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丽江雄风

茶马古道丽江雄风
作者: 王文学
出版社: 云南大学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6.60
折扣购买: 茶马古道丽江雄风
ISBN: 978754820529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元以前,纳西族部落仍处于“酋寨星列,互不统摄”的分裂局面。宋 末元 初,蒙古兵合围攻大理国时,另一支么些部落在阿良的率领下归附了元军 ,并协 助元军攻克了大理、昆明、远征缅甸。元军平定云南,统一天下,给沉寂 了近 五百年的纳西先民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冲击。国家的统一,政治的稳定,为 经济的 发展提供了条件。开田、修水利、兴矿业、茶马互市,丽江进入了稳定的 发展时 期,纳西族在这一时期渐趋统一。丽江马的交易场所不仅仅局限于岭南马 市了, 已经走向全国各地。尤其是元朝建立交通驿站“站赤”,“星罗棋布,脉 络相 通,朝令夕至,声闻毕达。”据《元一统志》记载,仅“丽江路马站三处 ,马 六十匹”。这样,民间养马业方兴未艾。 如果说当初的纳西族首领归附于元朝是强势所迫,那么,当30万明军 攻入 云南时,阿良的后裔阿得是主动“率众首先归附”。归附明军后,主动随 军征 讨,参加了景东,定边,麓川等多次平定战争,深得明太祖朱元璋嘉许, 班师回 朝后,亲赐阿得“木”姓。木氏土司深谙其中内涵,依靠中来王朝,养兵 蓄锐, 频繁向西藏用兵,借机扩大自己的势力,以致木氏土司势力到明中期膨胀 一时, 曾达云南省总面积的六分之一。纳西族的历史角色也由被动转为主动,这 一时期 是纳西族历史上空前繁荣的大发展时期。木氏土司拥有了“知诗书,好礼 仪”的 美名,“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木府建筑群拔地而起,丽江古城、白沙 壁画, 白沙细乐等民族文化精品已经成型,民族文化逐渐博大精深…… 木氏深知朝廷对自己的信任尤为重要,所以不断邀宠受恩,屡表忠心 。其主 要手段除了攘除边境外患,还有重要一招是不断上贡纳银。贡品主要以丽 江马为 主,仅仅洪武16年这一年,木氏土司向朝廷上贡丽江马127匹,贡银2万两 , 后来朝廷念及边地贫瘠,贡银“以马代输”。丽江马作为贡马,这是历史 上的第 一次。明以前,丽江马主要作为贸易商品,突出了经济上的作用,而今作 为上贡 朝廷的贡物,突出的是政治意义。 清代以降,木氏势力衰微,西藏又一次纳入中央版图,使丽江失去了 “西 北屏障”的区位优势,木氏土司把持的庄园领主经济已越来越成为阻碍生 产力发 展的消极因素。改土归流,使丽江“土皇帝”木氏土司一蹶不振,受益的 却是广 大丽江人民。这一期间,丽江的地主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丽 江的手 工业也逐渐繁荣起来。同时,滇川藏之间的茶马古道也成为重要的交通贸 易线 路,丽江马帮成为古道上的主力军。纳西族中前往西藏经商的马帮生意人 称为 “藏客”,藏客的崛起促进了丽江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抗战期间,整个国 内只剩 一条越过喜马拉雅山脉的中国至印度的国际通道。其中从昆明出发,经过 大理一 丽江一中甸一昌都一拉萨一尼泊尔,最后抵达印度新德里的这条陆路运输 线成为 重要交通要道,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丽江在这条陆路交通线 上成为 货物转运站和商品集散地。北京、上海、广东、山西、四川等地的大商号 也纷纷 来丽江设店立号、鼎盛时期商号达1200多家。 丽江马的声誉也由此远播海外,尤其在南亚、东南亚国家享有盛誉, 海内 外客商慕名而至,丽江马成为他们青睐的购买对象。明清时期,丽江马的 交易中 心已转移到丽江,民国初年创办了三月、七月骡马交流会,成为丽江马进 行大宗 贸易的活动。并一直沿办到现在,成为丽江重要的民俗节日。 近几年随着丽江旅游的兴起,丽江马的历史角色渐趋淡化,丽江马不 再是 丽江的代名词,人们谈论更多的是这里的奇山异水,民族文化,风土人情 。丽江 马的身影在金川玉璧间活跃了近两千多年之后,渐渐定格于历史的记忆里 。 马蹄沉沉故乡远,征途漫漫别梦寒。远离了那茫茫的大草原,走进崇 山峻 岭的深处;远离了血火交加的烽火岁月,行进在一条人迹罕见的艰险之途 ;远离 了故乡的山山水水,模糊了逝去的年年岁岁。生命的主题只是前行,在艰 难中前 行,在前行中跌落,在跌落中奋起。马不停蹄,风尘仆仆,把生命交给岁 月,把 忠诚写在路上,花开花落、雨飘雪飞,年复一年,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执著 ,坚定 着自己的信念。没有怨言、没有奢求,只有不断出发,只有艰难跋涉。出 发在月 明星稀的冬夜,出发在电闪雷鸣、狂风大作的冷雨夜;在寒气森森的黑山 白水问 跋涉,在烈日炎炎的高山峡谷中跋涉,在山高坡陡、路烂泥滑中跋涉;一 把枯 草,两行清泪,熬尽最后一丝力气。倒下去的是形体,站起来的是雄魄。 犹如玉 龙雪山,崛起的是非凡的坚韧;犹如金沙江,奔腾的是一腔忠诚。 “挥手白兹去,萧萧班马鸣。”丽江马,一个纳西族心中永远挥之不 去的 历史情结,一个永远嘶鸣在一个民族灵魂深处的历史回响,历史把它的命 运和一 个民族的历史紧紧交织在一起,把他们的光荣与梦想,欣慰与悲怆交织在 一起, 直到历史的遥远尽头,演绎成一个个欲说还休的心灵故事,一代代传下来 ,一次 次更动人,更感人……P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