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精神

脱贫攻坚精神
作者: 颜晓峰 张媛媛 著
出版社: 重庆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6.60
折扣购买: 脱贫攻坚精神
ISBN: 9787229170134

作者简介

颜晓峰,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总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分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获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 张媛媛,女,法学博士,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上海经济问题》《经济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第一节?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的提出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生动地体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向贫困问题发起“攻坚战”。从“救济式扶贫”到“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再到“区域瞄准至县、村扶贫”,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奔赴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推进我国减贫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更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努力。 2012年11月15日,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习近平同志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自此,带领人民脱贫致富的接力棒交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手中。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党中央今后的工作方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di路。”虽言简意赅,却掷地有声,表达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对贫困群体的关注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决心与信心。实践是最强有力的证明,2012年12月29日,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前往河北省阜平县考察,和当地的干部群众详细讨论了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2013年4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海南考察,对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作了细致调研。在这两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最关心的就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尤其是困难群众。他多次提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从此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 一?新时代背景下提出脱贫攻坚任务的重大内涵 新时代是党中央立足于我国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历史性成就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性转化而作出的重大方位判断。脱贫攻坚任务提出之际正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开局之际,新时代成为贯穿脱贫攻坚历史任务始终的背景和底色,脱贫攻坚任务也因此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首先,脱贫攻坚任务的提出是中国在新时代实现战略新安排的基本前提。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时代。脱贫攻坚任务与新时代的战略安排相辅相成、同进同退,它的提出给实现新时代的战略安排提供了保障。到2020年,只要还有一个贫困人口未脱贫,一个贫困地区未摘帽,我们就不能说中华大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更不能迈开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脚步,就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因此,脱贫攻坚任务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新时代战略安排中最大短板的准确认识。 其次,脱贫攻坚任务的提出是中国在新时代满足人民生活向往的具体表现。新时代是一个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在这一征程中,贫困群众能否顺利脱贫将影响人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满意程度,进而会影响人民在追求共同富裕道路上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程度。脱贫攻坚任务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方向,不断强调提升包括贫困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致力于将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 再次,脱贫攻坚精神在实践中的铸就是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新时代是党领导人民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是贯穿五千年中华文化并在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不断丰富发展的中国精神。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党和人民倾尽汗水和心血。面对困难,中国共产党毫不退缩,毅然提出并发起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并作出了带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庄严承诺。伟大实践铸就伟大精神,在脱贫攻坚的千锤百炼中孕育出的脱贫攻坚精神必将融入中国精神,更加坚定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增强实现中国梦的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的精神动力。 最后,脱贫攻坚任务的提出是中国在新时代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的更大贡献。新时代是中国为世界的繁荣发展贡献出更大力量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脱贫攻坚任务的提出实际上也是在积极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加快世界减贫进程。 此外,开展脱贫攻坚任务可以在减贫治理方面积累一系列科学有效的经验方法,为其他国家的贫困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法。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应对世界贫困问题所采取的有力举措,充分展现了大国担当,彰显了中国力量。 二?新时代的减贫任务仍然面临严峻挑战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减贫方略,先后采取了救济式扶贫、体制性改革扶贫、大规模开发扶贫等,每一种扶贫方略都可以映射出当时国家具体的贫困情况。如果将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与新时代开局之际的2012年的贫困状况进行纵向比较,1978年的贫困人口为77039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97.5%;2012年我国贫困人口为9899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0.2%。数据表明,在这期间近7亿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从改革开放之初至新时代开局之际在减贫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 尽管如此,在新时代开局之际,我国的贫困形势仍不容乐观,减贫任务仍面临严峻挑战。 首先,我国贫困人口总体规模大且返贫风险较高。2011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规定,农村人口每人每年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可以纳入国家扶贫的范围,这比2009年1196元的标准提高了92%。扶贫标准的提高意味着更多的人口被纳入帮扶范围,也意味着党中央要带领近1亿人口实现脱贫,占当时世界总贫困人口的十分之一还要多。此外,从贫困人口自身发展条件来看,剩下的9899万贫困人口中还有较多的是因病因残致贫,前期的扶贫工作对其产生的作用甚微,且受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难以激发此类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即使实现脱贫,一旦政府切断救助,仍有很大的返贫风险。同时,自然灾害也是影响脱贫人口返贫的重要因素。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后,四川的贫困发生率超过了60%;2010年的大旱导致西南五省市返贫人口超过218万。因此,在多种内因和外因的影响下,让此类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不返贫具有相当大的困难。 其次,我国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集中连片特困区,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实现脱贫面临着多重挑战。201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在我国划出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并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来重点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大都具有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基础落后等特点,属于“贫中之贫”,是扶贫开发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据统计,2012年底的9899万贫困人口中,生活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就有5067万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贫困发生率高达24.4%,比全国农村平均水平要高14.2个百分点。以乌蒙山集中连片地区为例,这是一个地处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结合部的深度贫困地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为一体。片区38个县(市、区)中有3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其余6个则为省重点扶贫县。除此之外,“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16%,25度以上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比重大。