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西人民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4.59
折扣购买: 古塔里的庐陵风情
ISBN: 9787210079590
肖岱芸,生于江西南昌,现任万安县文物局局长,万安县政协常委会委员。文博副研究馆员,吉安市文物鉴定专家小组成员。从事文博工作二十年,主持多个文物工程修缮,参与吉安市多次文物修缮项目的评审,荣获国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积极贡献奖。2010年参加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全国杂项鉴定高级研修班”学习,在《中国文物报》等专业报刊发表论文多篇,多次获省文化厅论文奖。
心田古塔位于永新县埠前镇文田村心田自然村, 建于清代。塔中空为青砖结构,七级六面,通高9米 ,塔第二层设有拱门,三层设有相互交错的假门,五 层正面嵌有一方形石碑,刻有“大成”等字样,六层 交错设有扇形假窗。据传,该村地势较低,每逢大雨 洪水时,农田房屋遭受水灾,村民商议建塔,据说此 塔由一寡妇捐资修建,为镇水之用。 塔进入风水的时代,从山涧谷地走出来,距离人 们的视野越来越近,它矗立田间地头以及河岸风口, 亲切地走进人们的心里。 在田野调查中,我发现庐陵风水塔多为明清时期 的建筑,24处风水塔中宋代1处,明代14处,清代6处 ,民国2处,年代不详的1处。难道说这个风水的时代 真正属于明清的时代?我迷惑了。 风水一词最早见于东晋大学者郭璞的《葬书》: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 有止,故谓之风水。”可见,汉代以后中国就形成了 比较成熟和系统的风水学理论。而作为一种观察地理 的技术,风水术出现更早。《诗经》中记载,“笃公 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 军三单,度其隰原。”意思是说,周朝的先祖公刘为 了给部族选择一个适合繁衍发展的地方,亲自观察水 土,踏勘山川的阴阳向背,选择居住营建住房。这说 明最迟在殷商时期,中国的土地上就有了“相土尝水 ”的堪舆行为。 中国自古讲究风水,崇拜风水,为了弥补地理缺 陷,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为了升官发财平安度日,人 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营造风水,而建塔也是其中的方 式之一,尤其是在明清时期,风水塔的兴起起到了镇 妖驱魔,免除灾难的一种象征性作用。 顺着风水起源的方向,我寻找真正属于风水的时 代,这样的努力让我看到了人类繁衍的艰难步履,以 及文明进程中一次次充满玄奥的抉择。在中国,自然 崇拜、土地崇拜、大山崇拜、风崇拜、水崇拜、龙崇 拜、灵魂崇拜由来已久,这些崇拜让我们的先民在神 秘的世界里不停地探寻,正是这种探寻孕育了风水学 。 从风水发展的历史看,周秦是风水学说的孕育时 期,唐宋是风水学说普及盛行时期,而明清则是广泛 流行时期。在明清两朝,风水发展到了极点,风水活 动遍及皇室和民间。据传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也是一 位风水大师,他对风水学产生过很大影响。明朝后期 风水大师蒋大鸿对阴阳风水做出了很大贡献,他在唐 朝风水大师杨筠松的基础上,把风水发展到了一个新 阶段,所著《地理辩证》一书,以挨星为理气的主要 内容,成为近代风水理论的经典。 庐陵风水塔遗存契合了中国风水发展的历程。然 而,让人不解的是,塔这种外来文化怎么就成了古代 人们营造风水的元素?人们选择外来的塔,为什么不 选择自己的亭台楼阁?这当中,营造风水的大师们又 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历程?在阴阳风水学中,也许高耸 入云的塔,更具有镇风镇水镇邪的伟力,更符合人们 祈福消灾的心理。 其实,在中国的神灵崇拜中,类似塔的建筑比佛 塔进人中国的时间要早得多。根据史书记载,秦汉时 期的帝王和贵族普遍热衷于求仙望气、承露接引,根 据“仙人好楼居”的说法,至少在西汉武帝之时就已 经出现了高达50丈的井擀楼(即用大木实叠而成的高 楼),用于求神迎仙与神沟通。木构高楼不仅是当时 最显高贵的建筑,而且也是颇具神秘色彩的建筑。到 了东汉,自战国以来一直流行的高台建筑,逐渐为木 构高楼所替代。无论是宫廷还是地方豪强的庄园,都 盛行建造木构高楼,除了供居住的楼之外,还有城门 上的谯楼,市场中的市楼,仓储用的仓楼,嘹望用的 望楼,守御用的碉楼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各 种各样的木构高楼,构成了东汉建筑的时代特色。 P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