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与原生家庭和解
ISBN: 9787505743823
爱丽丝·米勒,一位以关注儿童早期心理创伤及其对成年生活影响而闻名世界的心理学家。她颠覆了传统的儿童心理学观点,提醒世人注意到父母对儿童的侵犯所带来的影响,并在欧洲引起巨大共鸣。米勒出生在波兰犹太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纳粹的迫害中幸存,1946年获得奖学金进入瑞士古老的巴塞尔大学,1953年起陆续获得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博士学位,并接受精神分析训练。 米勒2010年辞世,享年87岁,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著作,为广大读者拓宽了看待儿童心理学的视野。
自恋障碍的现象如今已是众所周知。基于个人 经验,我认为这要从婴儿的适应性改变中去找原因 ,它导致了孩子在认识尊重、回应、理解、同情和 镜映这些自恋需求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波折。 这种适应性改变带来的严重后果之一是,有些 人在小时候以及成年后都无法有意识地体会自己的 某些情感,例如嫉妒、羡慕、愤怒、孤独、无助和 恐惧。如果他们都是活力充沛、情感丰富的人,那 会更加不幸。他们在接受精神分析时,讲述的都是 童年中没有任何矛盾冲突的经历,常常是一些在大 自然中的历险记等。他们会意识到这样做,自己没 有伤害到母亲,没有让她感到不安、削弱她的权力 或者打破她的平衡。然而,引人注意的一点是,这 些非常专注、清醒且敏感的孩子还记得自己四岁时 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发现阳光,却在八岁时看着怀孕 的母亲而不闻不问,弟弟妹妹出生后,他们也没有 一丝嫉妒。甚至还有个小孩两岁时被单独留在家里 ,任由军队闯入家中搜查,他没有哭闹,很安静, 表现得非常“勇敢”。可以说,他们已经练就了不 必体会情感的本事,因为只有当大人带着这些情感 去接受、理解并陪伴孩子时,他们才能体会到这些 。但若没有这样的大人在旁,若孩子须为此冒失去 母爱的危险,那他们便无法单独体会这些最自然的 情感反应。孩子虽体会不到,但这些情感却依然保 留了下来。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们会无意识地经历 一些情境,在这些情境中,以前只有些苗头的情感 开始苏醒,然而他们本人并不理解这些情感原始的 内在关联。在接受精神分析时,分析师也参与其中 和病人一起回顾他的经历,最初的那些情境与病人 在精神分析中体会到的强烈的情感成功联系起来, 这时病人才会明白这种内在关联。弗洛伊德在他的 文章《回忆、重复与修通》①中也提到了这种方法 。 我们以孤独感为例。当然,我指的不是成人感 到寂寞而嗑药、吸毒、看电影、找朋友玩、打没必 要的电话,以填补内心的“空洞”。我指的是小孩 子原始的孤独感,他没有这么多转移注意力的方法 ,他发出的言语或动作的讯息无法被母亲捕获到。 并非因为他的母亲很坏,而是母亲自己也有强烈的 自恋需求,她依赖于孩子对她的某种特定的回应, 这于她而言不可或缺。母亲就像一个孩子,在找寻 一个可供支配的对象。尽管这看起来有些矛盾,但 孩子确实是合适人选。孩子无法逃避,就像自己的 母亲小时候一样,他可以被塑造成大人想要的样子 。大人可以从他身上获得尊重,可以指望他体会自 己的情感,可以被孩子爱慕和欣赏,在孩子身边会 感到自己很强大。要是觉得烦了,甚至还能把孩子 托付给一个陌生人,大人终究还是觉得自己获得了 关注,因为孩子的目光总是落在他们的身上。无论 一位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有多高,无论她是否知道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