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智囊杨度(2帝国末路增补重修版)

大清智囊杨度(2帝国末路增补重修版)
作者: 唐浩明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3.50
折扣购买: 大清智囊杨度(2帝国末路增补重修版)
ISBN: 9787550280625

作者简介

唐浩明,1946年生,湖南衡阳市人,**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就学于河海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入岳麓书社工作,任编辑室主任、总编辑等职。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杨度》、《张之洞》、《唐浩明点评曾国藩家书》、《唐浩明点评曾国藩奏折》、《唐浩明点评曾国藩语录》、《唐浩明点评曾国藩*记》等,整理出版《曾国藩全集》。 《曾国藩》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中直图书第3名;《杨度》获**图书奖;《张之洞》获中宣部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内容简介

早在杨度赴京参加经济特科考试之前,杨钧和代 懿便考取了湖南官费留*生,*后在中国近代**很 有名气的陈天华、杨昌济也在这批留*生中。杨度以 学长的身份在饯别宴会上发表了**洋溢的演说,鼓 励他们学习新知,为团体谋公益,以“新吾中国,救 吾中国”作为留学的*高目标。与一年前的反对态度 大不相同,这一次,王闿运对杨钧、代懿的出洋是支 持的,一方面是*趋开放的大势的影响,另一方面也 是杨度东洋半年回来后器局*为开阔对他的启发。何 况对代懿和杨钧,王闿运从来没有寄予**流人才的 期望,他认为让他们在东洋学点实用的技艺回来,或 许在今后的乱世中于养家糊口*为有利。 杨度回到石塘铺后,看到了近*弟弟从东京寄回 的家信。信上说他们在*本一切都很好,都进了*文 补习学校。杨钧还颇为得意地夸耀他已经可以和*本 人作些简单的对话了。湘绮楼上,杨度将特科两次考 试的情况向先生作了禀报,王闿运也觉得难以理解, 安慰学生不必过于沮丧,在家里安心住一段时间,且 待形势的变化。 这天,湘潭县衙门派人给王闿运送来一封急信, 原来是夏寿田托折差带回湖南的。他告诉先生和挚友 ,京师官场中已捅出了所谓“梁头康足”事件的内幕 ,并说御史胡思敬*近又上了一封措辞严厉的奏折, 指责杨度与明末牛金星①(延伸阅读:①牛金星:字 聚明,明末河南宝丰人。父名牛垧。牛金星性喜读书 ,通晓天官、凤角及孙、吴兵法。二十余岁中秀才, 天启七年(1627年)中举人。家中薄有田产,平*设 馆授徒过活。崇祯十年(1637年)左右,牛金星因与 王姓亲戚起衅(也有史料说他得罪了乡绅大户),被 诬以抗欠赋税、强占妇女,被革去举人,充*卢氏当 差服役。崇祯十三年(1**0年)冬,牛金星经过李岩 引荐来到李自成农民*中。他建议李自成“少刑杀, 赈饥民,收人心”,得到李自成的赞赏。明末天灾人 祸、内忧外患,饥民纷纷起事。初期的农民*并没有 什么明确的政治目的,只是为了能吃饱饭而对抗官府 和豪强大户,因此知识分子阶层很少有人参与。而牛 金星是闯*中少有的文人,他还举荐过另一位**的 谋士宋献策为闯**师。崇祯十七年(1**4年)正月 ,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任命牛金星为天佑殿 大学士,相当于宰相一职。同年李自成的大顺*便* 破北京,崇祯帝**,明朝**作为全国的中央政权 已经灭亡。牛金星以宰相弄权,放纵*队劫掠北京, 自己也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他还热衷于登极礼仪, 不断地劝李自成登基。这些都为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制 造了借口。1**4年4月26*,李自成携牛金星率大* 在山海关一片石与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和清*大战,惨 败退回北京,下令杀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全家三十余口 。