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正宗(经典珍藏)/华夏国学经典正宗文库

孙子兵法正宗(经典珍藏)/华夏国学经典正宗文库
作者: 任俊华//赵清文
出版社: 华夏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孙子兵法正宗(经典珍藏)/华夏国学经典正宗文库
ISBN: 9787508042138

作者简介

赵清文,1973年生。山东省临沂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2006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哲学和中国古代文化,著有《孙子兵法正宗》、《德化中国——中国古代道德教化思想研究》、《三十六计正宗》等著作(含合著)五本,并在《管子学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任俊华,又名任雋华、峻华,1966年生,编审,哲学博士,湖南省瑶族千家峒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现担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易学与科学》常务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伦理学和中国哲学思想史,曾对中国古代诸子的哲学著作尤其易家、儒家、法家和兵家著作做过系统研读,著有《易学与儒学》、《韩非子注》、《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探考》、《儒道佛生态伦理思想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建设》等专著,并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内容简介

三、《孙子兵法》中的治军思想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决定战争胜负最根本的因素,还是 人。除了人心的向背之外,军队中指战员的素质、官兵的士气,以及不同层 次、不同任务的人员之间的通信线路、协调一致,也是决定战争的关键。对 于这因素以及如何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孙子兵法》中都进行了分析。 孙子认为,军队的强弱、战争的胜败,组织者、指挥者、统领者的能力 和品质至关重要。孙子提出,一个合格的将帅必须具备五种基本的素质,即 “智、信、仁、勇、严”(《计篇》)。所谓“智”,就是要有谋略、有智慧 ,对于生死存亡的军事斗争来说,智慧和谋略对于一个指挥着千军万马的统 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素质。对于战争的指挥来说,一个指挥者的“智”就是 能够“通于九变之利”(《九变篇》),即要有精通机变的灵活性和能力;能 够“动而不迷,举而不穷”(《地形篇》),即行动起来要不会迷失混乱,手 段措施要变化无穷;能够“因敌变化而取胜”(《虚实篇》),即要能够根据 敌情的变化而取得胜利。总之,一个优秀的将领必须要有清晰的判断能力、 理智的决策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在孙子所论述的战略思想和战术思想中 ,其实大多体现和要求的,就是指挥员的“智”。所谓“信”,就是要做到 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不但是立身之本 ,也是军队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要求。孙子认为,一个将领只有赏罚有信, 做到“令素行”(《行军篇》),才能在士卒中树立起威望,带领全军齐心协 力取得胜利。所谓“仁”,就是关心别人,“仁者爱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对于军事统帅来说,“仁”的要求主要是仁爱部下。孙子说:“视卒如婴 儿,故可以与之赴深谿;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地形篇》)把士 兵像婴儿一样爱护,他们就可以与将领一起去危险的峡谷;把士兵像自己的 爱子一样对待,他们就可以与将领同生共死。但是,孙子又强调,爱护士卒 并不是溺爱放纵,“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 可用也”(《地形篇》)。士兵虽然受到爱护却不听从命令,虽然受到优待却 不听从使唤,混乱放纵而不听从治理,这就像被溺爱坏了娇纵的儿子一样, 是没有任何用处的。所谓“勇”,就是要有勇气,要骁勇善战,敢打敢拼。 将领是军队的核心和灵魂,如果将领贪生怕死,普通士兵当然也不会舍生忘 死,勇往直前。所谓“严”,就是上对下的要威严,要号令严明,军队必须 要有严格的纪律。否则,如果像上面所说的一样,“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 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这样的士兵是不能打胜仗的。孙 子认为,以上五种品质是所有将领都应该具备的,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孙子兵法》中的这种认识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后代的一些著作,如《 通典》、《长短经》、《太白阴经》、《太平御览》等,在谈到为将者的品 质时,都是引用孙子的这五项品质的。