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讲稿(纳博科夫精选集V)

《堂吉诃德》讲稿(纳博科夫精选集V)
作者: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译者:金绍禹
出版社: 上海译文
原售价: 75.00
折扣价: 48.80
折扣购买: 《堂吉诃德》讲稿(纳博科夫精选集V)
ISBN: 9787532795239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 Vladimir Nabokov 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一九四〇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韦尔斯利、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的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并引发争议。 一九六一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 "

内容简介

"【精彩书摘】:结构问题 我把堂吉诃德的生理特征都已经罗列出来了,例如他粗大的骨骼,他背上痣,钢铁一样的筋骨和隐隐作痛的肾,瘦细的四肢,他的抑郁、瘦削、黝黑的脸,呈现在惨白的月光底下的几件怪诞的、已经锈蚀的武器装备。我还一条一条地说明了他精神上的特点——例如他的严肃,他庄严的态度,他无比的勇气,他的疯,他精神状态的变化模式,一阵的清醒,一阵的错乱,仿佛是马(国际象棋中的棋子)的走法,可以跳来跳去,从疯子的逻辑一下子跳到正常人的逻辑,然后又跳回到疯子的逻辑。前面我还谈到了他的令人怜悯的轻度无助,关于这一点,等我们讨论这部书的美的时候,我还要详细地谈一谈。我还列举了桑丘的特征,他的吉诃德式的瘦细的腿,他的“奥古斯特”的肚子和脸。在现代马戏行话里,“奥古斯特”是用来称呼流浪汉一类的小丑的名字。我还提到过他的一些特征,在这些方面,他原先的闹剧型的个性隔天这时就与他主人引人注目的影子连接在一起了。 现在来谈一点一般的问题。《堂吉诃德》曾经被说成是有史以来写下的杰出的小说。这当然是胡说八道。实际上,甚至它是世界上杰出的小说之一这样的话也不能说,但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的个性特点却是塞万提斯的天才之举,因为这个人物,一匹瘦马的背上骑着的一个瘦削的巨人,如此奇妙地在隐约间矗立在文学的地平线之上,于是这部书存活下来了,并且将继续存活下去,究其原因,就因为塞万提斯在一个非常凌乱、缺乏条理的故事的主要人物身上注入了活力,同时,也因为这个任务的创造者的神奇的艺术直觉,使他的堂吉诃德在故事的恰当时刻活动起来,这个人物才得救,而没有崩溃。 ? 残酷性与蒙骗 作者似乎是这样构思的:随我来吧,没有教养的读者,因为你爱看一只充了气的活狗像足球一样被人踢过来又踢过去;随我来吧,没有教养的读者,因为你在礼拜天的上午,在去教堂的路上或者做完礼拜之后回家的路上,喜欢用手杖去捅戴上枷锁的无赖,或者朝他吐唾沫;随我来吧,没有教养的读者,想一想我会把滑稽可笑、脆弱易受伤害的主人公,交到多么聪敏又残忍的人的手中。 按照我们一些思想成熟老练的批评家——比如说,奥伯雷?贝尔——的观点来看,从这部书的民族背景产生的总体特点是敏感、精明干练的人所具有的特点,即幽默、仁慈,这个话纯然是说不通的。竟然会说仁慈,真难以相信!要是可以这样说,又如何解释骇人听闻的残忍——也许作者也有这样的意图,也许没有,也许作者准许这样做,也许并不准许——充斥全书,从而使得幽默变味的残忍?我们还是别把民族性牵扯进来。堂吉诃德时代的西班牙人对疯子、对动物、对虾仁、对不遵守规范的人,所表现的行为态度,在那个残暴又辉煌的的年代和其他国家一样残忍。或者说,和之后更残暴但却不那么辉煌的年代相比也毫不逊色。在那些年代,所谓残酷性已经是张牙舞爪了。堂吉诃德在冒险途中遇见的一批用铁链串在一起的囚犯中,有一个偷牛贼,他已经被套上了枷锁,但书中提到这个细节的时候,似乎让人觉得是理所当然的,并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因为在古时候的西班牙或者古时候的意大利,就像在我们当代的极权国家里一样,用刑是很随便的——尽管在古代西班牙或古代意大利,酷刑更加公开地采用。