29*,在牛金星等的策划下,李自成在明宫武英殿 即皇帝位。次*,大顺政权即逃离北京。途中心胸狭 窄的牛金星进谗杀了大将李岩和他弟弟李牟,逼走大 将刘宗敏,致使起义**心涣散,宋献策也因此愤而 离营。 李自成死后,牛金星的去向历**有不同的说法 。有说他改名换姓,隐居于江西武宁县鲁溪当了道士 的。也有说他跟着儿子牛佺投靠清廷为官。牛佺后来 官任黄州知府,而牛金星在明朝官绅中名声极坏,清 廷不便安排其职务,他只好跟着儿子生活,后老死于 牛佺官署中。临死前嘱牛佺曰:“赖弥缝之巧,得不 膏荆棘,可幸。要,不可恃也,吾死,必葬香山之阳 ,闭门教子勿再出”。)以举人叛从李闯情事相同, 罪实倍之,现已逃离出京,很可能已回湘潭原籍,请 旨密令湖南将杨度锁拿归案,以为儆戒云云。夏寿田 催杨度赶快到*本去,再不走就晚了。 杨度读罢信,冷汗淋漓。 朝廷竟然荒唐到如此地步,令阅历甚丰的湘绮老 人都大出意外。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对杨度说:“ 你干脆到*本去算了,一则避避风头,二来也借此机 会多结识些朋友。这一年多来,不少有为年轻人都去 了东洋,今后中国的指望,或许就在这批人身上,你 多结识他们,对事业会大有好处。另外,代懿和重子 初次出国,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你去后也可以照应 照应。” 午贻和先生的看法都很有道理,杨度决定再度出 走扶桑。 李氏得知儿子的决定后,黯然说:“你去东洋, 娘不阻挡你,只是叔姬出嫁了,小三子留学了,娘的 身边没有一个人,连说句话都没人听。” 杨度说:“娘,儿给你老人家雇一个*鬟来如何 ?” 李氏说:“乡里小户人家的,雇什么*鬟,等你 *后当了大官再说吧!” 杨度颇觉为难地说:“娘,那怎么办呢?要不, 反正代懿也不在家,干脆让叔姬回来住吧!” “傻儿子,哪有出嫁的女儿长住娘屋的道理!” 李氏轻轻地笑了一下,爱抚地望着儿子说,“你今年 都二十八岁了,难道没有想过要给娘找个媳妇,添个 孙子吗?” 听了母亲这句话,杨度半晌做不得声。从归德镇 刚回来的那几年,常有提亲的人上门,他都谢*了, 他一心想的是金榜题名后,再来洞房花烛夜。不料那 一年,金榜无名,却邂逅静竹。从那以后,美丽的江 南少女便深深地进入了他的心灵。尽管他怀着万分惆 怅离开了京师,但他心里总是痴痴地想着,自己与静 竹是定了情的。江亭畔那阕小小的《百字令》,潭柘 寺里那块不起眼的断砖头,就是他们的百年信物,作 为彼此间情感交融心心相印的象征,它们的价值,远 远不是世俗的黄金白银所可比拟的。五年里,他摒弃 了一切旁念,死死地相信,他和静竹一定会有重逢的 **,他不能背弃自己的誓言,把人生*珍贵的那份 情感送给另外一个女人。 他万万没有料到,而今静竹却已长卧西山,他们 今生已是天人永隔,无缘结连理枝了。现在,应是理 智地处理这件事的时候了。母亲的话是有道理的,二 十八岁的男儿也是该成家了。这次是避名捕之祸出走 ,还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国,留下母亲一人长年在家 孤零零的,确为做儿子的不孝。好吧,就算为母亲娶 一房媳妇吧!但时间仓促,哪里去找一个合适的人呢 ? 李氏说:“中路铺黄波老先生,你是知道的,人 品学问都很好。他的第二个女儿,你们也见过面。这 妹子也和我们叔姬一样,眼界高,一般人看不上眼, 到了二十岁还没出嫁。前两个月,有个媒人提起了你 ,她倒是一口同意了。我说你到京城赶考去了,等你 回来再说。” 杨度想起来了,那年在黄家吃春酒,是见过黄家 的二小姐的。姑娘虽然说不上很漂亮,也还端端正正 ,知书达理的。杨度想,自己当时并未怎么留意她, 看来她是留意自己了,不然,何以别的人都不同意, 独独愿意嫁到我杨家来呢?杨度笑着对母亲说:“她 同意,怕是以为我去赶考,会中个进士、翰林回来, 若是知道我不但没考上,还要避难出洋的话,她一定 不同意了。” 李氏想想也是的,现在和两个月前截然不同了, 黄家还愿意结这门亲吗?思忖好长一会儿,她对儿子 说:“这样吧,叫你三舅到黄家去一次,探探他家的 口风。如果还是同意的话,你就拜了堂后再出洋。” 杨度只得点头应允。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