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读宋朝史(从五代十国到南宋灭亡)

简读宋朝史(从五代十国到南宋灭亡)
作者: 萧文子
出版社: 现代
原售价: 42.80
折扣价: 22.30
折扣购买: 简读宋朝史(从五代十国到南宋灭亡)
ISBN: 9787514371833

作者简介

萧文子,原名肖伟,男,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促进会会员。 好读书,喜动笔,醉心研究中国历史多年,有其独到见解,相关历史类作品常见于各类杂志、报刊。 代表作:《简读宋朝史》《简读隋唐史》

内容简介

隆兴北伐 作为高宗亲自择定的接班人,孝宗并不像高宗那样苟且偷安和不思进取,他心底一直有洗血“靖康之耻”、恢复中原之地的意识。 绍兴三十一年(1161)完颜亮率*南侵抵达江北,高宗和部分大臣又想溜之大吉,孝宗即上书请求领兵与金*决战,表露了他对金朝的态度。史浩担心他的求战**与高宗坚定的求和主义冲突,会失去高宗青睐,便提醒他注意韬光养晦,加之陈康伯等苦谏高宗亲征,孝宗于是再次上书,请求在亲征时随驾保护。 正是在随高宗“亲征”的过程中,孝宗协助处理朝章奏疏,恪尽臣子之道,赢得了群臣的普遍赞誉,进一步坚定了高宗提前禅位的决心。 即位后,孝宗终于可以一展抱负,他迅速为岳飞冤案平反,对秦桧构陷的其他冤案也进一步做出处理,并继续重用陈康伯、虞允文、张焘等高宗时期坚持抗金的大臣。孝宗还将罢黜近二十年的主战派老臣张浚召回朝中,共商恢复大计,并任命他为江淮宣抚使。虽然*到高宗冷嘲热讽,但他仍公开表示:“朕倚魏公(张浚)如长城,不容浮言摇夺。” 隆兴元年(1163),孝宗任命张浚为枢密使,都督江淮*马,开督府于建康,为北上伐金做准备。这时的宰执班子中,左相陈康伯在高宗时就是坚定的主战派,屡次力排众议说服高宗抗金,右相是对孝宗继位起过重要作用的史浩,他却是安于现状的主和派,对孝宗锐意北伐始终持反对态度。 金世宗统一金朝稳定政局后,曾试图与宋朝讲和,但遭到拒*,他便派仆散忠义为都元帅坐镇开封,统一指挥黄河以南的各路金*,准备对宋朝实行以战迫和的政策。隆兴元年三月,金*大将纥石烈志宁进兵灵璧(今属安徽),同时致书张浚,要求宋朝遵守绍兴和议的约定,将采石之战前后被宋**战的海、泗、唐、邓、商等州郡归还给金朝,并继续向金朝纳贡岁币绢帛,否则将对宋用兵。 前线形势恶化,宋朝不得不就和战问题做出决定。和战两派大臣各自表态,张浚主张立即出师北伐,并敦请孝宗到建康督战激励士气;史浩则反对贸然出兵,建议先加强长江防线,做到万无一失,然后再秣马厉兵、伺机而动。客观地说,就当时宋金双方形势而言,史浩的主张是合理的。 两派争论多*,*后还得孝宗做出决策,他早就想北伐雪耻,此时岂能容忍金朝挑衅? 四月,孝宗为规避反对意见,索性绕过三省与枢密院,直接向张浚下达了北伐诏令。听说此消息,高宗这个老乞和派忙召见孝宗,希望他能收回成命,孝宗默然不应。史浩也因不得与闻北伐决策,愤而辞相,孝宗同意他出知绍兴府。 张浚在接到北伐诏令之后,连夜赶回建康部署。北伐宋*调兵八万,号称二十万,一路由李显忠率领*取灵璧,一路由邵宏渊指挥*取虹县(今安徽泗县)。李显忠此前因力主抗金而被秦桧贬官削职,完颜亮南侵时才被重新起用,被张浚视为干将。而邵宏渊却有心胸狭窄的缺点,他与李显忠既无故交,又不相统属,这两路分兵的部署早早埋下失败祸端。 五月,李显忠顺利*克灵璧,而邵宏渊却久*虹县不下,李显忠派灵璧降卒前去劝降,虹县守将才放弃抵抗。邵宏渊不仅不感激,反而以功在人后为耻,此时恰好他麾下士兵抢了金*降卒的**,李显忠未与他通气便将之斩首示众以儆效尤,*令邵宏渊不满。李显忠提议乘胜进*宿州(今安徽宿州),邵宏渊却无动于衷。