在堂吉诃德的时代,西班牙人把精神失常看作是有趣的事,后来的英国人也是这样,因为他们常常到伦敦疯人院观光旅游。 …… 然而,听我说了这么多话之后千万不要认为,《堂吉诃德》上演的融合肉体痛苦和精神痛苦的交响乐,是一部只能在遥远的古代的乐器上才能演奏的音乐作品。也不要认为,如今,这些痛苦之琴弦只能弹拨出遥远的铁幕后的暴虐。痛苦仍然伴随着我们,仍然在我们周围,仍然在我们当中。我所指的不是微不足道的皮肉伤痛——尽管在痛苦历史上这些皮肉伤痛也有它的地位——如脑袋被撞了,肚子被踢了,鼻子被揍了,这些都是我们的电影和幽默连环画中的有趣特点。我心里想的是在好的管理制度下的更加琐细的事情。在我们的学校里,偶尔发生模样怪异的孩子被虐待的事例,而虐待他们的人就是他们的同伴,就像乡绅子弟吉诃德被他的魔法师们恣意虐待一样;流浪汉,不管是黑人还是白人,偶尔会在胫骨上挨壮实的警察一脚,那就像身穿盔甲的流浪汉和他的扈从在西班牙的大路上的遭遇一样。 胜利与失败 在小说原著中,从一开始,堂吉诃德的形象就经历了一个身影不断增大的过程。(一)先是初的一个令人厌烦的乡绅,吉贾纳老爷;(二)后则是一个善良的人吉贾诺,他仿佛既有狂人堂吉诃德的荒唐又有悔恨的乡绅的无奈…… 我们的面前摆着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个文学作品人物渐渐地与产生这个人物的书脱离了关系;离开了他的祖国,离开了他的创作者的书案,在游历西班牙之后又来游历世界。因此,堂吉诃德比塞万提斯构思的时候要伟大得多。三百五十年以来,他穿越了人类思想的丛林与冻原——他的活力更充沛,他的形象更高大了。我们已经不再嘲笑他了。他的纹章是怜悯,他的口号是美。他代表了一切温和、可怜、纯洁、无私以及豪侠。这诙谐的模仿已经变成杰出的典范。 …… 我们应该把堂吉诃德和他的扈从想象为两个小小的身影,在大片火红的落日余晖的映衬下,在远处骑马缓行,而他们的两个巨大的黑影,其中一个黑影特别的长,掠过几个世纪的旷野,一直伸展到我们身边。 " "【编辑推荐】: 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五二年,纳博科夫收到哈佛大学的讲学邀请,专门花时间 编写了关于《堂吉诃德》的讲稿,作为哈佛通识课程人文学科二的讲授内容,讨论小说发展的起点。该门课程的讲稿经过资料汇总、编辑整理后出版,名为《<堂吉诃德>讲稿》,与《文学讲稿》和《俄罗斯文学讲稿》一同构成“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三种”。 有人将《堂吉诃德》赞为有史以来写下的最杰出的小说,创造了文学史上经典不衰的人物形象——饱受身体与精神双重折磨的堂吉诃德和他粗俗滑稽的扈从桑丘?潘沙。他们在作者塞万提斯的笔下,上演了一出出令人捧腹大笑的喜剧。结合当时西班牙宗教法庭和政治压迫的历史背景,塞万提斯却毫不畏惧地对神职人员加以嘲弄,小说的幽默中可谓包含了“哲学的洞悉和真正的人性的深度”。 然而,在纳博科夫看来,以上都是胡说八道。 纳博科夫认为,《堂吉诃德》是一部十分原始粗糙的小说,属于流浪汉和无赖的冒险故事一类,结构松散、杂乱无章。《堂吉诃德》的第一部和第二部并不连贯,前后情节多有出入,可见塞万提斯在创作时的随意。与作者同时代的读者常常会因为小说中的段子如蠢驴、受折磨的动物、流血的鼻子等笑破肚皮,但对于现代的读者来说,这些情节构成的这本书不嚳为一部“酷刑百科全书”。 但是不管怎么说,塞万提斯的天赋才能拯救了这部小说,他拥有一个艺术家的直觉,成功地将小说中不连贯的部分组合在一起,并且在创作他可怜的主人公的时候,他的艺术超越了他的偏见。堂吉诃德的形象经历了漫长的蜕变,从一开始讨人厌的乡绅吉贾诺老爷,到伸张正义的疯子骑士堂吉诃德,到最后幡然醒悟的善人吉贾诺,成了温和、可怜、无私、豪侠的代表。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都德、福楼拜都将堂吉诃德的故事搬出西班牙,根据自己的需要重新加以塑造。一个文学作品人物渐渐地与作品脱离关系;离开他的祖国,离开他创作者的书案,在游历西班牙之后又来游历世界。 "

