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的六张面孔(一部另类哲学史)(精)

哲学家的六张面孔(一部另类哲学史)(精)
作者: (美)贾斯汀·史密斯|译者:宋楚君
出版社: 新华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3.60
折扣购买: 哲学家的六张面孔(一部另类哲学史)(精)
ISBN: 9787516634813

作者简介

贾斯丁·E. H. 史密斯(Justin E.H. Smith),巴黎第七大学的科学哲学与科学史教授。著有《自然,人之本性与人际差异:近代哲学的种族观》 《神性的机器:莱布尼茨与生命科学》。他经常为《纽约时报》 《哈泼斯杂志》 《橱柜杂志》撰稿。

内容简介

如果把哲学比作火药武器或枪支的话,它最后发 展成什么样就无关紧要了,因为每个个例都是平等的 。如果把哲学看作芭蕾的话,我们就能理解哲学之间 为何存在着不平等。如果我们接着使用军事(武器和 战术)这一思路的话,还会有第三种比较方法:哲学 不像是战术,而更像某种特定的军事传统——它以武 器和备战为核心发展起来,从中衍生出一些相应的手 段,包括设立奖惩制度、参研战例、讨论现有战术等 。军事传统是阅兵背后更为基础的东西,不论阅兵仪 式多么壮观,花样迭出,它们全都是围绕着军事传统 发展起来的——比如说,“舞蹈”比芭蕾更基本,因 为跳舞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能力。 但哲学背后更基本的东西是什么呢?哲学的起源 实在是太多了。我们已经考虑过神话、仪式、法律和 其他文化元素的许多层面,以及它们如何支持哲学家 的自觉行为。起码在某些社会中,我们所谓的“豆计 数法”,用碗里的鹅卵石或黏土片上的记号作为等价 交换(比如换牲畜和谷物)的做法也对当地的哲学起到 了很大的影响。不论这种活动的痕迹出现在哪里,它 都是该文化拥有某种具象思维的确凿证据(比如人们 会用一块鹅卵石代表一头牛,诸如此类)。在此基础 上,我们就能放心大胆地假设,该文化中存在着某个 精心设计的分类系统,人们已建立起事物间的一系列 联系,并追求充分定义(adequate definition)—— 具象思维就是它们的缩影。尽管这些社会看起来落后 ,但它们中成员的具象思维水平比我们想象得更发达 。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只要人们试着用具象思维记 录事物,他们也会同时试着去理解自己记录事物的本 质。如果我们想包容地去理解古人的所作所为,那就 不妨假设,世界上所有出于实用目的而开展的记录世 界的尝试(比如航海、历法等),其背后都有相应理论 解释的支持。 有人可能会坚持说,这种理论解释不能只涵盖某 个领域,起码还要去思考该领域的知识基础。也就是 说,认识论得是科学理论的核心部分。但是也有例外 :许多前苏格拉底时代的哲学家们,尤其是米利都学 派的成员只负责提出想法,而从不操心“我如何知道 自己提出的观点为真”。“哲学必须涉及认识论”是 最近才提出的口号,哪怕到了十八世纪中叶,也没多 少人认为合宜的理论解释必须满足这一标准。如果人 们要是为了顺应最近兴起的潮流,而忽视了某个词已 有上千年历史的含义,这种做法会显得不合时宜;如 果人们认为哲学和认识论无关,唯一可能的原因就是 ,这种观点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一直占据了主流。更 重要的是,认识论的来源很可能就处于我所描述的这 一进程中,我们不应当将这种可能性排除在外。迈克 尔·弗里德曼(MichaelFriedman)在他近期的著作中 给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例子——因篇幅有限,我无法 详述他论证的所有部分——他认为中世纪天文学中的 棘手问题是康德“时间与空间是直觉的纯粹形式”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