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团结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3.80
折扣购买: 飘零岁月(李宗仁之子李幼邻访谈录)
ISBN: 9787512683778
刘春晖,1950年生于粤东。从戎11春秋,转业后一直在地方及中央对外宣传岗位上,2009年从北京退休。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因工作关系结识李幼邻先生,之后频繁交往,并在其回国期间数十次采访对话,后将采访笔记整理成册。
面见蒋介石 在中国近代与现代的天空中,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犹如一颗璀璨的星星,光耀着中华大地。然而,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却经历了无数次的挫折。痛定思痛之后,他终于明白了革命之所以迟迟不能成功,就是没有自己的革命武装队伍。 于是,1924 年 1 月 24 日,孙中山就下令筹建陆军军官学校,并指定以黄埔旧水师学堂和陆军小学旧址——长洲岛为校址。 长洲岛,位于珠江口,距广州城四十多里。岛上,山峦起伏,林木葱郁。它南连虎门要塞,为广州第二门户。因这所陆军军官学校地处黄埔,故也称它黄埔军校。 1924 年 6 月 16 日,孙中山先生率国民党党政军要员出席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从此,“黄埔军校”的名字如春雷般响彻云天了。这所为国共两党培养出不少将领的军校,与当时的美国西点军校、日本士官学校、英国皇家军官学校和苏联伏龙芝红军大学齐名。从此,作为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也在此基础上登上了中国政治舞台的巅峰。 1936年初秋的一天清晨,一辆小轿车载着李幼邻向黄埔军校的旧址急驰而去。今天,耐人寻味的是,蒋介石委员长特意要召见他称之为“幼邻侄”的中学生。 自从李宗仁1920年5月11日与蒋介石第一次见面以来,在这十几年风风雨雨的岁月里,一方面他们既有北伐时在长沙“桃园结义”的情谊,也有刀光剑影的历史;另一方面,他们既有利益一致的妥协和共同携手的合作,同时也有蒋桂相残和不可调和的事实。 李幼邻虽不谙其中的症结,却多多少少知道这位“蒋伯伯”的为人。 昨晚,李宗仁来到了李幼邻母子的住处,看到李幼邻正在做作业,就叫他们母子俩到客厅来。 大家落座后,李宗仁说: “今天下午蒋委员长约见我,亲热得让我感到不自然,他不谈军机却拉起了家常,而且说明天要见见幼邻。” 不等李宗仁把话说完,李幼邻便急着问:“蒋委员长要见我?” 李宗仁看着李幼邻的眼睛,点了点头。 “我不去!”李幼邻一口回绝。 儿子的这种态度,多少也在李宗仁的预料之中,而且今天下午蒋介石说起这件事时,李宗仁当场就很委婉地拒绝了。 因为李宗仁认为,一个堂堂的委员长专门召见一个不谙世事的中学生,有点不伦不类,简直如同演戏一般。 可这位蒋兄今天却是态度坚决,口气不容商量似的: “德邻兄弟,别再推辞了。我们是结拜兄弟,见见幼邻侄,完全应该。况且他就在广州,明天就让他来,我派车去接,你们不要扫我的兴哦?” 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了,李宗仁觉得如果再拒绝,就太扫委员长的面子了,所以只得答应了下来。 而如今儿子的态度也着实让他犯难,但委员长那头已经答应了,无论如何是要动员儿子点头。否则,他在委员长那里也交不了差。 因为在此之前,两广刚刚发生了揭橥反蒋的“六一运动。” 原来,两广实力派人物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等长期以来与蒋有隙,矛盾重重,导致了不听命于南京政府而分庭抗礼的局面。当两广得知蒋介石拟先对桂用兵,联想到蒋介石过去对付异己势力所采用的各个击破的惯用手法,或许下一个打击对象就是广东时。唇亡齿寒,于是两广地方实力派的首脑们,空前地团结起来了,他们决定一致借抗日的旗号反蒋。 6月1日这一天 ,白崇禧在广西南宁党政军扩大纪念周的讲话中,正式宣布抗日救国。同一天,陈济棠、李宗仁在广州,以西南执行部和西南政务委员会联席会议的名义,命令第一、第四集团军北上抗日,并通电全国。 这就是史称为反对蒋介石的“六一运动”或“两广事变。” 然而,老谋深算的蒋介石很快就让两广的联盟瓦解了。他派重兵压湘,逼迫湖南不敢动弹,又用重金收买了粤军第一军军长余汉谋和空军司令黄光锐。 最后,陈济棠只得仓促出境。 “六一运动”失败后,蒋介石想用武力讨伐广西,但桂系也不甘示弱,准备与蒋决一雌雄。 后来,在各方人事的斡旋下,蒋介石终于用软的方法和平处理了广西问题,使各方面都送了一口气。 因为大敌当前,东洋人已经打进家门了。 因为当时国内反蒋的呼声和抗日的呼声日高。 也因为蒋介石深感桂系也不是那么好惹。 于是,随着李宗仁9月17日只身飞往广州与蒋言和,蒋桂之间又一次实行了妥协。 