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学脉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学的溯源与开新

红色学脉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学的溯源与开新
作者: 王东 喻伟 董昊 蒋慧敏
出版社: 北京人民
原售价: 108.00
折扣价: 79.08
折扣购买: 红色学脉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学的溯源与开新
ISBN: 9787530006467

作者简介

王东,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师从于中共党史系和中共党史专业的奠基人胡华教授,是中共党史专业最早的法学博士之一。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尤其是对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当代中国对外关系史尤其是对中美关系史的研究,曾承担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对美国政策的历史回顾与前瞻”等。在《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人民论坛》《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多篇学术文章。 学术著作有:《滑轨与嬗变——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备忘录》《毛泽东的忧虑》《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党的建设理论学习纲要》《中国共产党大辞典》《古今中外争鸣集粹》《开天辟地的一代——毛泽东与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邓小平后的中国——未来中国大思路》《走向新世纪》《让历史昭示未来——中美关系史纲》《共和国不会忘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与启示》《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以来的理论与实践》《学党章党规系列讲话 做合格的党员干部——向总书记要求的党员干部看齐》等。 喻伟,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全国高校青年宣讲联盟金牌讲师,硕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专业。担任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守常研究院青年研究员、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上海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理论研究室副主任等。曾在《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青年》等报刊发表多篇论文。 董昊,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专业。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在《光明日报》《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人民论坛》《台湾研究》《新视野》等报刊发表十余篇论文。 蒋慧敏,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硕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内容简介

中共党史学科,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发展而不断孕育与发展的一门学科。它既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崛起密不可分,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伴生物。这不仅反映出革命时期知识分子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解释中共历史的趋向,更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家对于自身历史的认知。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崛起为更加科学地解释中共党史提供了方法论,而革命斗争的现实需要则推动了早期革命家不自觉地重视起中共党史的论述权和解释权。 在党的早期文献和一些领导人的著作和讲话中,最早使用的是“中国共产党史”“中国共产党历史”“党的历史”“党史”“中国党史”“中共史”等概念。早期革命家的这些报告言说为研究党的历史成为焦点奠下了一定基础。 1926年初,蔡和森在给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共旅莫支部所作的《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报告中,首次以“中国共产党史”为标题,引入了这一概念,在其文中也多次使用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党的历史”等概念。这一报告初步论述了党史研究的指导理论、目的与价值,即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为革命斗争而服务。这是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报告。 1928年10月,毛泽东在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的决议案中也使用过“党的历史”的概念,指出“党的历史很短,独立斗争很少”,是边界各级党组织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1929年2月—1930年6月,瞿秋白在莫斯科列宁学院和中国劳动大学讲授党史的大纲,共12讲。题为《中国共产党历史概论》,使用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这一概念,并提出了新的党史分期,对中国共产党产生发展的背景和条件的分析也更加全面。 1930年2月,在李立三主持中共中央工作期间,他作了一份《党史报告》,在报告中主要使用了“党史”这一简称。报告一开头就说:“党史对于目前政治路线和革命前途有绝大关系,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党史报告》以党的政治方针的变化为依据,扩充了党史的线索,也更加推动了党史的发展进程。 事实上,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虽然研究中共党史已经被全党所重视,但“中共党史”这个概念还没有被大规模使用。有专家通过对业已公开的文献资料的考证认为,时间是1938年,最早使用这个概念的领导人“可能是张闻天”。1938年6月20日,张闻天使用化名“洛甫”,在《解放》第42期上发表《读了〈张国焘敬告国人书〉之后》一文,批驳张国焘的错误思想,其中两次提到“中共党史”这个概念:“只要略微知道中国革命史及中共党史的人,就可以知道,张国焘今天的叛变共产主义与共产党,实在不是偶然的”,“全中国全世界一切有良心的人,只要研究一下中国革命史与中共党史,他们就会明白中共历年来牺牲奋斗的历史是与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史血肉相关的。中共始终把澈底解放中华民族的事业当成自己的神圣的任务。”而同年10月15日,他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提纲中再次提到“中共党史”的概念,并建议将“中共党史与党的建设”与“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运动史与中国问题”这四门课,作为由中共中央直接办理的高级党校教育的主要课程。 随着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一文的出炉,要求全党共同学习、研究中共党史,并提出了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要素,“中共党史”这一概念则彻底定格,并广泛出现在党的文献及领导人讲话中。中共党史也逐渐作为一门学科,开始广泛存在于教育之中。最早承担起这个重任的便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陕北公学,由最早的革命史学家何干之、胡华等人共同推动着其向前发展,星火孕育,终究燎原。 中共党史怎样成为一门学问 献给每一位关注关心中共党史、深情热爱中共党史的读者朋友

中共党史怎样成为一门学问 献给每一位关注关心中共党史、深情热爱中共党史的读者朋友

书籍目录

序言 / 1

导论 / 1
引言 / 15

第一章 星火:孕育(1937.7—1950.2)/ 19
第一节 革命溯源/23
第二节 热火朝天/33
一、方向/33
二、指引/35
第三节 红色基因/37

第二章 摇篮:诞生(1950.2—1956.5)/ 43
第一节 话说教研室/46
一、万物革新,政教之筹/46
二、以苏为鉴,研室之成/49
三、筚路蓝缕,教资之奠/52
第二节 细论各种班/57
一、教研室初期的研究班/57
二、马研班中的革命史分班/60
三、负有特殊使命的教师研究班/73
四、学制更长的“党史专业研究生”/75
第三节 再谈那门课/80
一、理论课的中国造/80
二、函授生的先河教/82
三、专修班的必修课/84
四、夜幕下的校园红/86

