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我就是爱旗袍

可我就是爱旗袍
作者: 石榴
出版社: 青岛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3.89
折扣购买: 可我就是爱旗袍
ISBN: 9787555233039

作者简介

石榴,嗨,终于等到了喜欢旗袍的你。 我是石榴,古着老物爱好者。 从2014年到2015年,我发起了“穿旗袍的365天”行为艺术。不论刮风下雨,365天每天坚持穿旗袍,走过了三大洲的三十多个城市。 从在泰国冥想办画展,到尼泊尔滑翔和墨西哥考潜水证,一年来旗袍一路与我相伴,新结识的朋友们也开始叫我——那个总是穿旗袍的姑娘。

内容简介

小蓝是一件棉麻旗袍。 正面白色,背面湖蓝,袖口滚着同是蓝色的边, 领口盘扣的正下方是一处小小水滴形的镂空。它的做 工其实算不上精致,针脚不平,拉链也上得歪歪斜斜 ,凑到近处还能看到蓝白小线头从各种角落探出头来 ,张牙舞爪,打情骂俏。 小蓝是我做的第一件旗袍。 我喜欢老物件,尘封的情怀,和自我矛盾的女人 。于是自然而然地,从十二三岁开始我便无可救药地 开始憧憬旗袍。可惜那时身上套的是又笨又重的校服 ,唯一的零花钱来源是每周把家里的旧报纸卖给收废 品的。人也还没长开,瘦得令人发指,仿佛用指头一 戳就要一头栽下去。但我那时候特别喜欢逛鼓楼那边 的旗袍店,在衣架间徘徊,用手摩挲过清凉的料子。 明知自己不会买,每次鼓起勇气拿起旗袍一溜烟跑进 试衣间时,脸上都写着无尽的心虚。 漂亮女人是衣服架子,穿什么像什么,可向镜子 里瞪过去,里面的自己却像平地支出来的一根晾衣竿 ,一件旗袍松松垮垮地搭在肩膀上,一阵小风吹来, 显得分外飘零。我每次逛旗袍店之后,心情都像是被 浸泡在一种酸涩中,那酸涩如四川泡菜一般不断发酵 膨胀。对那时的我来说,无论是旗袍还是穿上旗袍的 风姿,都是想得却不可得。 之后过去了好多年,从小学到初高中再到大学, 我个子长高了,也不那般干瘦了,可心里还是惦记着 旗袍。我知道我想要一件蓝色的旗袍,不是那种青花 瓷的蓝色,太俗,而是那种泛着青的湖蓝。纯色的, 不要花纹。那种设计我想了很久,但市面上一直找不 到。 那就只有自己做了。 于是,拜师学艺。找到 了会做旗袍能教打版剪裁的老师,天天扑在老师的工 作室里。一条条缝纫线,缝了又拆,拆了又缝,来来 回回几十个小时只是为了一件手工旗袍。缝完最后一 针,我把旗袍套在人台上,就坐在一旁的板凳上望着 它发呆,左看右看却总也看不够。进试衣间试穿,走 出来的时候溜着小碎步,生怕一步迈大了就把衣服撑 坏。教我做旗袍的老师打趣我道: “哟,真是穿上 旗袍,走路立马淑女起来了!” 作为一个轻度恋物癖患者,我对一切诞生在自己 指尖的手工品都有着极深厚的感情。我以前说要去学 服装设计,我妈一听,整个人从地上弹起来,拍桌子 说以后我没饭吃要饿死的时候她可不管我。为了证明 做衣服是我的今生挚爱,我想了半天,最后信誓旦旦 地说自己能从熨过布料的温润中闻到一股面包的喷香 。要知道,吃货如我者,要是拿什么东西与食物相提 并论,这事物对我来说一定无比神圣。 做手工的过程,就是神圣的。 在日本的一部民间工采写录《留住手艺》封面上 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是用手来记忆的。”我喜欢做 手工,也喜欢手工做出来的东西。在我的记忆里,只 有手中制作出来的东西才是最踏实舒心的:爷爷削出 来的木口哨,磨刀石上磨得发白的刀刃,鞋匠敲敲打 打钉出来的皮鞋……从小到大,我拜过数不清的师傅 ,学过不知多少种手艺,从捏云南泥哨到刻篆刻印宣 ,从画国画到捏面人。相比语言,我更相信触觉,从 手指一节节传递上来的触觉。 我总觉得学手艺不在精通,懂得欣赏就好。掌握 一门工艺的基本技艺,便可以更好地感受它、读懂它 。就如你与一个人谈心,了解他长大成人所经历的一 步步坎坷,便能更好地理解他今天的样子。 做旗袍也是如此。记得有一年到上海的田子坊和 朋友一起去逛旗袍店,推门进去,便一头扎进了衣架 上悬挂的另一个世界。我的手顺着手工滚边的领口游 走到了流畅的装饰线,像从女人的脊背抚摸到了后腰 。这时突然想起,啊,我当年也是做过同样的手工滚 边的——那是个历史性的时刻,我露胳膊挽袖子,雄 赳赳气昂昂往缝纫机前一屁股坐下去,学着老师的样 子一手扶着丝绸,另一只手故作镇定地往缝纫机里送 面料。 我工作态度相当的认真,老师二十秒缝完的侧线 我生生是缝了一分钟,大功告成后潇洒地准备试衣, 却发现本应平滑的侧线生生被我缝出了百褶裙的效果 。原本该收腰的地方凭空添出了一节肚子,腰间多出 的面料皱成一团,笑靥如花地望着我。原来料子是有 弹性的,面料放得太慢会导致缝纫机把面料抻得太长 ,一松手,自然就皱起来了。这才发现,我的手告诉 了我何为不完美,我才得以明白完美。以至于留下后 遗症,面对这一屋子婀娜多姿的旗袍,习惯性地心存 敬畏。 在这嬉笑怒骂的反复之间,我对这衣裙的理解亦 是前所未有地丰满了起来。旗袍的味道是多维的,像 香水一样分为前调、中调和基调。那是百年前的故事 ,勾兑了儿时的憧憬留恋,再笔锋一转,以今日精湛 的剪裁和细腻的触感收尾。 鼻子凑过去,怎么嗅也嗅不够,那纷纷扰扰的层 次像圆周率般在小数点后无限展开,曲折前行而没有 穷尽。一层一层剥开,抑扬顿挫,温柔而碚礴。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