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知识产权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8.22
折扣购买: 美国文化的反思者--托马斯·品钦
ISBN: 9787513003674
孙万军,北京印刷学院外语系副教授。1991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获硕士学位:2006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获博士学位。多年来,一直从事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近年致力于美国后现代作家托马斯·品钦研究,出版专著《品钦小说中的混沌与秩序》(英文)(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在《外国文学研究》、 《当代外国文学》、《四川外语学院学报》、《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河北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译著和主编、参编教材多部。
四、通过“复魅”质疑技术理性 托马斯·品钦小说中的“熵”主题已经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 注。和“熵”主题同样重要的是他作品中的“复魅”主题。翻开 品钦的小说,我们就走进了一个神秘的世界:《V.》中身体器官 已经变成机械部件的物化人;《拍卖第49批》中诡秘的地下邮政 组织;《万有引力之虹》中火箭的自由意志;《葡萄园》中的类死 人;《梅森和迪克逊》中的“风水”、“龙脉”等,品钦的作品真 可谓“魅”力四射。 实际上,品钦本人就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作家:他很少抛 头露面,却备受关注;他的作品尽管深奥晦涩,却连连获奖,畅 销不衰。他1963年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V.》于当年获“福 克纳最佳小说处女作奖”;1966年出版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拍卖 第49批》于1967年获美国全国艺术与文学院的罗森塔尔基金奖; 1973年付梓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万有引力之虹》先后获1974年 全国图书奖和1975年美国艺术与文学院的豪厄尔奖;第五部长篇 小说《梅森和迪克逊》(1997),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全美五 部最佳小说之首;品钦于1993年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 的作品已经成为了研究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必读作品。然而,如前 所述,人们对品钦的生活情况却知之甚少,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 的隐士,过着名副其实的隐居生活,他的隐居绝非一时的故弄玄 虚、哗众取宠,从他第一部小说1963年问世至今40多年过去了, 没有一次媒体采访,没有一次公开露面,甚至很难找到一张公开 的照片。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还有人怀疑是否存在品钦其人, 有人说“品钦”只不过是美国另一个作家塞林格的笔名。直到 1997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工作人员费尽心机多方 打探,才得知品钦居然住在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纽约,这真可谓 大隐隐于市。 从品钦寥寥无几的个人信息中我们可以知道品钦在学生时代 对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都有浓厚的兴趣。在康奈尔大学学习时, 他先是主攻工程物理学专业,后来到美国海军服役两年,回到康 奈尔后,他转入该校艺术与科学学院的英语专业,曾师从著名作 家纳博科夫。1957年,他以优异成绩获文学学士学位,后来曾在 波音公司从事技术写作工作。他的经历和专业背景赋予了他科学 和艺术双重的品质,使他能够在后来的创作中对科学技术的社会 地位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断进行反思。 人类脱胎于自然,和自然界有着天然的亲和关系。早期的人 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而宁静的:大自然给人类提供栖居之所、聊 以果腹的食物以及一切生活必需品;而人类也对自然表现出一种 深深的迷恋、崇拜、顺应与不自觉的维护。在现代科技出现之前, 人类心目中的世界是神秘的、有灵性的,也可以说是“附魅的”。 古人对自然怀有一份深深的敬畏,古代自然哲学家认为自然和人 类一样具有主体性。古希腊自然科学“是建立在自然界渗透或充 满着心灵这个原理之上的”,古希腊人认为“自然界不仅是活的而 且是有理智的,不仅是一个自身有灵魂或生命的巨大动物,而且 是一个自身有心灵的理性动物”(柯林武德)。中国古代“天人合 一”的思想也承认自然的主体性。即使到了近代,也有许多人倾 心聆听大自然的声音,美国19世纪超验主义作家梭罗笔下的自然 是有生命的大地,在其著名作品《瓦尔登湖》一书中他是这样描 写自然界的声音的:“这叫声不仅仅是乌鸦之间的呼唤,因为它也 在对我说话,我和它一样,都是一个巨大生物的一部分。如果它 有嗓子,我就有耳朵”(亨利·梭罗)。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自我意识不断膨胀,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日趋紧张。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人们逐渐涤除了 对世界认识中的神秘感,许多人开始相信,以现代科技为武器, 人类没有什么认识不了的自然奥秘,也没有什么驾驭不了的神秘 力量。人类开始否认自己与自然的亲和关系,逐渐把自己置于自 然界的对立面,并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主人,以“天地的精华,万 物的灵长”自居。现代发展观将人与自然割裂开来,将自然看成 是人类要征服和掠夺的对象。人们利用、剥夺和残害自然的倾向 演化得越来越严重,自然则完全失去了主体性,沦落为人类征服 和改造的对象。人类改变了山岳的形貌,改变了河流的习性,改 变了季节的变化,改变了气候的冷暖……人类还要改变植物的结 构、动物的基因。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近代科技 发展所带来的西方自然观演变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祛魅的过程, 他说: 我们这个时代,因为它所独有的理性化和理智化,最主 要的是因为世界已被祛魅,它的命运便是,那些终极的、最 崇高的价值,已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它们或者遁入神秘 生活的超验领域,或者走进个人之间直接的私人交往的友爱 之中(韦伯)。 在西方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生活日趋理性化,开始摆脱 传统的束缚,转向运用理性的方法来理解和控制世界。 自从人类开始探索自然规律以来,技术理性就受到了特别的 青睐。人类的目光一直盯在那些稳定的、有序可循的事物上面, 混沌和无序从一开始就遭到忽略。“牛顿物理学曾经从17世纪末 统治到19世纪末而几乎听不到反对的声音,它所描述的宇宙是一 个其中所有事物都是精确地依据规律而发生着的宇宙,是一个细 致而严密地组织起来的、其中全部未来事件都严格地取决于全部 过去事件的宇宙”(维纳)。人类似乎已经忘记,和宇宙中那无垠 的混沌相比,秩序只能算得上是九牛一毛。然而人们对无处不在 的混沌却视而不见,只把注意力放到秩序上,认为混沌是无法理 解的怪物,不用去理会。慢慢地,人类忽略了那些无法解释的现 象,一相情愿地认为,只要掌握了现代技术,人类就可以解决一 切问题。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Pierre Simon de Laplace,1749~ 1827)于18世纪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动力学决定论,认为 自然事物都是受客观的力学原因和力学规律支配的,无论是最大 的天体还是最小的原子,只要知道它们在某一时刻的一切关系和 作用力,就可以推断它们的状况。这种世界观把拉普拉斯引向他 那著名的主张:只要给出充分的事实,我们不仅能够预言未来, 甚至可以追溯过去。 拉普拉斯这个简单、均匀、机械式的宇宙观不仅塑造了科学 的发展,它还旁及其他许多领域,政治、经济、文化无不受其影 响。这种世界观甚至影响了美国宪法的创立者,使他们致力于建 造一个统治用的机器,并要使这台机器的控制器和平衡轮像一个 钟表的零件那样滴答摆动。当年著名的奥地利外交家梅特涅为创 造欧洲势力均衡而驰骋的时候,在他的行李袋中就带着一部拉普 拉斯的著作。随着工业文明的戏剧般的推进,伴着巨大的轰鸣着 的机器,人类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技术突破。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不少人变得踌躇满志。他们坚信,从 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人类走过的一个 个历史时期都是在取得进步,人类社会总是呈现出一个向着更美 满的现世生活发展的总趋势。铁路的兴起,钢铁、纺织、汽车等 新兴工业的飞速发展似乎证实了宇宙宛如一个工程师手中的小玩 意儿,自然就等着人类去征服。 P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