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译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1.40
折扣购买: 齿轮与怪物:数字时代经济学的新议程
ISBN: 9787500172017
黛安·科伊尔(Diane Coyle),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剑桥大学公共政策教授,曾任曼彻斯特大学经济学教授。大英帝国勋章获得者,与保罗·克鲁格曼等人一起入围2015年英国《展望》(Prospect)评选的“世界思想家50人”。著有《高尚的经济学:经济学为什么如此重要,经济学家究竟在做些什么》(The Soulful Science: What Economists Really Do and Why It Matters)、《极简GDP史》(GDP: A Brief but Affectionate History)、《市场、国家和民众:公共政策经济学》(Markets, State, and People: Economics for Public Policy)等。
引言 经济学的今天与明天(节选) 经济学向来承受了许多批评的声音,个中原因不难理解:2008—2009 年的金融危机、英国的脱欧公投,甚至是西方民主体制内民粹主义不断高涨等事件似乎都打破了经济学的平衡。然而,许多批评的声音在这些事件发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其中大部分声音本质上从 21 世纪初起就没有改变,比如,经济学认为人人都是自私算计的个体;经济学充满复杂的数学公式,与现实社会脱节;经济学家只关心金钱与利润,不在乎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比如环境。即使新时代不断涌现新事件,这些控诉听起来依然熟悉。与此同时,经济学的政策影响力日渐强大,从物质层面看,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薪资也达到了历史新高(Britton et al.,2020)。 对于这些一成不变的批评,我和许多经济学家都感到无可奈何,因为它们偷换概念、混淆视听,而忽略了需要正视的根本问题;而这些根本问题,可能会带来更严峻的挑战。过去几十年间,经济学已实现了巨大的转变,未来依然需要不断发展、改变,但对经济学的批评也应该与时俱进,才能解决真正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 最常见的批评认为,经济学大量运用数学公式构建抽象模型。的确,经济学涉及大量数学公式(Romer,2015),但其实每一个学科都是通过建模的方式,从复杂的世界中选取小样本、小规模数据来研究因果关系。从本质上来说,“一战的原因分析”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的“时间分配理论”一样,都是一种模型。 另一个常见的批评认为,经济学忽视历史,包括本学科的思想演变史。其实,包括我在内的许多经济学家都希望经济史能重回课堂,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而且值得欣慰的是,这一希望已经在许多大学形成一种趋势。同时,对历史事件、经济理论史及政策选择之间的联系的讲授,也在经济学课堂中日益增加。经济史研究日益发展,成为今天的热门研究领域,对理解历史背景尤为关键的制度经济学也已在学术界蓬勃发展。 尽管经济学忽视历史的批评确实成立,但提出这一批评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也没有尊重历史,因为他们拒绝承认过去 30 年间经济学发生的巨变。这段时间内,经济学已经发生了由理论研究向实证研究的转变(Angrist et al.,2017)。大部分经济学家都从事应用微观经济学研究,而近年来数据集、计量经济学技术、计算机算力的发展,以及关于因果推断方法论的激烈讨论,意味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领域发生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变革。另外,在使用新型大规模数据——“大数据”方面,经济学家也处于前沿(Athey,2017)。然而这些事实却并未在近年的批评中得到承认(比如 Skidelsky,2020)。大部分批评家的火力集中在研究整体经济行为的宏观经济学领域,而在这个领域进行准确预测异常困难,其难度甚至远远大于准确预测天气。 经济学和它的批评者之间还有一个重要分歧:是否能接受为具有内在价值的事物赋予货币价值,比如自然或生命。对此经济学的回答是,既然人们在选择修路地点、确定新产品需要配备何种安全装置时必然会暗暗评估其所涉及的价值,那么把这些主观判断变成明确的价格岂不是更好?这些讨论非常有意义,一般来说参与者之间都会产生有建设性的互动。在这方面已经有一些顶尖的经济学家提出,经济学与伦理学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对话(Bowles,2016),进一步认识到身份认同(Akerlof and Kranton,2010)、叙事与说服(Shiller,2019)的重要性。经济学与人文学科的这种互动不仅必要,而且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事情(Morson and Shapiro,2016)。 另外,许多研究也已经发现,经济学本身确实自带“优越性”,或者说,经济学家总是信心满满,认为自己的方法才是解决政策问题的最佳途径(比如 Fourcade,Ollion and Algan,2015)。这种情况正在慢慢转变,不过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一项有力证据就是,各社会科学学科间跨学科引用率越来越高(Angrist et al.,2020)。尽管经济学的被引用率仍然比其他学科高,但整体趋势正朝着互相引用、互相支撑的方向发展。只要是带过博士生的导师,或是指导过年轻学者的资深学者,这方面一定都有亲身体会,在解决更广泛的社会问题方面,越来越需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领域的跨学科合作。 本书反映了我对“稻草人”式批评的无奈,这些批评的声音不仅对经济学研究及经济学教育中的积极转变置若罔闻,也使得一些经济学家无意间忽略或故意否定了经济学领域存在的根本问题,包括学术研究的方法以及经济学家在整体社会中代表性不足这些问题我在近几年的公开课上先后进行过解答。 关于研究方法的问题,经济学者没有进行更多深刻的反思。对此,我在公开课上提出了一些经济学领域的哲学思考,这些公开课的内容也是这本书的一条写作主线,这些问题包括:经济学在何种程度上具有操演性(即自我实现预言)?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也是这个社会中的成员,他们能否做到真正客观?经济学假设人们有固定的消费偏好,而这些偏好又受到广告行业的支配,那么经济学研究的结论中究竟能给出多少准确的政策建议?随着经济活动更具外部性及非线性特征,个人主义方法论是否正在退出历史舞台? 本书第二条主线就是经济学正在经历的转变,尤其是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分析方法也需要作出相应改变。这些主线就是对本书书名的解释:“齿轮”代表主流经济学对个体的看法,他们关注自身利益,在特定环境中以独立的身份进行互动,精打细算;“怪物”则代表着数字经济中独特的经济现象,这些现象具有“雪球效应”,会受到社会影响,并且难以控制。所以,在数字经济这个未经标注的领域仍然充满大量未知,假如有一张地图,在这个领域可以标注上“有怪物出没”。经济学把普通人视为经济体中的“齿轮”,这种看法无形中又制造了更多的“怪物”和新兴的现象,但却没有足够的工具来帮助理解。 本书关注的是更为广泛的经济学特征,是经济学需要如何转变才能适应 21 世纪需求的问题。本书将要探讨的问题涉及经济学的基本研究范式,包括其实用主义哲学根基、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之间根本差异的存在是否合理、不符合传统经济学假设的社会经济体的动态发展特征、建立在个人主义方法论之上的社会影响,以及改变经济学研究对象范围等内容。 本书主旨鲜明,立意深刻。数字经济的新特征对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提出了新的挑战,数字技术的发展也势必催生新的研究工具,本书积极反思了经济学的现状,并展开了对数字经济时代经济学发展新议程的理性探讨。 2.“齿轮”与“怪物”的隐喻,恰当地描述了传统经济学框架与数字经济新特征的碰撞。数字经济像一股强大的、不可名状的力量,正在改变一些旧有的社会现象和价值判断的标准,需要经济学适时做出改变,以更好地为政策制定提供有力的支撑。 3.作者黛安·科伊尔是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剑桥大学公共政策教授,具有深厚的经济学理论研究功底,曾与保罗·克鲁格曼等人一起入围2015年英国《展望》(Prospect)评选的“世界思想家50人”。 4.本书获评《金融时报》2021年度zui佳经济类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