在这个情况下,蒋介石想以结拜兄弟的亲情约见李幼邻,主要是想通过此举来改善一下蒋桂长期以来那种不和谐的气氛。 当李宗仁简单说了以上这些背景情况后,李秀文说话了: “儿子,你爸爸刚才讲了不少了,你要体谅你爸爸,无论如何你明天一定要去。如果你不去,一是不礼貌,因为你爸爸已经答应蒋委员长了。更重要的是假如你不去,今后对你爸爸也许会很不好,你知道蒋委员长会怎样对待你爸爸呢?” 最后,李幼邻还是点头答应了。 李宗仁一颗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 一场夜雨,把街道洗涤得清清爽爽、干干净净。街两旁的花草树木,青翠欲滴,勃发着无限的生机。 委座的专车风驰电掣般地在大街上行驶着,转眼间就到了珠江边。 江上,早有一艘小汽艇在等候,艇上已有一位海军将领。 一个是学生,一个是将军。 四目相对,默默无语。 李幼邻生性木讷,一般不认识的人他不主动搭讪,况且他还是一个中学生。此刻,萦绕在他脑海里的是:蒋委员长为什么要召见他?委员长会提一些什么问题? 上岸后,来人把他俩同时带到黄埔军校旧址的一个接待室里,两人依然相顾无言。 片刻,从接待室里屋走出一位有模有样的年轻军人,问哪位是李幼邻先生?李幼邻赶紧举手答应。 此时,那位海军将领大吃一惊:委座首先召见的竟然是这样一位黄毛小子。 李幼邻朝着这位海军将领点了点头,微笑着进去了。 里面,是一间很宽敞的办公室,墙上张挂着孙中山先生为黄埔军校题写的办校宗旨: “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李幼邻一踏入办公室,一眼就看到了蒋委员长。 “委员长好!”李幼邻毕恭毕敬地喊道。 一见李幼邻进屋,蒋介石赶忙从办公桌那头走过来,一边握着李幼邻的手,一边轻轻拍着李幼邻的背部,然后与李幼邻面对面地坐了下来。 “你可别叫我委员长了,我和你爸是结拜兄弟,我比你爸大几岁,你叫我蒋伯伯好了,叫委员长就见外了。”蒋介石和蔼地说:“听你爸说你在广州读书?” “是的。”李幼邻应道。 “还听说你念的学校是自己选择的,而不是你爸安排的,可有这么回事?” “是这样的。我主要是考虑,我现在所读的学校比较注重外语,也许对我今后会有好处。所以,我就没有按照我爸的意愿去读省立学校。” 蒋介石大加赞赏:“年轻人就应该这样,要有自己的理想,要有自己的主见。总之,要有自己的个性。伯伯问你,你将来想做什么呢?” 这个问题昨晚李幼邻就想过了,他觉得蒋委员长今天估计会提出。所以,他也不假思索就说了: “我现在还小,考虑问题也不成熟。至于将来做什么,我一时也说不清楚,我只觉得现在只有好好读书,将来才有出息。不过,将来我一定要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蒋介石拍手称好:“年轻人就应该这样,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委员长,哦!不,我又叫错了,蒋伯伯您过奖了。”李幼邻觉得这位活跃于中国政坛的枭雄,平时给人的印象是何等的威严、何等的神秘和何等的至尊至上。而今天,他的确如同一个极富人情味的“伯父。” 这种时刻,这种场合,这种氛围,你能区分出伟人与凡人的区别吗? 接着,蒋介石问起了他们在广州的生活: “你和你妈妈在广州过得习惯吗?听说你们桂林人吃辣椒很厉害,是不是这么一回事?” “我和妈妈在广州这里过得很好,一来两广习性相近,二来我们到广州也已几年了。由于我们在桂林生活的日子并不长,所以我们对辣椒可有可无。” “那你知道桂林人为什么那样喜欢吃辣椒吗?”蒋介石出了一道难题。 李幼邻确实没想过这个问题,停顿了片刻。他转念一想,桂林毗邻湖南,又有很多湖南人在桂林生活,加上桂林天气潮湿、寒冷等等,李幼邻如此地说了一通。 没想到蒋介石听后却频频点头。 也许该到辞行的时候了,恰好此时一个侍从官进来续水,李幼邻便站了起来:“蒋伯伯!我准备走了,谢谢您的接见。您很忙,接待室外面还有人等着您,您能不能帮我题个辞?”说着,李幼邻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纪念册。 蒋介石答道:“你既然要走,我就不留了。记住,伯伯希望你要好好读书。只有读好书,将来才会有出息。另外,回去以后一定要代我向你妈问个好。” 说完,蒋介石走过去到办公桌上拿了一支笔,在李幼邻的纪念册上写着: “幼邻侄 克勤克俭 中正题” 几十年来,李幼邻一直保存着这个题词。 他一生蔑视权贵,不愿与达官贵人有更多的交往接触。他懒于应酬,淡泊名利,我行我素,甚至自鸣清高。 也正是因为他少交际,所以对蒋介石的这次召见,印象特别深刻,以致于1992年在桂林与笔者谈起这件事时,其细节、其场景仍记忆犹新,娓娓道来。 目前市场同类题材作品很少,李幼邻作为李宗仁的长子,一生远离政治、淡泊名利,但特殊的时代、显赫的出身背景和不同寻常的人生际遇仍然值得记录和书写,为历史和人物提供注解和素材。 ★书中收录数十张珍贵历史照片,多为作者私藏,图文结合,可读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