干旱、洪涝、风雹、凝冻、低温冷害、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这类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要求党中央在着眼于人口减贫的同时还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最后,我国贫困人口的分布更加凸显出局部集中、整体分散的特点,亟须出台新的扶贫方略应对问题。《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把贫困人口集中的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确定了扶贫开发的重点县,推进连片大规模扶贫开发进程。但随着《纲要》实施进程过半,我国贫困人口的分布逐渐显现出新的特点。党中央针对这一情况适时调整扶贫开发部署,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于2005年出台了《关于共同做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构建和谐文明新村工作的意见》,决定采取整村推进瞄准贫困群体,加强对以村级为单位的扶贫工作。到新时代脱贫攻坚提出之际,随着第一个扶贫纲要奋斗目标的完成,我国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但在贫困人口分布上,局部集中、整体分散的特点却更加凸显。据统计,2012年底“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14%以零星插花状态分布于东部地区,35% 相对分散地分布在中部地区,50%主要以相对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 这一贫困人口分布特点意味着整片推进、整村推进并不能使扶贫资源与贫困人口的匹配程度达到最优效应,这就需要党中央谋划新的扶贫方略,使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的施行能够覆盖所有散落四处的贫困人口。 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突出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艰巨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九大向全国人民昭示了一个重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党中央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发展的具体国情所作出的科学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这一“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将影响和辐射我国各方面、各领域的建设发展,为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提供新指导、新思路。脱贫攻坚任务作为我国民生领域中极为重要的一方面,必然顺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展开工作。“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意味着贫困群众的需求层次不断提升,“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意味着必须要解决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落后问题,这都进一步突出了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和紧迫性。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凸显了新时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党中央带领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必须要顺应这一变化,从“物质文化”到“美好生活”意味着扶贫工作不仅要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也要着眼于满足贫困人口更高层次和更多方面的需求。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各贫困地区的贫困程度不同,满足贫困群众美好生活的条件也有所不同。在条件最薄弱的贫困地区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脱贫主体性不足等情况,呈现出地区面貌差、脱贫难度大、脱贫成本高的特点。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贫困人口的需求层次提升了,但其所面对的现实环境条件仍然是一个难以攻克的难题。如何尽快满足此类地区贫困人口的美好生活需求,让他们也能顺利融入对新时代美好生活向往的浪潮,需要党中央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措施开展新时代脱贫攻坚工作,以适应贫困群众需求的提升,这也就是党中央开展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所在。 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是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抓手,凸显了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的紧迫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 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表明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核心所在。从当下来看,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精神文明、民主法治、生态文明等。但最主要的是城乡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其中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则是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集中体现。具体来看,中西部仍存在众多的贫困地区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原因,农村仍存在近1亿贫困人口是城乡收入产生巨大差距的主要因素。据统计,2012年底我国东中西部贫困发生率分别为3.9%、10.5%、17.9%, 中部和西部的贫困发生率远高于东部。2012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6959元,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高达3.41∶1。只要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没能得到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就仍然是我们要面对的议题,国家的发展就不能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因此,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能否尽快脱贫摘帽关乎我们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关乎到新的历史方位的推进,从这个角度来看,二者紧密的挂钩关系凸显出了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的紧迫性。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意味着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收入水平均有所提升,实际上就是在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最主要的方面,以此带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逐步化解。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要求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新时代催生新课题,新课题引发新部署。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在北京召开,首次确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新要求,勾勒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伟大奋斗的宏伟蓝图,向人民群众发出了向“第一个百年”进军的时代号召。 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党的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虽一字之差,却是我国经济总量从稳步增长到逐步接近小康社会的体现。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建设,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体量的迅猛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我们仍应看到,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很多发展短板问题进一步凸显,制约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其中最大的短板即为我国的绝对贫困问题,在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提出之际还有9899万贫困人口亟待脱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就如木桶效应一般,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木桶的最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取决于我国贫困人口能否如期脱贫。 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质量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努力建成人民群众满意、高质量的小康社会”,“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其完成质量对小康社会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小康社会要想得到人民群众的满意,得到世界他国的信服,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对民生领域的贫困短板问题进行扎实的补足。这要求党中央不仅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还要着重对脱贫攻坚任务施行的质量进行提升,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色不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允许贫困地区脱贫后存在一定差距。党的十八大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同时还强调“小康”是因地制宜的小康,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不要求所有贫困地区成为同一发展水平的样貌,而是在坚持一定标准下允许贫困地区摘帽后的发展可以存在一定差距。我国贫困地区的贫困程度各有不同,比如贫困程度较深的民族八省地区在2012年的贫困发生率高达21.1%,比全国贫困发生率的10.2%高了10.9个百分点。在同一时间攻克不同程度的贫困问题就会产生一定的差距。在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的过程中只要坚持一定标准,补短板、强弱项,就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预期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截至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艰巨任务。本书旨在通过梳理脱贫攻坚精神形成的内在逻辑,考究脱贫攻坚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探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国,如何以脱贫攻坚发出中国声音、传递中国智慧,激励读者了解脱贫攻坚精神的内涵实质、明确新时代践行与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的具体方略,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