后代的许多学者,还对孙子的这五项 要求做了发挥和进一步的阐述,例如,东汉王符在《潜夫论·劝将》中说: “孙子曰:‘将者,智也,仁也,敬也,信也,勇也,严也。’是故,智以 折敌,仁以附众,敬以招贤,信以必赏,勇以益气,严以一令。故折敌则能 合变,众附则思力战,贤智集则英谋得,赏罚必则士尽力,勇气益则兵势自 倍,威令一则惟将所使。必有此六者,乃可折冲擒敌,辅主安民。”《刘子 ·兵术》中也说:“故将者,必明天时、辨地势、练人谋。明天时者,察七 纬之情,洞五行之趣,听八风之动,鉴五云之候。辨地势者,识七舍之形, 列九地之势;练人谋者,抱五德之美,握二柄之要。五德者,智、信、仁、 勇、严也;二柄者,赏罚也。智以能谋,信以约束,仁以爱人,勇以陵敌, 严以镇众;赏以劝功,罚以惩过。故智者,变通之源,运奇之府也。兵者, 诡道而行,以奇制胜也。” 孙子在提出了为将者五种优良品质的同时,又提出了“五危”,即将领 必须竭力避免的五种可能招致危险的缺点。他说:“故将有五危,必死,可 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 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九变篇》)将领的这五种危险的缺点是 :有莽撞死战的心理,就容易被杀死;有苟且偷生的心理,就可能被俘虏; 性情暴躁的人,就会被辱骂激怒,从而失去理智,招致损失和失败;过于爱 好廉洁的名声的人,就会被羞辱,从而引发怒气而上当;过于考虑民众利益 的人,就会被过多的杂事所困扰。孙子认为,以上这五种情况,都是将领的 错误,用兵的灾难。军队覆没,将领阵亡,必定是这五种危害之一在作祟, 为将者一定要仔细慎重。这就是他所说的,“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 察也”(《九变篇》)。 虽然孙子提出将领对下属要有仁爱之心,并认为“上下同欲者胜”(《 谋攻篇》)。然而,这一切都是从国君和将领的利益出发的,为了取得战争 的胜利,他还主张要“愚兵”,在今天看来,这不能不说是孙子军事思想中 的一个缺陷。《孙子兵法》中说:“将军……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 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虑。帅与之期,如 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 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九地篇》)孙子认为,将领不要使下属了解 太多的情况,要能够愚弄士兵的耳目,使他们不知底细。要善于伪装和迷惑 别人,改变部署和谋划,使别人摸不透自己的意图;改变宿营地和道路,使 人猜不到真相。要能够使士兵任意被自己驱使,不能有任何折扣。将领与士 兵们预定好时间,就像让人登到高处而把梯子去掉,使他们没有退路;率领 士兵深入敌人的阵地,要使他们像离弦之箭一样,勇往直前。就像驱赶羊群 ,你想往这边就往这边,你想往那边就往那边,不要使他们有往哪里去的意 识,只凭将领的指挥行动。孙子还认为,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就不必过多 地考虑士卒的死活。“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人诸侯之地, 而发其机。”要让他们有进路无退路,孙子认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舍生忘 死地去投入战斗。这就是他所说的“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九地篇》)这种把士兵们的生命当做筹码孤注一掷的做法,显然具有极大 的欺骗性和残酷性。 在治军中,法令和赏罚历来被认为是有效的手段,孙子所提出的将领素 质的“信”和“严”,都与此有关。孙子认为,“法”是兵事的“五事”之 一。“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计篇》)“曲制”,就是军队的编 制和组织的结构和制度;“官道”,就是将官的职责划分,统辖管理关系的 确定;“主用”,就是军需物资、器械和费用的调配、管理和分配的制度和 规程。所有这些,如果想做到有条不紊,就必须有严明的法纪,并通过赏罚 等手段,使这些法纪得到贯彻和执行。孙子说:“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 ,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 行者,与众相得也。”(《行军篇》)赏罚首先必须有理有据,并且要有章法 。士兵没有亲近依附就被惩罚,就不会服气,难以听从命令。士兵已经亲近 依附却当罚不罚,则不会听从命令。这两种情况都是不能用来作战的。所以 ,必须用恩惠的手法教育、指挥士兵,使他们依附自己;用强硬的手法对待 不听指挥、无视军纪的士兵,使军容整齐,服从指挥。这样,军队就能够无 往不胜。平素从来不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 。平时命令能贯彻执行的,表明将帅同士卒之间相处融洽,以诚相待。孙子 认为,要提高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就要用赏的办法。“故杀敌者,怒也; 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是谓胜敌而益强 。”(《作战篇》)要使军队英勇杀敌,就应激发士兵的士气;要想夺取敌人 的军需物资,就必须借助物质奖励。(P336-P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