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五项修炼到学习型政党

从第五项修炼到学习型政党
作者: 钟国兴
出版社: 中央党校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从第五项修炼到学习型政党
ISBN: 978750354412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对话一:提出“学习型政党”的意义 钟国兴:彼得·圣吉先生,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我们就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社会问题,已经进行了多次对话,今天很高兴再次和您对话。 彼得·圣吉:我们的合作很愉快,记得2008年在山东莱芜你主持完我 的演讲之后,我曾经和你说过:“和你的合作是我这次来中国最愉快的事 情。希望我们今后多多合作。”我们真的从此密切合作,公开对话似乎成 为了我们在中国共同的工作,我希望我们把这项工作共同做得漂亮。 钟国兴:我记得在山东莱芜的会议上,有一位与会的城市党委宣传部 门的人,问您对中国的学习型政党建设有什么看法和建议。今天我们对话 的主题就是建设学习型政党问题。 彼得·圣吉:我已经猜到这个主题了,因为去年秋季中国共产党十七 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中用很大的篇幅强调了建设学习型政党问题。今年 春节前中共中央办公厅还发布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 对各级党组织领导者学习培训和调查研究的时间和汇报要求都做出了明确 的规定。这些都让我感到振奋。 钟国兴:看来您对中国的情况非常了解。当然,您也非常了解全世界 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的基本情况,那么世界上明确提出建设“学 习型政党”的政党有哪些?他们提出了哪些相关的理念,有什么做法呢? 彼得·圣吉:学习型组织运动在世界上已经有30年历史。但据我所知 ,至今还没有一个持续推进“学习型政党”的案例。这方面曾经有过短暂 的努力,如20世纪90年代初,曼德拉当政前南非成立政党,如非洲民族议 会和泛非洲人大会这些曾经被禁的政党,他们应用了情景规划这种系统思 考的方法来开发长远与综合的社会工作优先选项。这个过程对1994年曼德 拉建立联合黑人和白人的力量、成功推动其政治主张的能力,产生了很大 作用。遗憾的是,非洲民族议会执政以后,并没有继续进行各项学习修炼 。我认为假如他们那样做了,像艾滋病流行这类问题,很可能在早期就得 到抑制,而不至于导致那么坏的后果。另外,国际组织学习学会(SoL)海湾 地区组织(Gulf SoL)从事了广泛的跨界联系,连接社会高层领导网络,并 聚焦研究了该地区的关键议题,包括:地区未来发展的新模式;有意识地 拓展私营和公共部门领导者的协作网络;企业创新精神和开发更可持续的 新型产业,并使劳动就业选择的经济基础多样化;教育领域的创新;增加 女性在社会中的领导作用等文化变革。但海湾地区SoL并不是个政党组织。 钟国兴:谢谢您对于全球情况的概括性介绍。我非常想知道您作为学 习型组织重要创始人和这方面的著名专家,怎样看中国共产党建设学习型 政党的理念?这对世界性的学习型组织潮流意味着什么? 彼得·圣吉:世界上还有许多政府和公共部门的组织机构曾试图尝试 学习变革,但大都无法深入。所以,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理 念是非常有魄力的。建设学习型政党是一个长期的组织文化的转化工作, 它还要求对容量能力(capacity)建设的长期的承诺投入,因为要开创一种 学习型文化,就需要大多数领导者都开发个人愿景和集体的共同愿景、反 思心智模式并进行系统思考。这种容量能力建设包括但绝不止于学习班和 研习营,尽管后者也很具有挑战性——特别是在中国,因为传统上大家都 习惯于被动地听专家讲课这种教育培训模式,而在这种填鸭式的课堂上很 少有真正的收获。真正的学习活动要求既有研究、又有实践。所以在SoL网 络中的研习营上,通过体验式的练习来演练沟通互动等内容,是学习活动 的一个基本要素。 另外,建设学习型文化并没有特定的配方形式或规程条例。有工具和 原则,但没有一定之规。所以说,只在课堂上学习、听讲应该怎么做、然 后再回去试图“实施”老师说的东西,这种模式是没有实际作用的。学习 建设学习型文化,需要参与、试验、反思和实际协作的经历。所有这些都 要求一种高度参与式的学习,要求有勇气去把理念运用到有艰难挑战的实 际情况中,并通过反复试验、纠错,假以时日,才能有所成就。这本身就 极具挑战性。但如果党组织的成员能看清学习型政党的这个战略需求和重 大意义,那就完全能够实现这些变革。但这需要承诺行愿和坚持不懈的努 力。 钟国兴:您对中国创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一直非常关注,从您 的角度来看,中共中央这样高度强调建设学习型政党,对于中国创建学习 型社会及学习型政党会有什么影响? 彼得·圣吉:中国共产党建设学习型政党,推动学习型组织运动,就 可能成为世界的典范和实际工具、方法的开创者。各个文化都需要用自己 独特的方式完成这种工作。美国的组织机构修炼学习型行为习惯的方式, 与巴西、土耳其和沙特阿拉伯的方式一定不同。这是因为学习型变革是深 层的个人转化,同时还改变集体的习惯,所以必须与当地文化有深层的协 调,并顺其自然地开展。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