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第2版)

当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第2版)
作者: [印] 苏林德·S. 约德卡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0.00
折扣购买: 当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第2版)
ISBN: 9787521757248

作者简介

苏林德·S. 约德卡(Surinder S. Jodhka),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社会学教授,印度新德里人文科学中心高级研究员,牛津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农村转型、社群身份、社会文化等。著有《种姓制度:牛津印度通识读本》(Caste: Oxford India Short Introductions)、《印度农村手册》(A Handbook of Rural India)等。

内容简介

第2 版导论 关于当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的流行叙述颇有些令人费解。对居住在印度城市的绝大多数主流中产阶级来说,种姓制度是个天生不合法的话题。在新兴的现代化和民主化的印度,正如他们中的许多人所认为的,种姓制度应当没有合法的容身之地。甚ZHI谈论和书写种姓制度无异于鼓励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持续存在。另一方面,奇怪的是,人们却日益认识到,作为生活中无法改变的事实,种姓制度的存在很重要。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选举政治和治国方略领域,而且在明显开放的企业资本领域、快速变化的印度经济中的新兴劳动力市场和正在萌芽的城市形态中,情况也是如此。也许更重要的是,不仅仅是“种姓战士”或政治活动家要求从种姓制度的角度来看待印度的事务,甚ZHI连社会科学学者也越来越多地将“种姓变量”(caste-variable)纳入广泛的实证研究和概念研究中。“种姓变量”的重要性现在得到了政策制度的广泛认可,无论是在地区层面还是在国家层面。 由于出生时正处于殖民统治的阴影之下,受过西方教育的新一代印度精英阶层——他们基本上出身于传统上的高种姓——视种姓制度的现实为尴尬的来源。对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说,种姓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和实践,只会强化殖民时期对印度传统文化的刻板印象,即它是植根于非理性的宗教信仰和不人道的排斥与阶序的做法。实现现代和民主的核心组成部分或要求之一就是抛弃种姓制度和其他类似的信仰并向前迈进,走向以个人成就和理性公民生活为基础的社会。社会科学家之中的主流观点也与这种源于西方现代化观念的常识一致。种姓制度的衰落不仅众人翘首以待,而且也不可避免。因此,任何表明其持续存在的证据均被视为和理解为一种反常现象。也就是说,主流中产阶级对待种姓制度的这种狼狈和难堪很少被清楚地表述为一个政治或社会事实。他们对种姓制度的反对源自他们从殖民统治者那里学到的东西。 换言之,种姓制度在这样的叙述中主要被视为一种文化上的遗留习俗,其运作阻碍了印度的进步。形成于19世纪欧洲的人类进化与社会变革理论及其对世界各地区和各文化——特别是在殖民地——日益增强的影响力,为信奉现代主义的中产阶级的种姓制度观提供了“科学”的基础。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及其概念框架,结构功能主义甚ZHI马克思主义预言,种姓制度作为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一个方面,将不可避免地衰落并Z UI终自行消亡。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精神框架和社会制度的现代化以及政治体系的民主化,DOU将使种姓制度变得多余和毫无意义。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就像现代西方世界一样,印度社会也将从封闭的阶序体系转变为开放的社会阶层分化体系。 传统文化各方面这种“消失的势在BI行”,仍然是关于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未来可能进步的有影响力的比喻。即使是那些主张“复兴古印度教国家”的人,也不约而同地将种姓分化视为对他们的国家理念和印度教社群主义身份的一种挑战。在此,种姓制度也被视为仅仅是在意识形态上有待克服的腐化堕落的根源。 然而,并没有什么迹象显示,种姓制度会在不远的将来消失。相反,在21世纪初,它看起来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DOU更有生命力。基于种姓的社群越来越多地自我动员起来,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社群继续将自己视为集体主体,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些社群认为自己的脆弱和力量源于对种姓的集体身份认同。那些处于阶序下层的人,视种姓制度为一种造成阻碍的物质现实,妨碍了他们参与新兴的机会结构——选举政治、优质教育和企业经济。享有特权的一方也希望牢牢守住自己的垄断地位,往往以 能力(merit)和现代性的名义。因此,种姓制度是一种资源、一种资本形式,其价值取决于一个人在传统阶序中所处的位置,这本身就表明了各种姓社群所拥有的不平等的资源。 …… 现有的大量实证研究,包括本书介绍的实证研究均清楚地表明,种姓制度在Z UI近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变化,而且或许变化比以往任何时候DOU更为迅速。这些变化在印度几乎各个层面和各个地区DOU能感受到。然而,变化的过程并没有遵循一条单一演进或线性的发展道路。更重要的是,即使种姓制度和维持该制度的社会与经济结构经历了重大转变,它也不会消失。在某些地区,即使其农村生活的社会与经济领域已经发生了相当“激进的变化”,旧的种姓等级几乎已经瓦解,但基于种姓的分化和不平等继续影响重大,并且常常与新经济带来的差距重叠,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 1. 不了解种姓制度, 就不能理解印度文化; 不知晓种姓制度在当代印度的变化, 就无法解析印度人行为的底层逻辑。 2. 鲜活的一手资料,采访不同种姓、不同职业的印度人,真实案例直观展现种姓制度在当代印度的表现形式。 3. 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多角度透视,深入分析印度城乡社会发展。 4. 摆脱纯粹以文化和传统为中心的种姓制度观,构建一条与众不同的种姓制度发展轨迹 5. 从物质性入手建立比较框架,理解当今世界继续存在的社会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