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学(第二版))

刑事诉讼法学(第二版))
作者: 王敏远 冀祥德
出版社: 知识产权
原售价: 248.00
折扣价: 178.60
折扣购买: 刑事诉讼法学(第二版))
ISBN: 9787513083218

作者简介

王敏远,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1985 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法学硕士。代表作:《刑事程序性法律后果新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疑 难问题之研究》《一个谬误两句废话三种学说——案件事实与证据的哲学、历史学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版)。 冀祥德,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代表作:《控辩平等 论》(法律出版社 2018 年版)、《建立中国控辩协商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建立中国刑事辩护准入制度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年版)、《法学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年版)、《中国改造罪犯模式之转型——兼论改造罪犯的中国模式》(方志出版社 2014 年版)。

内容简介

 

2022新书 刑事诉讼法学 第二版 王敏远 冀祥德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研究生教材 刑诉法 法学教材 知识产权出版社9787513083218
ISBN编号:9787802264489主题:无
书名:现代法学教材/刑事诉讼法学作者:姚莉
出版社名称:中国法制出版社定价:26.00元
是否是套装:否正:副书名:现代法学教材/刑事诉讼法学
编者:无页数:无
是否套装:否

 

"
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书名:刑事诉讼法学(第二版)

作者:王敏远 冀祥德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83218

出版时间:2022.11

开本:16

页码:844
定价:248.00

 



作者简介

王敏远: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1985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法学硕士。代表作:《刑事程序性法律后果新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疑难问题之研究》《一个谬误两句废话三种学说——案件事实与证据的哲学、历史学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冀祥德: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代表作:《控辩平等论》(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建立中国控辩协商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建立中国刑事辩护准入制度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法学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中国改造罪犯模式之转型——兼论改造罪犯的中国模式》(方志出版社2014年版)。

郭华: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 2006 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2006—200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代表作:《鉴定结论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案件事实认定方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郭云忠:国家检察官学院教授。2005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2008—201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代表作:《刑事诉讼谦抑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法律实证研究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张品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教授。2005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2005— 2007 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代表作:《人本精神与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的一种探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受刑事追诉农民工的法律授助》(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程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200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2007—200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代表作:《秘密侦查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秘密侦查的中国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8年版)。

彭海青: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2006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2006—200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代表作:《刑事裁判共识论》(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德国司法危机与改革——中德司法改革比较与相互提示》(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

陈心歌: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副教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法学博士学位。代表作:《刑事二审程序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祁建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副教授。200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代表作:《美国辩诉交易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论有效辩护权——作为一种能够兑现的基本权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认罪认罚处理机制研究——无罪推定基础上的自愿性》(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孔军:中央国家机关干部。201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法学博士学位。

杨东亮:中央国家机关干部。2013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法学博士学位,2014—2017 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代表作:《刑事诉讼中的司法审查》(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刘晨琦: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诉讼法室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讲师。2014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法学博士学位。代表作:《中国技术侦查的程序控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