李显忠无权调动邵部兵马,只能率部独自*打宿州,等到城破,双方激烈巷战之时,邵宏渊即又率部投入战斗抢功。 *克宿州令宋朝君臣大为振奋,孝宗升李显忠为淮南、京畿、京东、河北招讨使,邵宏渊为副使,但他耻居李下,向张浚表示拒*接*李显忠的节制。而张浚则迁就了邵宏渊的无理要求。两将矛盾越来越深,宋*无法统一指挥、协调行动,离失败已经不远。 李显忠也犯了个错误。邵宏渊提议将宿州府库中的钱帛全部拿来赏赐给士兵,李显忠只同意每三个士兵赏一千钱,却放纵自己亲信部下任意搬取。邵宏渊趁机在暗中起哄,其时宋*中多有骄兵悍将,对李显忠奖励不公大为不满,干脆拒**赏,人心立时浮动。 形势此消彼长,金*这时已从仓促应战的慌乱中调整过来,开始调兵遣将进行反击。孝宗和张浚见时值盛夏人困马乏,担心宋*有失,也下诏令其撤退,但诏书未达*中,金*已经先至。 五月二十二*,金将纥石烈志宁率先头部队万余人来*宿州,被李显忠击败。但金*十万主力随即赶到,李显忠一面率*苦战,一面通知邵宏渊出兵夹击金*。邵宏渊不仅按兵不动,还大说风凉话:“天气如此炎热,手不离扇尚嫌不凉快,何况在大*头下披甲苦战!”统帅作如是说,*心*加涣散,无复斗志。 当夜,邵宏渊部中*统制周宏自为鼓噪,扬言金*来*,宋*遂不战自溃。金*乘机*城,李显忠率麾下将士奋力抵抗,当此紧急关头,邵宏渊仍不肯与李显忠合力守城,却极力主张弃城撤退。李显忠杀敌两千余,终难阻溃败,叹道:“这是老天不让大宋收复中原啊!”只好率部撤退。但行未多远,宋*被追击的金*赶上,士兵们丢盔弃甲全线崩溃,连同随*民夫在内的十三万人马伤亡殆尽,粮*物资也拱手送与金*。 李显忠、邵宏渊二将在乱*中逃脱,所幸金*不知底细,没有贸然追击,宋*才在淮河一线稳住阵脚。至此,历时才二十天的“隆兴北伐”以宋*溃败告终。 因宿州旧名“符离”,故史称这场惨败为“符离之溃”。 ZUI繁荣的朝代 宋朝的人口超过一亿,为汉、唐时的两倍,出现过司马光、王安石、苏轼、李清照、朱熹等一大批对中国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灿若星河的人物,造就了中国文学的一大高峰——宋词,留下了《三字经》《百家姓》《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等传播至今的文化经典。 直至**,依然很多人认为:宋朝并重理想与现实,兼备大俗与大雅,是ZUI适合生活的朝代。 ZUI孱弱的王朝 终宋一朝,它从未能**统一中国,一直处于辽、西夏、金、蒙古的夹缝中生存,外患*为强烈,加之其政治上采取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政策,使它在领土疆域和政治影响力上从未如汉、唐那般强盛过;后期**“靖康之耻”被掠去半壁河山,只能偏安秦岭淮河以南,*终因蒙古的崛起而遭到灭亡。 偏偏“一切苟且而已” 宋王朝立国319年,在这个内政与外交、经济与文化充满矛盾冲突的时代,对中国历史后来的走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倘若它能强大到统一中国版图,或弱小如西夏、吐蕃、大理般划守一隅,中国历史趋势都将发生巨大变化,然而它偏偏“一切苟且而已”(欧阳修语) ZUI短时间,读懂全景宋朝 本书以轻快的笔触解读两宋史实,剖析处于“历史拐角”处的宋王朝,弄清这一历史阶段的施政之道与得失利弊,使读者能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读懂全景宋朝,磨砺自己读史、辨史的眼光和独立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