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引领与教师专业成长/现代校长丛书

校长引领与教师专业成长/现代校长丛书
作者: 苏令|主编:刘仁镜//翟博
出版社: 开明
原售价: 29.60
折扣价: 23.60
折扣购买: 校长引领与教师专业成长/现代校长丛书
ISBN: 780205144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在“为什么”中树起师生平等的旗帜 课间休息,一女生来到李镇西办公室:“李老师,我想借个杯子喝水, 吃感冒药。”坐在椅子上,李镇西用手指了指角落的书柜:“第二格抽屉里 有,自己拿!”学生找到杯子,倒开水服了药,说:“谢谢李老师!”然后走 了。 上课时,学生写作文,李镇西在讲台上批改作业。突然,手中的红色圆 珠笔没油了,李镇西轻声问前排学生:“谁有红色圆珠笔,借来用用?”虽 然是轻声,但许多学生都听见了。于是,坐在前几排的学生争先恐后地从书 包里拿出文具盒,以最快速度打开,找出圆珠笔,纷纷把握着笔的手伸向李 镇西:“李老师,用我的笔吧!”“李老师,用我的!用我的!”每一双眼睛 都充满了真诚的渴望。还是课间向李镇西借杯子的女生反应敏捷,坐在第三 排的她几乎是小跑着上前,把笔递到李镇西手中,之前,还细心地将笔芯旋 转了一下,把蓝色旋转成红色。 这是许多年前的一幕,是很普通的事,但李镇西由这件小事往深处思考 :为什么学生借杯子,自己没有想过亲自把杯子递上?而自己向学生借笔, 学生没有说:“喏,文具盒里有,自己拿!” 而且,这样的“为什么”还可以问许多:为什么校园里师生相逢,往往 是学生先招呼老师,而不是老师先招呼学生?为什么学生到医院看望老师是 “应有的礼貌”,而老师到医院看望病中的学生就成了难能可贵的“事迹” ?为什么老师去家访,学生总会为老师搬来椅子,而学生到办公室则很少享 受“请坐”的“待遇”?为什么学生违反校纪被处分是“理所当然”,而老 师犯了错误接受班规惩罚就成了“品德高尚”?…… 思考的结果,李镇西觉得找到了答案:一切都源于根深蒂固的潜意识— —师生不平等。 李镇西说,人们谈到教师不尊重学生,往往想到的是打骂或者体罚。其 实,真正打骂学生的老师是极个别的。而更多的时候,却是教师以不平等的 态度对待学生。这种师生不平等的“集体无意识”多年来弥漫于校园,浸透 在师生关系之中。 李镇西说,不可否认,传统文化中的“师道尊严”至今都有其积极因素 ,但同样应该正视的是,“师道尊严”确实包含了一些封建糟粕。受此思想 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总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师生之间等级森严,泾渭 分明,不可越雷池一步。在专制教育体制下,教师的地位被神圣化和权威化 。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表面上看,强调的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 而实质上,强调的是学生绝对服从的臣民意识和教师至高无上的家长权威。 过去,还能说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等 方面远在学生之上,现在,连这个认识也要重新审视。可是,就人格而言, 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学段——师生之间都应该是天然平等的。 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 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如此的思考,让李镇西心惊不已。他既是提醒也是承诺地在一篇文章中 写下:也许,在不经意之间,我们就为未来培养着公民或顺民……平等只能 靠平等来培养,让我们从细节做起,比如,下次学生再向我借杯子,我一定 亲手递上…… 历史总是由细节组成的,而教育正是能够淋漓尽致地体现细节的艺术。 长大的孩子在回忆成长时,记住的往往就是一些小事,那些经历时“惊 心动魄”的记忆一般属于集体,而那些路过时不经意的体验与感悟才会尽藏 个体的内心。有几个孩子在回忆成长的故事时会说“那一年‘六一’我们班 表演了什么节目,拿了什么大奖?”他们记住的,是和同桌的某次争吵或是 与老师的某次偶遇……教师也是如此,当一个任教几十年的老师回首教书岁 月时,最先凸现的也总是小事:与某一个调皮学生的“斗智”;一次家访的 所见所感…… 所以,“教育无小事”。一个细节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李镇西 对一件教育小事的反思绝不是小题大做,而是体现了一个为师者当有的反思 能力与反思态度。 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不在于他与生俱来的优秀,那几乎像是一种神话 ;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能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教 育的真谛,开掘出散发着新鲜芳香、体现着高贵情操的教育细节:从一杯水 的故事里;从一支笔的思考里;从一个孩子的眼神里…… (胥 茜) P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