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调未定的传统(增订本)

音调未定的传统(增订本)
作者: 朱维铮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7.20
折扣购买: 音调未定的传统(增订本)
ISBN: 9787508690834

作者简介

朱维铮(1936—2012),江苏无锡人,**历史学家、教育家。生前为复旦大学**教授、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主任,从教52年。2006年获德国汉堡大学荣誉博士,是汉堡大学授予中国人的**荣誉博士,也是自季羡林之后德国高等学府授予中国人的第二个荣誉博士。朱先生治学严谨,功力深湛,眼光独到,笔锋犀利,具有深刻的现实关怀,是1980年代文化史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开拓者和建设者,治学范围涵盖中国经学史、中国史学史、中国近代史、中国思想文化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等多个领域,已刊论文及讲演录二百余篇,著作十余种,主持整理、编选和校注重要典籍近百种,《走出中世纪》等翻译成英文出版,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内容简介

1. 人世间没有不变的传统,或者说没有自古及今一以贯之的传统。中国的幅员与人口,中国的民族与语言,中国的历史与现状,都使中国堪称一个小世界。这个小世界的生成史,至今仍属学者们没有**探究清楚的课题。但有一点则是无可否认的历史事实,那就是这个小世界,尽管常被说成自我封闭或自我完善的典型,但无论考古学、人类学或历史学的研究,都在不断提供否定性的证明。 世界大同也许在可以企及的将来,仍属东西方哲人们共有而渺茫的一种理想。然而从有文献以来,这种理想时现时隐,却从来没有断*过。我们可以批评乃至讥嘲那些哲人们,谁也没有真正发现过到达大同之路,却不能否认,人类社会的空间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愈来愈小,乃属历史的事实。如果不抱种族的、意识的或其他非历史的偏见,而坚持从历史本身说明历史,那末从这个基本的历史事实中间,除了证明那些不幸的哲人们的大同理想,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还有别的解释么? 当然逻辑不能代替历史。而我的专业,*驱使我拒*任何主观的臆造的所谓历史诠释。我佩服孔子为在东方复兴礼治的顽强劲头,我也佩服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的奋斗精神。但劲头与精神,正如时髦的或悖时的种种主张主义,用来诠释历史,无疑不失为一 种参照,却不可能使历史强就我范。 因此,在中国历**,有没有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所谓一以贯之的传统,就我的考察结果来说,仍然只能看作是一种纯逻辑式推论。推论可能*终被历史证明是一种**的预见,但在历史仍然表明预见没有得到证实以前,推论不过只是推论。 在我看来,中国历史非但没有证明我们的国度存在过自孔子以来便一成不变的传统,而且只能证明所谓传统总在发生时空连续性的变异。尤其从17世纪以来,也就是我们的星球变小的速率加剧以来,中国的文化传统,旧的消失和新的出现,变动如此频密,致使生活在20世纪末的我辈,已很难理解20世纪初的同胞先辈如何看待历史的眼光和尺度。就是说,我们和我们的高曾乃至祖父辈,已经出现了文化隔阂,*遑论*遥远的时代或*阔略的空间的文化变异和交互影响的历史实相。 2. 孔子的地位由于统治者表彰理学而*加提高。清朝的康熙皇帝曾在孔庙题匾,称颂孔子是“万世师表”。然而他的七世孙光绪皇帝便在20世纪初不得不下令废除科举制度,改行新式教育,朱熹的“四书”的**从此丧失。接着君主制度也随着清朝被推翻而成为历史。 中国成语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孔子在中国的中世纪,称师称圣,封公封王,成为超时代超王朝的备*崇拜的神圣人物,秘密在哪里?随着中国*后一个中世纪帝国的消失,孔子同时成为舆论猛烈抨击的对象,这秘密便暴露无遗:原来他只是中世纪文化的一种装饰。 