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的自我](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31113/13/20231113134622616.jpg)
出版社: 浙江教育
原售价: 62.90
折扣价: 40.89
折扣购买: 隐藏的自我
ISBN: 9787553690957
大卫·伊格曼(David Eagleman) ● 享誉全球的脑科学家,任教于斯坦福大学,大脑可塑性、时间感知、联觉和神经律等方面的权威人物,曾获美国神经科学学会科学教育家奖,该组织是世界上影响极大的神经科学组织。 ● 曾担任热播美剧《西部世界》的科学顾问,执导的电视节目《大脑的故事》(The Brain with David Eagleman)获艾美奖提名。创作的《死亡的故事》(Sum)一书一推出即惊艳英美文坛,现已售出33个国家和地区,并被改编成歌剧和电影。深受英国知名演员史蒂芬·弗雷(StephenFry)、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布莱恩·格林(Brian Greene)等众多大咖追捧。· ● 伊格曼还是BrainCheck公司、Neosensory公司的创始人。推出了判断用户是否患有脑震荡的软件,开发了帮助听觉障碍者获取声音信息的exoskin背心。曾登上意大利《魅力先生》杂志封面,被称为世界上有头脑又能产生新点子的人,此前封面人物有布拉德·皮特等。
电车困境:我们的理性和情绪如何平衡 理性系统和情绪系统之间的争斗可以通过哲学家所谓的电车困境(trolley dilemma)来阐释:一辆失去控制的电车正沿着轨道飞速驶来,轨道前方有5 名工人正在施工,而你作为一个旁观者正好经过,并很快就意识到他们都即将被碾死;不过你也注意到附近有一个开关,可以将电车转向另一条轨道,而在那条轨道上只有1 名工人。假设没有其他办法,你会怎么做? 如果像大多数人一样,你会毫不犹豫地按下开关:死1 个人比死5个人要好得多,对吧?这是很好的选择。 如果对这个困境做个有趣的改动会怎样:同样是电车失控,同样是前方有5 名工人,但这次你站在轨道上方的人行天桥上,且恰好有1 位肥胖的男性站在天桥上。你意识到,如果你把他推下桥,他的身体足以挡住电车并拯救5 名工人。你会把他推下去吗? 如果像大多数人一样,你就会因为要谋杀这个无辜的人而感到愧疚。但细想一下,这与你之前的选择有何不同?不都是以1 个人的生命去换5 个人的生命吗? 那这两种情况究竟有什么不同?遵循康德主义的哲学家提出,这两种情况的差异在于人是如何被使用的。在第一种情况下,你只是将糟糕的情况,即5 个人的死亡,变成一个不太糟糕的情况,即1 个人的死亡。而在第二种情况下,站在天桥上的人是作为被利用的工具而死去的。这是哲学著作中流行的解释。但有趣的是,我们也可以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做出相反的选择。 神经科学家乔舒亚·格林(Joshua Greene)和乔纳森·科恩(Jonathan Cohen)提出了一个新解释:两种情况的区别在于一个情绪性因素——是否真正触碰到某人,也就是说,是否与对方有近距离的接触。如果可以通过一个开关使天桥上的人掉下去,那将会有很多人选择让他掉下去。而如果需要与那个人近距离接触,那与接触相关的某种因素就会阻止大多数人将他推下去。为什么?因为这种人际接触激活了情绪系统,它将抽象的、非个人化的数学问题转化为个人的、情绪性的问题。 在人们思考电车困境时对其进行脑成像观测,可以看到他们的大脑里发生了什么。在天桥情景中,负责运动计划和情感的区域被激活;相比之下,在开关情景中,只有涉及理性思维的侧面区域被激活。当要把某个人推下去时,人们就会卷入情感;当只需要按下开关时,人们的大脑就像《星际迷航》里的史波克一样冷静。 * * * 在《阴阳魔界》(The Twilight Zone)这部美剧中,人脑的理性系统和情绪系统之间的争斗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有一个情节大致是这样的: 穿着大衣的陌生人突然出现在一个男人的家门口, 并提出了一笔交易——“这是一个盒子,上面有一个按钮。你需要做的就是按下按钮,然后我会付给你1 000 美元。” “按下按钮会发生什么?”男人问道。 陌生人告诉他:“当你按下按钮时,某个离你很远,你甚至都没听说过的人会死。” 这个男人整晚都因为这个道德抉择而难以入睡, 按钮盒放在厨房的桌子上,他盯着它看,踱来踱去,额头上渗出了汗珠。 最后, 在对自己糟糕的财务状况进行了评估之后, 他猛地冲向盒子。按下按钮后,什么都没发生,周围安静得有些可怕。 不一会儿, 门响了。穿着大衣的陌生人就在门口, 陌生人把钱交给他,并拿走了盒子。 “等等,”男人喊道,“发生了什么?” 