第三章 势起:曲奏(1956.5—1970.10)/ 89
第一节 一重奏:“历史”之名新系开/92
一、以“历史”之名:立/92
二、接“革命”之新:育/95
第二节 二重奏:“党史”之建独立来/102
一、扩建起航:谱新篇/102
二、党史下乡:践躬行/108
三、改制革新:再超越/112
第三节 三重奏:“熔炉”之成钢铁铸/117
一、“熔炉”已成铸时代钢铁/117
二、中国革命为世界之光/120
第四节 小插曲:胡华片段/125
一、片段一:笔耕不辍在人大/125
二、片段二:连载校报忆陕公/131
三、片段三:千里南下史论合/136
第五节 钻木者/140
一、何干之:一心“呆”在红教中/141
二、李新:严谨治学正轨道/143
三、尚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坚守者/147
四、胡华:陕公讲台的年轻讲师/150

第四章 逆境:不屈(1970.10—1978.7)/ 155
第一节 共赴江西/158
第二节 党史重建/162
一、北师岁月里的中共党史系/163
二、高考恢复后的首届本科生/164
第三节 传承者/168
一、胡华:开启新的风华/168
二、彭明:一生与人大和党史结缘/177
三、林茂生:政治思想史之唱/179
四、彦奇:民主党派研究的开拓者/185
五、何沁:接过中共党史系的重担/188

第五章 浴火:重生(1978.8—2003.7)/ 193
第一节 拨乱反正,新的起点/197
一、人大复校,扬帆再起航/197
二、三大支柱,党史半边天/202
三、回归第一课:永远的党史/206
第二节 中共党史,开拓新局/209
一、重整物质建设,奠定学科基础/209
二、开拓研究新路,累累硕果丰收/210
三、本硕博齐并进,大步走创辉煌/213
四、服务全国同行,引领时代潮流/218
五、加强师资建设,团队走向辉煌/223
第三节 党史学科,其道大光/225
一、党史学史溯源头,学科飞跃成主轴/225
二、人物研究立首功,传记出版永流传/230
三、党史学会从此立,春蚕永生不尽丝/235
四、初步互动出海外,拉开序幕众来朝/238
第四节 燃起者/243
一、“长征史”的领跑者:李安葆/243
二、军史与两岸研究的大家:张同新/246
三、沐浴时代光辉 奉献皎皎一生:杨先材/250
四、燃起来的党史之光:滕文生/261
五、学科建设的规划师:沙健孙/265
六、当代所的党史之歌:朱佳木/268
七、党史一学人 编书三十载:王顺生/271

第六章 启程:再飞行(2003.7—2012.11) / 281
第一节 新世纪的学术成就/284
第二节 绽放!中共党史!/287
一、独领国关长青竹:黄嘉树/287
二、登峰国防石榴花:徐焰/290
三、党史文献向日葵:黄一兵、王均伟/291
第三节 燎原者/294
一、最早的党史博士/294
二、燎原的第一把火/301
三、那些漫天的巨火/304
四、化作蜡炬再燃烧/309

第七章 新时代:腾飞(2012.11.8— )/ 313
第一节 腾飞序曲/316
第二节 迎接新时代/318
第三节 腾飞在神州/324
一、立机构,专研究/324
二、聚专家,壮师资/331
三、跨学科,大党史/336
四、小插曲:迎接百年——“名师大家讲党史”/340
第四节 撒遍大江南北/345
一、对口支援:延安大学/345
二、对口支援:井冈山大学/347
三、对口支援:湘潭大学/349
第五节 党学姓党创一流/350
一、中国特色:中共党史学/350
二、世界显学:海外中共学/355
三、小插曲:建党百年的对外交流/361
第六节 走新路再谱新篇/363
一、学院新立开新局/363
二、风流人物看今朝/367

结语 / 373
参考文献 / 384
一、档案、资料汇编、文集/384
二、传记、著作、论文集/386
三、报纸、杂志/386
附录 / 387
1.1977—2016年中共党史系全体本科生名单/389
2.1979—2014年中共党史系全体硕士生名单/397
3.1984—2013年中共党史系全体博士生名单/404
后记 / 409

媒体评价

我常常感叹,我这风烛残年,记忆似一团浆糊,但每每想到在人大、在党史系的一些事情,便总感觉似乎回到了那一段时光。现在回看,我的人生有两大主题,求学致知和革命奋斗。而这两者结合起来,那便是我与中共党史系一生的不解之缘了。——何沁(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原系主任) 我们写下自己院系的发展史,映照党史学科的学术史,也将一同创造我们中共党史人未来的辉煌史!此书不是中共党史系故事的结束,相反,它正是党史党建大学科历史的开始,此书提笔写下了第一篇章,未来,也希望和各位一起,写完最终的篇章!——王东(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