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凤凰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3.60
折扣购买: 中国文学批评小史(周勋初文集)
ISBN: 9787550636781
周勋初,上海南汇人,1929年生。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分配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1956年底考回母校读副博士研究生,未及毕业即留校任教,自此后一 直任教于南京大学。周先生治学涉及诸子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中国古典文献学、近现代学术史等学科领域。
第一编先秦的文学批评 春秋、战国之时,奴隶社会正在向封建社会转化。前后数百年间,时局剧烈动荡。代表新旧生产关系的各个阶级和阶层,通过他们的思想家,对社会问题纷纷发表意见,展开热烈的论战。这就是中国学术史上第一次出现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一切文学艺术都是在自由的争鸣空气中得到发展的。先秦时代的学术繁荣就是明显的例证。但因当时还处在历史发展的初期阶段,各门科学处在草创的时期,因而先秦之时还未出现过系统的文学批评。各大学派曾对文学艺术问题发表过意见,但这些材料大都比较零星片断,而且和其他学术问题混杂在一起,因此我们必须联系各大学派其他方面的学术思想进行综合的研究,才能掌握这一阶段文学批评的发展线索。 当时的人使用的词语也值得注意。他们所谓“文”,包括文化学术、典章制度、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含义甚广;他们所谓“文学”,则是文化学术的总称,但也包括文学问题在内。当他们讨论诗歌问题时,则是在对文学问题发表专门的见解。儒家学派对“诗”作了很多探讨,道家学派的文学见解则更多地是从它的哲学思想中派生出来的,法家人物基于政治上的需要而提出了功利主义的主张。 总之,先秦的文学批评虽已获得一定的成就,但它毕竟处在萌芽状态,缺少体系完整的著述。不过先秦学术又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后代文人无不受其影响,因而它在批评史的发展过程中却也起了滥觞的作用。 第一章“诗言志”说的形成 中国文化发展很早,从商代起就有完整的记载,而自西周到东周,更有大量的诗歌流传下来。有人把它们汇辑成书,叫做《诗》或《诗三百》,这就是后来的人称之为《诗经》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内容丰富,包括古代的神话传说,商、周各族的史诗、史实,以及当时各地区的民情风俗。诗人运用诗歌的形式反映了社会上的各个侧面,有的诗人明白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和作诗的目的。 维是褊心,是以为刺。(《魏风·葛屦》) 夫也不良,歌以讯之。(《陈风·墓门》) 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式讹尔心,以畜万邦。(《小雅·节南山》) 作此好歌,以极反侧。(《小雅·何人斯》) 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小雅·巷伯》) 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小雅·四月》) 王欲玉汝,是用大谏。(《大雅·民劳》) 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大雅·崧高》) 诗人作诗的目的,不外赞美和怨刺两个方面。这就形成了后来的所谓“美刺”说。但不管这诗是“美”是“刺”,无非都是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后人学习《诗》时,自然会接触到诗歌的这项特点。因此,到了春秋、战国时,就有许多论述诗的性质的意见出现。《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赵文子对叔向说“诗以言志”,《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荀子·儒效篇》说“诗言是其志也”,都已认识到了文学作品的这种基本特征。《尚书·尧典》上更有系统地说: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尧典》当然不可能是唐尧时代的作品,它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说明那时的人对于文学艺术的性质已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战国时,屈原继承了《诗经》中“言志”的优秀传统,写作了《离骚》等不朽的浪漫主义诗篇,用以抨击楚国的黑暗政治,抒发他满怀激情的政治理想。他也明白地表达了创作的目的和要求。 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杼情。(《惜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