目录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研究(代序)
引言 
一、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二、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 
三、"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关键点 
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个复杂、系统且艰难的工程 
第*章 刑事诉讼中的主体与客体 
导读
第*节 刑事诉讼的主体
一、刑事诉讼主体的概念与范围 
二、刑事诉讼主体的个别化研究 
第二节 刑事诉讼的客体 
一、刑事诉讼客体的概念 
二、公诉事实与诉因的比较分析 
三、刑事案件的单一性和同一性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刑事诉讼的目的 
导读
第*节 刑事诉讼目的之立法规定 
第二节 刑事诉讼目的之理论综述 
一、刑事诉讼目的的含义 
二、刑事诉讼目的与刑事诉讼价值的关系
三、域外有关刑事诉讼目的的学说 
四、我国学界关于刑事诉讼目的的学说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 
导读
第*节 程序公正解读 
一、程序公正的起源 
二、程序公正的内涵 
三、程序公正的内在逻辑 
第二节 实体公正解读
一、实体公正的要素
二、实体公正的价值及其局限性 
第三节 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关系 
一、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关系理论综述 
二、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关系评价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刑事诉讼的效率
导读
第*节 刑事诉讼效率及其与司法公正关系的界分
一、刑事诉讼效率的界分 
二、刑事诉讼效率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第二节 具体刑事诉讼制度的效率分析
一、审级制度、各级审判程序改造的效率分析 
二、审查逮捕制度运作的效率分析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刑事诉讼的构造
导读
第*节 刑事诉讼构造的概念及相关问题
一、刑事诉讼构造的概念
二、刑事诉讼构造的构成要素与制约因素 
第二节 刑事诉讼构造研究综述
一、刑事诉讼构造的基本类型
二、关于我国刑事诉讼构造的研究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无罪推定原则
导读 
第*节 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与实践中的无罪推定问题
一、无罪推定的基本内涵
二、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与实践中的无罪推定问题 
第二节 关于无罪推定原则研究的综述 
一、无罪推定的概念
二、无罪推定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三、无罪推定是否应成为我国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刑事证据的基本理论
导读
第*节 刑事证据概述 
一、有关证据的概念探讨
二、证据的属性
第二节 证据分类
一、证据分类概述 
二、证据分类问题研究综述
第三节 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研究综述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元论 
二、价值论的一元论
三、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的二元论 
四、多元论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刑事证明标准、证明对象与证明责任 
导读
第*节 证明标准概述及研究综述 
一、证明标准的概念及关于证明标准的基本问题 
二、刑事证明标准研究综述
第二节 刑事证明对象概述及学术观点综述
一、证明对象及其研究的意义
二、证明对象问题研究综述
第三节 刑事证明责任研究概述 
一、关于刑事证明责任的基本问题 
二、证明责任研究综述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程序性法律后果 
导读 
第*节 界定程序性法律后果∶理论阐释与立法规定 
一、程序性法律后果的概念 
二、程序性法律后果的立法规定 
三、程序性法律后果的特征及性质
第二节 程序性法律后果研究综述 
一、设置程序性法律后果的意义 
二、程序性法律后果的类型 
三、构建程序性法律后果的原则
四、程序性辩护及其意义与困境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刑事管辖制度
导读
第*节 管辖概述及关于管辖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管辖的概念及分类 
二、职能管辖
三、审判管辖 
四、特殊管辖 
第二节 管辖问题研究综述
一、关于人民法院的职能管辖问题 
二、关于级别管辖的问题 
三、刑事诉讼管辖异议制度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回避制度
导读
第*节 回避制度概述
一、回避制度的定义与定位 
二、回避制度的功能与宗旨 
三、回避制度的法律渊源与发展 
四、域外回避制度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回避制度综述
一、无因回避
二、回避的主体 
三、其他问题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辩护制度 
导读
第*节 辩护制度的一般原理
一、辩护、辩护权、辩护制度的概念辨析及其逻辑关系 
二、辩护制度的发展历程 
三、辩护制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辩护律师角色定位与辩护人地位、责任
一、关于律师定位的讨论 
二、关于辩护人诉讼地位的讨论
三、关于辩护人责任的讨论
第三节 中国刑事辩护制度现状分析
一、中国刑事辩护的实际状况 
二、我国辩护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完善 
第四节 刑事法律援助制度
一、我国关于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法律规定 
二、对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反思
三、我国关于值班律师制度的规定
四、完善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路径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刑事被害人及代理制度 
导读 
第*节 刑事被害人 
一、刑事被害人之概念与特征、类型 
二、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的理论基础 
三、刑事被害人的诉讼权利 
第二节 刑事代理制度
一、刑事代理制度的理论基础 
二、刑事代理人的诉讼地位
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期间
四、刑事代理人的权利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刑事强制措施制度 
导读 
第*节 强制措施的概念及相关法律规定 
一、强制措施的概念 
二、强制措施的法律规定 
第二节 强制措施问题研究综述
一、强制措施的性质、功能及适用原则研究 
二、刑事拘传相关研究 
三、取保候审相关研究 
四、监视居住相关研究 
五、刑事拘留相关研究
六、逮捕制度相关研究 
七、审前羁押相关研究 
八、强制措施体系改革的研究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非法证据排除制度 
导读 
第*节 非法证据排除制度概述 
一、非法证据的概念
二、关于非法证据排除的法律规定 
三、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实践情况 
第二节 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研究综述 
一、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理论基础 
二、关于现有的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探讨
