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首都经贸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7.40
折扣购买: 新视野--欧美大学亲历(2015)
ISBN: 9787563825127
在法国9个月的交流生活中,我度过了自己20岁 时光的大部分。我很幸运,在这20岁青春的最好年纪 中,远赴异域的我,能够远离过去的一切,开始崭新 的生活。2014年9一月4日那天,我怀着激动与好奇的 心情,踏上了法航的班机,还记得,那年那天,目光 从容,脚步坚定…… 作为一个学生,9个月中感触最深刻的还是学习 生活。我将这一学年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观察、入 门、领会。 学习的“观察阶段”是充满新奇的。学期伊始, 我就察觉到外国课堂的上课方式与国内的不大相同。 国内,我们讲求知识优先,学生通常在掌握一定知识 后再开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先学习再讨论与提观点, “学习”是优先的。而法国课堂有些不一样,它们是 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讲完基本理论后,案例分 析会占用一半的课时:同学们各自针对案例发表看法 ,将刚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案例中去。所以这里的教 育当是“观点”优先。我在班上经常可以看到外国同 学积极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并主动在课上向老师提出 问题。起初,我并不赞同这种充满互动环节的上课方 式,认为这使一节课能学到的知识点不多,而课堂讨 论却消耗了太多时间。随着时间推移,我感受到课堂 讨论的好处,它有助于加深我对知识的记忆,同时, 在讨论过程中,有机会接触到同学们不一样的想法, 这也有助于拓宽自己看问题的角度。认识上有了改变 ,我也认同了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在时常感叹于 课堂的活跃与同学积极参与的同时,自己也很想能参 与其中。 在适应的过程中,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在学期开 始不久后,我便迈人了“入门阶段”,没有前辈的指 导,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不得不说,“入门阶段 ”的常态,便是枯燥、失望和辛酸。虽然之后盼到了 进步的“星星之火”,但中间的过程却是必须要经历 的“破茧成蝶”。我们每天上课时间不多,一般都为 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但是日常作业却不少。一天上 一门课,每一门都要留课后阅读作业。这些课后阅读 ,就成了我的“小负担”。十几页的阅读通常要花几 个小时才能读完弄懂,加上做笔记,消耗的时间就更 长了。相比于英语是母语国家的同学,课后作业占用 我的时间远远超过他们。他们有时间参加同学之间的 聚会,我却只能在家里“啃书”。并且,小组讨论时 ,英语口语能力的欠缺使我几乎不能完全地表达自己 的观点,所以,我每天都要为这周甚至下一周的小组 讨论做材料准备与口语准备,这就需要我拿出更多时 间来学习。记得这段时间,每天放学回家,我都匆忙 地吃完饭,草草收拾后,埋头读书。 机械化的生活 日复一日,忙碌而枯燥的日子使我感到孤单与苦闷。 在当时看来,这日子好像是没有尽头,每天重复一样 的节奏、一样的任务,做着一样的工作。小组讨论中 同学热火朝天地讨论,自己因为语言的问题表达不清 楚观点,感觉和同学们格格不入;不敢去参加同学邀 请的聚会,因为担心语言不过关,沟通不了;处处掩 盖着自己,害怕出错,害怕出糗,这种心情,又有几 个人能体会到?而这种脆弱的心情却好像并没有通过 我的努力学习而减小,它如同一个无形的屏障,把自 己和新的环境深深隔离开。所有对于这里的幻想,皆 因这煎熬的过程而破灭。记得当时发信息给国内的朋 友,信息中难免透露着筋疲力尽的无奈,期望与现实 的落差,从没有此刻那么清晰。换了冬令时之后,和 国内的时差增加了一个小时,乡愁愈发浓重。正值冬 季,黑夜渐渐加长,我也感到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 黑眼圈肆意圈占眼角,我却无法入睡。 人说“逆境出英才”,我现在虽然算不上什么“ 英才”,但是在这样的经历中慢慢变得成熟。我变得 无比地耐心,虚心地在生活的困难中找到经验,不因 一点失败而灰心丧气,内心不断告诫自己这是成功的 必经之路。而我也改变了心态,不再不懂装懂,相反 ,我接受我口语上的不足,不再害怕暴露缺点,在适 当的情况下进行追问,虚心向别人请教。 春天温柔的风伴随着暖阳,吹向我房间的窗子, 掀起了窗口合上已久的窗帘。阳光洒进屋子里,我感 觉到从未有过的温暖。我从自己的意识中惊醒,感受 着暖暖的刺激,也突然意识到,是时候该主动拉起窗 帘,打开窗,破除内心的屏障,去拥抱外面的世界了 。于是,我把这一段经历称作“作茧自缚”,经过挣 扎奋斗,终于“破茧成蝶”。我也终于学会了自信地 面对自己,不再掩盖真实的自己,这是多么重要的人 生感悟啊! 在经历了这个阶段后,我终于体会到了留学生活 原本可以带给我的快乐。每天中午,穿过公园,来到 法国学生服务处提供的大学食堂吃午饭,遇到许多外 国同学时,我变得不再惧怕与逃避,不再像最初甚至 编各种理由提前离席避免尴尬,而是很开心地和他们 一起吃饭聊天,甚至开起玩笑来。和班里的同学也变 得熟悉起来,偶然发现,以前令我裹足不前的文化隔 阂似乎不足以成为我们之间的交流障碍,而是慢慢成 为我们有趣的谈资。跨文化交流课上,我经常得到机 会介绍中国的文化。许多外国同学在听完之后感到非 常有趣,经常在我演讲之后来向我问个仔细,他们乐 于与我交流,了解中国文化,从而和我熟络起来。 P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