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40.00
折扣价: 24.00
折扣购买: 朝着小康奔跑(佛山凉山东西部扶贫协作纪实)
ISBN: 9787218149981
周崇贤,第七届广东省十佳青年,迄今出版文学作品30多部。曾获广东省第九届新人新作奖等省市奖数十项。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青工作家协会主席,佛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佛山市艺术创作院文学创作员。
引子——催人泪下的一封信 2015年7月8日,有个叫黄红斌的人去凉山宝石小学探访支教老师,无意中看到教室墙壁上贴着一篇作文,题目叫《泪》,他顺手拍下这张方格稿纸,并于7月11日把图片发到了微博上。 泪 爸爸四年前死了。 爸爸生前最疼我,妈妈就天天想办法给我做好吃的。可能妈妈也想他了吧。 妈妈病了,去镇上,去西昌。钱没了,病也没好。 那天,妈妈倒了,看看妈妈很难受,我哭了。我对妈妈说:“妈妈,你一定会好起来的,我支持你。把我做的饭吃了,睡睡觉,就好了。” 第二天早上,妈妈起不来,样子很难受。我赶紧叫打工刚回家的叔叔,把妈妈送到镇上。 第三天早上,我去医院看妈妈,她还没有醒。我轻轻地给她洗手,她醒了。 妈妈拉着我的手,叫我的小名:“妹妹,妈妈想回家。” 我问:“为什么了?” “这里不舒服,还是家里舒服。” 我把妈妈接回家,坐了一会儿,我就去给妈妈做饭。饭做好,去叫妈妈,妈妈已经死了。 课本上说,有个地方有个日月潭,那就是女儿想念母亲流下的泪水。 柳 彝 2015年6月20日 这篇作文是凉山宝石小学四年级学生苦依五木(笔名柳彝)写的,当时,支教老师任中昌在上完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珊迪》一课后,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作文交上来后,任中昌把他认为写得好的贴在教室墙壁上。没想到,这篇作文后来竟被习近平总书记看到了。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谈起了这篇反映大凉山贫困状况的“世界上最悲伤的作文”。 是的,这的确是一篇悲伤的作文,第一次读到的时候,我的眼眶里瞬间涌满了泪水。 我对凉山是有感情的。1988年,我在西昌打工,跟着师傅学木匠,有一天晚上,我特地跑去建昌古城四牌楼十字路口,仰望火箭把卫星送上太空。那个时候,我不知道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集区,也不知道它是全国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但我知道这里交通闭塞,山高路险十八弯,翻不尽的一山又一山。背着木匠工具,我在老山沟里兜兜转转,帮老乡架房梁,做桌子、板凳,整整干了两年。我十八岁的青春年华,被邛海和泸山定格成闪光的底片。后来,我走出大凉山,随百万民工潮南下广东,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中,一路打工一路自学,怀揣梦想努力奔跑,最后改变了命运,成了一名新广东人。 没想到,因为脱贫攻坚,我跟凉山还有一段未了情缘。 2019年5月,我随佛山市艺术创作院团队前往凉山州甘洛、金阳、美姑等地体验生活,回佛山后,创作了长篇小说《石头说话》;2020年8月的一天,佛山市文广旅体局局长陈新文交给我一个任务——再次去凉山深入生活,采访东西部扶贫协作以来的山乡变化。陈局长的要求很简单——扎下去,扎到村里边去,到老乡家里去,“同吃同住同劳动”,过他们的生活,听他们的心声。 “扎到山沟沟里,多吃土豆,多下‘蛋’”。陈局长鼓励说,“周立波当年写《山乡巨变》,周崇贤今天就写《凉山巨变》。” 8月24日,我从佛山出发,前往凉山采访大国扶贫背景下的脱贫攻坚。我此行的任务是深入金阳县走村入户,写好最基层的小故事,真实记录成长蜕变的乡村,记录山区群众在脱贫路上的努力和希冀;捕捉充满泥土芳香的生活细节,抒发老百姓的真实感受,以鲜活的现场感和朴实的现实主义笔触书写时代;用文学的情怀,关照国家民族命运;以金阳县为切入点,滴水见太阳,倾听“佛山对口帮扶凉山”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大战略中稳健前进的脚步声。 在一个多月的走访中,我认识了很多驻村扶贫干部、支教老师、援建医生、脱贫群众、当地村干部以及返乡创业的老乡,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真实故事,沾着露水,裹着地气,带着温度,朝着我的笔端涌来。大凉山深处的扶贫故事,就像大国扶贫的一滴水,透过这水的晶莹,我看见了朝气蓬勃的太阳。 2020年12月29日 一部令人泪目的扶贫纪实文学作品。 一场跨省的脱贫结盟,佛山-凉山,30多个扶贫人、扶贫对象的感人故事。 没有口号,没有赞歌,只有汗水和泪水。 最接地气的中国扶贫故事。最善意的国家行动,最善意的跨省行动、最善意的个人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