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五二年,纳博科夫收到哈佛大学的讲学邀请,专门花时间 编写了关于《堂吉诃德》的讲稿,作为哈佛通识课程人文学科二的讲授内容,讨论小说发展的起点。该门课程的讲稿经过资料汇总、编辑整理后出版,名为《<堂吉诃德>讲稿》,与《文学讲稿》和《俄罗斯文学讲稿》一同构成“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三种”。 有人将《堂吉诃德》赞为有史以来写下的最杰出的小说,创造了文学史上经典不衰的人物形象——饱受身体与精神双重折磨的堂吉诃德和他粗俗滑稽的扈从桑丘•潘沙。他们在作者塞万提斯的笔下,上演了一出出令人捧腹大笑的喜剧。结合当时西班牙宗教法庭和政治压迫的历史背景,塞万提斯却毫不畏惧地对神职人员加以嘲弄,小说的幽默中可谓包含了“哲学的洞悉和真正的人性的深度”。 然而,在纳博科夫看来,以上都是胡说八道。 纳博科夫认为,《堂吉诃德》是一部十分原始粗糙的小说,属于流浪汉和无赖的冒险故事一类,结构松散、杂乱无章。《堂吉诃德》的第一部和第二部并不连贯,前后情节多有出入,可见塞万提斯在创作时的随意。与作者同时代的读者常常会因为小说中的段子如蠢驴、受折磨的动物、流血的鼻子等笑破肚皮,但对于现代的读者来说,这些情节构成的这本书不嚳为一部“酷刑百科全书”。 但是不管怎么说,塞万提斯的天赋才能拯救了这部小说,他拥有一个艺术家的直觉,成功地将小说中不连贯的部分组合在一起,并且在创作他可怜的主人公的时候,他的艺术超越了他的偏见。堂吉诃德的形象经历了漫长的蜕变,从一开始讨人厌的乡绅吉贾诺老爷,到伸张正义的疯子骑士堂吉诃德,到最后幡然醒悟的善人吉贾诺,成了温和、可怜、无私、豪侠的代表。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都德、福楼拜都将堂吉诃德的故事搬出西班牙,根据自己的需要重新加以塑造。一个文学作品人物渐渐地与作品脱离关系;离开他的祖国,离开他创作者的书案,在游历西班牙之后又来游历世界。

书籍目录

目 录 原编者前言 [美] 弗莱德森·鲍尔斯 I 导 言 IX 引 论 4 两幅画像:堂吉诃德和桑丘· 潘沙 20 结构问题 38 残酷性与蒙骗 71 历史编写者主线,杜尔西内娅,以及死亡 104 胜利与失败 121 故事与解说,第一部(一六○五年) 151 故事与解说,第二部(一六一五年) 208 附 录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