半个世纪以前,中国的**思想家鲁迅,在讨论孔夫子的历史命运的时候,曾经说过:孔子在生前是颇吃苦头的,在死后的运气却好了一点,因为他不会说不中听的话了, “种种的权势者便用种种的**给他来化妆,一直抬到吓人的高度”。鲁迅又说:“总而言之,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 对于考察孔子在中国的教育领域的历史影响来说,我以为鲁迅的话也是很好的参照。不是吗? 3. 清代汉学复兴,民间经史学家按学问分等次,各学派的继往开来人物,被**为大师,才给这个徽号恢复了名誉。清末由*本借来“国学”一词,民初又突现“文化”的作用。因而直到上世纪“大革文化命”,又大搞“破四旧”前,学界约定俗成,凡称大师必合若干尺度。 那尺度,简单地说,就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德才学识兼备,非但于本门学科为不世出的专家,并以卓特识见、新颖方法或指明未来取向,而*众多学者景仰。这里的裁判官,仅有一个,就是由时间体现的历史。 百年来中国风云变幻,社会政治的变动十分剧烈,有的人才学俱佳却经不起大浪淘沙,有的人妙笔生花而执舆论牛耳却缺乏学识创见,有的人善于制造轰动效应却投机成性而不断自我否定,有的人好在学界结*博取虚名却盖棺不能论定。诸如此类,通过时间的历史的无情筛选,百年来在教科文卫领域,堪称合乎上述尺度的大师级学者,或许仅有百名左右。 数年来,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推出的《大师》栏目,颇*观众好评。我以为栏目编导是严谨的,尽可能向观众介绍百年来经过历史筛选的教科文卫诸界大师,其中某些人尚有争议。但就已经播映的马相伯、蔡元培、陈寅恪、傅雷、竺可桢、李四光、黄佐临等来看,称其人为大师,都当之无愧。当然百年来影响历史*大的,如康有为、章太炎、陈独秀、胡适等,制作难度*大,尚待推出。但整体上已树立了可资比照的现代学术大师形象。 由此观照近年丛出的所谓大师,已故的多属他封。但也有生前不断自封而名过其实的,不敢自居大师而曾**群伦的,却都“俱往矣”。但看在世的。季羡林先生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专家,对传统经史的认知似非其长,因而他公开声明辞谢“国学大师”头衔,应说有自知之明。但尚在人世的那班他封的、自封的或者故作谦退又实自我炒作的“国学大师”“文化大师”,休说未曾盖棺论定,即如彼辈不断公开表演,彰显的品格低劣,识见庸俗,学问粗浅,乃至古汉语也一窍不通,只配称作假冒伪劣货色,纵然盖棺一千年,连“小师”也算不上。 我相信中国可能有活着的大师,惜因寡闻而未见。我也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随着文化生存环境不断改善,未来必定大师越来越多。不过由生者来看,只见假大师得意,未见真大师发声,不禁想到马克思在《资本论》**卷再版跋所揭示的, “公正无私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学术评价机制,尚不足以判别真伪呢? “五四”距今已近百年,然而围绕传统的文化论争依然不*于耳,有抛弃传统的呼喊,就有传统沦丧的哀叹。如何处理保守与激进的关系,找到文化和价值观的定位,依然困扰着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的研究取向发生的重大转变之一,即由80年代以“文化热”为特征的激进主义转向以“国学热”为特征的保守主义。在风起云涌的传统文化热和尊孔读经风中,有人趁势炒古人的冷饭,而经学史、文化史大家朱维铮先生坚持学者的独立思考和自由精神,从史实出发,为时代降温。 在《音调未定的传统》一书中,他力图廓清“文化”、“传统”等诸多概念,为学界后续的有效讨论奠定基础,避免“聋子的对话”。从这个角度讲,这本书承上启下,既回应了80年代“文化热”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讨论中出现的问题,也为当下**保守主义大潮中的文化发展提供参照系,避免历史的反复,给***和狭隘的民族主义以有效回击。恢复和利用古代文化遗产应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启蒙的立场,**激进与保守,发现不同学说的合理性。这是朱维铮先生在解读史料时从没有忘记的治学态度,从这本书中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