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书论要义/中国书法教育文库

汉魏六朝书论要义/中国书法教育文库
作者: 朱天曙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118.00
折扣价: 97.80
折扣购买: 汉魏六朝书论要义/中国书法教育文库
ISBN: 9787100188623

作者简介

朱天曙,文学博士,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国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书法教育分会副会长,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文研院邀访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内容简介

成公绥,字子安,东郡白马(今河南滑县东)人,西晋文学家。《文选》李善注引臧绪荣《晋书》言其“少有俊才,辞赋壮丽,征为博士,历中书郎”。其学融合儒家与道家思想,所作诗赋,颇为张华所重,明人辑有《成公子安集》。成公绥的论书著作散见于欧阳询所辑的《艺文类聚》与陈思所辑的《书苑菁华》之中,本章所论《隶书体》即出自《书苑菁华》。 《隶书体》首先追溯了文字的起源:“皇颉作文,因物构思。观彼鸟迹,遂成文字。”东汉以来的书体类论书著作常将这类关于文字起源的内容放在开头,如崔瑗《草书势》云:“书契之兴,始自颉黄,写彼鸟迹,以定文章”;蔡邕在《篆势》中写道:“鸟遗迹,黄颉循,圣作则,制斯文”;许慎《说文解字·叙》中也提到:“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因物构思”强调了文字的出现是圣人主动思考的产物,融入了祖先的智慧,用这样的文字来撰写篇章,传于后世。我们从中得以知晓古人的道德和纲纪。 “时变巧易,古今各异。虫篆既繁,草藁近伪。适之中庸,莫尚于隶。”这几句话揭示出文字的形体从篆书到隶书发生改变的必然性,并点明字体演变的一般规律是避繁趋简。同一时期的卫恒在《隶势》中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鸟迹之变,乃惟佐隶,蠲彼繁文,崇此简易。”“尚简”不只是隶书推崇者的论书理念,推崇草书的人同样看重简化书写的便利性。如崔瑗在《草书势》中所说:“爰暨末叶,典籍弥繁。时之多僻,政之多权。官事荒芜,剿其墨翰。惟作佐隶,旧字是删。”“时变巧易,古今各异”与“时之多僻,政之多权”都试图说明:由于时代的不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文字作为一种常用的表情达意的工具自然也不能例外,一味地宣扬古代的文字而去否定现在通行的字体是不可取的。 小篆字体匀圆,结构繁复,用笔时逆、回锋较多,笔画连绵,书写起来难免费时费力。卫恒在《隶书序》中也指出:“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与小篆相比,隶书的笔势既含方折,也有圆转,字体形态疏密得当,节奏松紧有度,易于刻画和书写。东汉末年,草书已经逐渐脱离了实用书体的范畴,并且慢慢形成了一整套自身的笔法规范和审美准则。成公绥并不认同这种过于省简的草书体,因而有“草藁近伪”之说。 本书专论汉魏六朝的中国古代书法理论,是了解中国书论历史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本书作者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朱天曙。朱天曙教授是国内知名的书法家、篆刻家,且专攻书论,是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导读的合适作者。 中国古代书论是书法专业学习的必读文献,而汉魏六朝书论是古代书论的起源,也是古代书论最难的一部分。本书共分十三章,除第一章是汉魏六朝书论的总体导读外,其余十二章分别讲述赵壹《非草书》、卫恒《四体书势》、索靖《草书状》、成公绥《隶书体》、王羲之《自论书》、王珉《行书状》、虞龢《论书表》、王僧虔《论书》、庾肩吾《书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庾元威《论书》、袁昂《古今书评》的精要并进行导读。在导读文章后,把所涉及的书论文献原文做了详细注解,以便读者读通原文。 丛书简介: 《中国书法教育文库》为读者提供理论学习(书学讲堂)、技法训练(临帖指南)与教学研究(学书丛刊)三个不同方向的课程、教材、范本,目的是贯穿书法史上各时期的书风与历史、观念与文化、技法与书论,让人在笔墨实践中追寻书法的学理根源,在学理探索当中又不忘墨海践行。文库希望带领大家通过学习书法了解中国的历史观,探索中国文化的精髓,并从书法的脉络贯通整个中国的文化,与古人相通,从法度入手,到达心法或者无法之法,最终在艺术与文化上都有所创造。

图书资料整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