三、我国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四、私人非法收集证据的排除问题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导读
第*节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之法律规范与实践 
一、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立法及实践 
二、国外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模式 
第二节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研究综述 
一、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范围之争 
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的讨论 
三、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时效的法律适用问题的讨论 
四、刑民交叉案件的相关问题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 证人作证制度 
导读
第*节 证人作证制度
一、证人出庭作证概述
二、关于证人出庭作证的规则与实践之概况
第二节 证人作证问题研究综述 
一、证人出庭作证的相关问题
二、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
三、警察出庭作证制度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 陪审制度
导读
第*节 陪审制度概述 
一、陪审制度的基本含义
二、陪审制度的价值 
三、国外陪审制度的概况
第二节 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 
一、我国陪审制度的历史沿革 
二、我国陪审制度的现状与讨论
三、关于我国陪审制度的完善与发展的讨论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第十九章 立案制度 
导读
第*节 刑事立案制度概述
一、我国刑事立案制度的特征与实施情况
二、刑事诉讼启动模式比较考察
第二节 立案制度研究综述 
一、立案程序的功能、意义与价值
二、立案的条件
三、关于立案监督的讨论
四、立案程序的存与废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第二十章 侦查制度 
导读 
第*节 侦查制度基本问题概述 
一、侦查的法治原则
二、侦查制度中的检警关系问题
第二节 侦查行为规范问题研究综述 
一、完善侦查讯问程序与遏制刑讯逼供行为 
二、秘密侦查的法治化问题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一章 公诉制度 
导读 
第*节 公诉权 
一、公诉权的渊源 
二、公诉权的内涵与性质
第二节 不起诉制度 
一、不起诉裁量权的特征与效力 
二、不起诉权的制约机制
三、合规不起诉制度 
第三节 捕诉(一体)合一制度 
一、以往"捕诉合一"的实践类型 
二、关于"捕诉合一"的争议 
三、"捕诉合一"制度的完善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第二十二章 一审普通程序 
导读 
第*节 刑事一审普通程序概述 
第二节 一审普通程序研究综述 
一、案卷移送与公诉审查程序 
二、一审程序的庭前会议制度 
三、一审程序中检察机关撤回公诉制度
四、一审程序庭审实质化之落实问题 
五、一审程序中法院变更起诉罪名问题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三章 二审程序
导读
第*节 刑事二审程序概述 
一、我国刑事二审程序的概念
二、我国刑事二审程序的基本功能 
三、我国刑事二审程序的法律规定与司法解释
第二节 我国刑事二审程序的司法实践 
一、二审开庭审理情况 
二、上诉不加刑原则实施情况 
三、发回重审情况
第三节 二审程序研究综述 
一、上诉权 
二、上诉不加刑原则 
三、发回重审制度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第二十四章 死刑复核程序 
导读
第*节 死刑复核程序基本问题研究综述 
一、死刑复核程序的理论渊源 
二、死刑复核程序的适用范围 
三、死刑复核程序的存废
第二节 死刑复核程序理论和实践之发展与瞻望 
一、死刑复核程序的性质
二、死刑复核程序中的法官讯问 
三、死刑复核程序中的律师辩护
四、死刑复核程序中的检察监督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第二十五章 执行程序
导读 
第*节 执行程序概述
一、执行程序的概念与特点 
二、执行的功能、相关政策
三、刑事执行制度的问题
第二节 执行程序主要问题研究综述 
一、刑事执行权及其主体 
二、死刑执行程序
三、暂予监外执行 
四、社区矫正
五、"纸面服刑"与刑事执行监督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第二十六章 审判监督程序
导读 
第*节 刑事再审程序概述
一、刑事再审程序的概念、特点 
二、刑事再审程序的理论基础和法律规定 
三、关于"禁止双重危险"原则的研讨 
第二节 我国刑事再审程序的实践情况
一、我国刑事再审案件基本情况 
二、我国刑事再审程序基本情况分析 
三、聂树斌案再审之申诉与审理 
第三节 刑事再审程序研究综述
一、刑事再审程序的启动主体、再审事由与申诉权保障 
二、刑事再审案件的审理 
三、刑事再审案件的裁判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七章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导读
第*节 关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性质的研究
一、从实体法向程序法的转向 
二、对认罪认罚从宽含义的认识 
第二节 主要争议问题与观点 
一、关于认罪认罚从宽的协商性质
二、认罪认罚中的嫌疑人、被告人权利 
三、对侦查和公诉部门的权力制约
四、关于检察院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作用及其量刑建议
五、关于法官的作用
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证据问题
七、认罪认罚从宽案件的定罪证明标准 
八、被害人权利保障问题 
九、关于速裁程序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第二十八章 特别程序
导读
第*节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 
一、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特点 
二、关于"合适成年人(appropriate adult)参与制度"的研究
三、关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侦查程序
四、关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起诉程序问题的讨论
五、未成年人案件刑事诉讼的审理程序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第二节 缺席审判程序 
一、对刑事缺席审判的理解 
二、设置缺席审判的动因
三、缺席审判的理论基础 
四、完善缺席审判制度的建议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第三节 违法所得没收程序
一、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二、关于没收程序适用的案件范围之争
三、关于没收程序的性质之争 
四、没收违法所得案件的证明之争
五、关于利害关系人的权利保障
六、违法所得没收案件的终止审理 
七、违法所得没收裁定生效后的异议程序和国家赔偿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第四节 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 
一、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范围 
二、临时的保护性约束措施 
三、强制医疗程序与其他程序的关系及转换 
四、强制医疗决定的复议、监督 
五、强制医疗案件的定期诊断评估与解除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原版后记 
本书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