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谁都能聊得来

跟谁都能聊得来
作者: 陈建伟
出版社: 工商联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13.53
折扣购买: 跟谁都能聊得来
ISBN: 978751581647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热情寒暄,制造和谐的气氛 林非先生是著名的散文研究家,在某次全国散文 研讨会上,他做了散文方面的专题发言。发言中,他 以一个房间的代表在门上贴着“请勿骚扰”四个字为 例,谈到语言的轻重问题。发言的当晚,他很想听听 代表们的意见。他来到一间门上贴有“请勿骚扰”字 条的宿舍。 一进门,林非便笑着对大家说:“各位,我来骚 扰大家了!”大家一见是林非先生,立即站起来说: “欢迎骚扰!欢迎骚扰!”一时,整个宿舍的气氛十 分热烈。互致问候后,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就 散文的语言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这种效果的取得 与林非先生所制造的愉快的开始不无关系。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话,但充分显示了这位散文 家的语言机智,他信手拈来,谈笑间消除了与他人之 间的陌生感,密切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谈话是需要 气氛的,愉快的气氛有时在不经意中产生,有时出自 故意地营造,但无论属于哪一类,都必须做到自然, 切忌生硬。聪明的谈话者往往在谈话之前就对谈话对 象进行了充分了解,并善于在谈话开始之前营造交谈 的和谐气氛,从而有助于自己尽快进入角色。 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一些谈话常常以不欢而散 告终,原因之一就是未能创造谈话前的愉快气氛。心 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愉快的心情下交谈,易产生求 同和包容心理,对对方观点的接受性增强,排斥力减 弱。 跟初次见面的人寒暄,最标准的说法是:“您好 ”“很高兴能认识您”“见到您非常荣幸”。比较文 雅一些的话,可以说“久仰”,或者说“幸会”。想 随便一些,也可以说“早听说过您的大名”“某某经 常跟我谈起您”,或是“我早就拜读过您的大作”“ 我听过您的报告”等。 跟熟人寒暄的用语则不妨显得亲切一些、具体一 些,可以说“好久没见了”“又见面了”,也可以讲 “您气色不错”“您的发型真棒”“您的小孙女好可 爱呀”“今天的风真大”等。 寒暄是正式交谈的前奏,它的“调子”定得如何 ,直接影响着整个谈话的效果。因此,对寒暄绝不能 轻而视之。寒暄的时候,有必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寒喧应主动热情、诚实友善。寒暄时选择 合适的方式、合适的语句是非常必要的,但这合适的 方式、语句的表示还有赖于主动热情、诚实友善的态 度。只有把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寒暄的目的才能 达到。试想,当别人用冷冰冰的态度对你说“我很高 兴见到你”时,你会有一种怎样的感觉?当别人用不 屑一顾的态度夸奖你“我发现你很精明能干”时,你 又会做何感想?推己及人,我们寒暄时不能不注意态 度。 第二,寒暄应适可而止,不要过分热情。做任何 事情都应有个“度”,寒暄也是一样的。恰当适度的 寒暄有益于打开谈话的局面,但切忌没完没了。有经 验的推销员,总是善于从寒暄中找到契机,因势利导 ,言归正传。 第三,有友好之意,敬重之心。寒暄的时候既不 容许敷衍了事般地打哈哈,也不可以戏弄对方。如“ 来了”“瞧您那副熊样”“喂,您又长膘了”等均应 禁用,这样会让对方感觉到你对他不尊敬。 第四,删繁就简,不要过于程式化。寒暄应该简 单明了,让人听了耳目一新,不要像写八股文那样又 烦又长。 第五,注意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寒暄语。问候语具 有非常鲜明的民俗性、地域性的特征。比如,老北京 人爱问别人“吃了吗?”其实质就是“您好!”您要 是答以“还没吃”或者“刚吃”,意思就不大对劲了 。若以之问候南方人或外国人,则对方常会理解为“ 要请我吃饭”“多管闲事”“没话找话”,从而引起 误会。 第六,不要用容易产生误解的寒暄语。为了避免 误解,达到统一而规范的效果,商界人士应以“您好 ”“忙吗”为问候语,最好不要乱说别的。牵涉个人 私生活、个人禁忌等方面的话语最好别说,例如,一 见面就问候人家“最近又失恋了?”或是“现在怎么 还吃药呢?”都会令对方反感至极。 寒暄可以使双方放松一些、熟悉一些,造成一种 有利于交谈的氛围。通过交谈,大家可以更加了解对 方,有利于找到共同的话题,有利于采用策略进行深 入交谈,所以切不可轻视寒暄的作用。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