陌生人说:“ 现在, 我要把盒子拿给下一个人, 某个离你很远,你根本不认识的人。” 这个情节突出表现了在不涉及个人情绪的情况下按下按钮是多么容易,而如果让这个人亲手杀死某个人,他就更有可能会拒绝这项交易。 在人类进化的早期阶段,任何手、脚或棍子所能触及的范围之外的事物,人们都无法与之接触。这种接触的距离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我们的情绪性反应起作用的距离。而现在,情况有所不同,比如军人发现他们在远处也可以杀人。 在莎士比亚的《亨利六世中篇》(Henry VI’Part 2)中,反叛者杰克·凯德挑战赛伊勋爵,嘲笑他没有亲自上过战场:“哪一次打仗你出过力?”赛伊勋爵回应道:“伟人的攻击是着眼于远方的,我常能打击那些我从未见过的人,而且能把他们彻底摧毁。” 在现代,我们只需按一下按钮,就可以从波斯湾和红海的海军舰艇甲板上发射40 枚战斧地对地导弹。几分钟后,导弹操作员就可以通过电视直播看到,巴格达的建筑物在烟尘中崩塌。接触感没有了,情绪性反应也随之消失了。发动战争不会触动个人情绪,这一特性令人担忧。在20 世纪60 年代,一位政治思想家提出,发动核战争的按钮应该植入总统最亲密的朋友的胸膛。这样一来,如果总统想要发动战争,他首先要切实地伤害他的朋友,打开他的胸膛按下按钮。这至少会使他在做决策时启动情绪系统,从而避免他做出冷酷的选择。 由于理性和情绪的神经系统都要争夺唯一的行为输出通道的控制权,因此情感能够影响决策的天平。这项由来已久的争斗在许多人身上已经变成了一种信条:如果感觉某个事物不好,那可能就是这个事物错了。当然,很多时候这是不成立的,例如,某人可能对另一个人的性取向感到厌恶,但却仍然深信这样的选择在道德上是没有问题的。不过,用它来指导决策还是很有用的。 情绪系统在进化过程中存在已久,因此许多其他物种也有这种系统;而理性系统是后来才出现的。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理性系统后出现并不一定代表它高级。如果每个人都像史波克一样只有理性,没有情感,那么社会并不会因此而变得更好。相反,大脑内部的对手之间相互平衡才更有利。我们对于将人从人行天桥上推下去的行为感到厌恶,这一点对于社交互动至关重要;而人们在按下按钮发射导弹时感到无动于衷,这对文明社会是不利的。我们需要在情绪系统和理性系统之间达成某种平衡,而人脑中的这种平衡可能已经通过自然选择进行过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民主社会一分为二可能恰到好处——任何一边占优势都不会更好。 古希腊人有一个比喻捕捉到了这种智慧:你是一名马车夫,马车由两匹骏马拉着——代表理性的白马和代表情绪的黑马。白马总是试图把你往路的一边拉,黑马则往另一边拉。你的任务就是抓紧缰绳把它们控制住,这样你就可以沿着中间的路继续走。 情绪系统和理性系统不仅控制即时的道德决定,在另一种熟悉的情境中也起作用:我们的当前行为。 ● 大卫·伊格曼“自我进化”四部曲之一,揭示人类行为、决策背后的大脑运行机制! 本书是自我认知领域里程碑式的作品。从大脑的运行模式、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到做决策的过程,本书详尽地剖析了我们的思考、感知、决策的隐秘机制,揭示了我们思维和行为背后的根源,让你了解大脑,避免思维误区和决策失控。 ● 享誉全球的脑科学家、《西部世界》科学顾问扛鼎之作! 伊格曼是享誉全球的脑科学家,任教于斯坦福大学,是大热美剧《西部世界》的科学顾问,大脑可塑性、时间感知、联觉和神经律等方面的权威人物。 ● 雄踞《纽约时报》畅销榜26周,屡获大奖,美国20多家主流媒体集体盛赞! 本书已经上市就屡获奖项,包括: 《纽约时报》畅销书 Goodreads年度好书 亚马逊、《波士顿环球报》、《休斯敦纪事报》年度图书 《华尔街日报》暑期必读书 《科学美国人》读书俱乐部精选图书 …… ●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长江学者、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周晓林,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武,浙江大学哲学系以及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教授李恒威,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科学博士、《大脑使用指南》等作者赵思家,知名科普自媒体“神经现实”,《环球科学》杂志,联袂推荐! ● 湛庐文化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