:‘炳燭之明,用志不分。困而學之,庶自别于下民。’旨哉!伯厚以晚年猶矻矻若此,況後學小子,未睹全牛,輒慙半豹。試難之,曰:‘吾固舍吾筏也。’嗟夫!此奓言欺人耳。更難之彼岸爲何,口噏而不能張矣”,“因重鐫而廣之。”殆因時人習於空言,侈談性理禪悅,刻佈此書,以爲勸學。獻台字啓袞,莆田人。萬曆八年進士,授紹興推官,累遷江西右布政。陞順天府尹,未任。歸里倡爲詩文雅集,年八十餘卒。君房名余寅,鄞人。萬曆八年進士,授工部都水司主事,累遷山東左參政,加太常卿致仕。好詩古文詞,名入七子派。 丁仁《八千卷樓書目》著錄《困學紀聞》二十卷四種:元刊本,明刊本,汪氏刊本,馬氏叢書本。元刊本,謂泰定二年刊大黑口本,馬氏叢書本即清乾隆三年馬氏叢書樓刻本(閻箋本),汪氏刊本即乾隆間桐鄉汪垕桐華書塾刻本(何箋本),明刊本當即萬曆三十一年吳獻台刻本。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卷十八著錄李明古藏“明刊本”《困學紀聞》,云:“前有至治二年牟應龍《序》、《自序》,後接《目錄》。朱筆記:‘丙戌春,爲故友閻百詩先生較此書,付之開雕,因記諸第一卷尾後。’”所言朱筆記,即何焯所記。 困學紀聞二十卷 清康熙間抄本(清佚名錄清閻若璩批注)(國圖) 宋王應麟撰。應麟有《周易鄭康成注》,已著錄。其《困學紀聞》二十卷,前已著錄國圖藏元刻本(白口十一行本)、元泰定二年刻本(大黑口十行本)。此爲清康熙間抄本,佚名錄閻若璩批注,十冊。無板匡、界格。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小字雙行同。卷一卷端題曰:“浚儀王應麟伯厚。”卷二以下,始下有“甫”字。集前原有牟應龍《序》,缺。有袁桷《序》及《目錄》。《目錄》前有應麟自識三十八字,附校簽錄閻詠《題識》:“右三十八字,乃尚書親筆,常熟毛黼季扆以視徵君,且曰:‘盍摹勒諸卷首?’徵君欣然如其請。蓋徵君曾兩遣人至鄞縣訪其裔孫,求行狀、墓銘、神道碑,以補《宋史》列傳之略,不可得。又欲繪其遺像,亦不可得。今存其手蹟,猶前志也。閻詠臨并誌。”集末有“孫厚孫、寧孫校正”、“慶元路儒學學正胡禾監刊”二行,無陸晉之《跋》。書中不避“玄”、“丘”,抄於清康熙間。卷二“《鄭語》”條注“秭規先澤”,“先澤”不作“先?”;“雖有周親”條注“不如周家之多仁人”,“多”不作“少”;“農夫服田力穡”條,不作“若農服田力穡”;“禹有典”條“宋武帝留葛燈籠麻繩拂於陰室”,“繩拂”不作“蠅拂”,知此本源出泰定二年刻大黑口本。鈐“路工”圖記。 此本止錄閻若璩批注,或爲校簽,或書於葉面,未詳出何人手。所錄條目,與乾隆三年馬氏叢書樓刻本同。如袁《序》抄若璩注二條,其一在“下世三十年”句後,云:“若璩按《王應麟傳》:後二十年卒。則卒當於元成宗元貞二年丙申,下至泰定二年乙丑,整三十年。”其一在袁《序》末,云:“按《元史·袁桷傳》:至治元年,遷侍講學士。泰定初,辭歸。四年,卒,年六十一。謚文清。《敘》蓋作於慶元路家居時。”馬氏刊本同。又如卷一“《淮南·人間訓》”條,附校簽“若璩按:‘君子終日乾乾’爲句”云云,馬氏刊本刻於條末,文字同;“謹乃儉德”條,校簽云:“若璩按:召平有三,此必指爲蕭相國客者,但秦時封東陵侯,非士也。‘伏生’下,‘浮丘伯’上,宜增‘高堂生’。高堂生,亦秦之博士。”馬氏刊本刻於條末,文字同。此本以藏者不謹,校箋散亂。閻氏批注不知錄於何時,其中“丘”字不避。姑著錄爲一條,聊備檢校諸本之參考。 媒体推荐 或专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