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教育相信未来--14位中外名家访谈录/大夏书系

相信教育相信未来--14位中外名家访谈录/大夏书系
作者: 王珺
出版社: 华东师大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1.80
折扣购买: 相信教育相信未来--14位中外名家访谈录/大夏书系
ISBN: 9787567563797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构建超越生命的“学术自我” 叶澜的学生王枬记得,在1998年元旦的学术例会 上,叶澜老师在《我的学术自我》主题报告中动情地 说:“人生是生命的流程,是每个人用自己的活动书 写的一本书……我选择的职业与我的人生在多重意义 上实现了高相关:追求高质量的职业生活和高质量的 人生。” 从叶澜的发言和文章中,很容易感受到她生命和 个性的独特,有人说,她的言说、思想和行动本身, 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生命·实践”的产物。换个角 度看,叶澜用自身经历诠释了“一个人的学术史就是 生命史”的观点。 叶澜1941年出生于一个普通小学教师家庭,耳濡 目染着父亲与学生们那种浓浓的师生情。“我是喜欢 文学的,其次喜欢历史,第三是教育。但做老师就要 懂教育,所以考大学时第一志愿选了教育。”从华东 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她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 最初两年是实践锻炼,在华师大附小担任语文教师和 班主任。两年的小学教师生活,让她对基础教育形成 了最初的“情结”。 与叶澜聊天,能够感受到她思维的敏锐和直觉的 丰富,她给人的感觉是热情真挚、充满诗意的。作为 教育学者的叶澜,除了学术文章,也写抒情文字。老 伴不无自豪地说:“她的散文写得很好的,你看看她 在《人民教育》杂志的专栏,上期发表了她写的《感 谢芦花》。” “人不是为了当作家才写,文学会给人启示,是 读人的学问。我一直讲做教育的人要爱文学,要读懂 人。”“很文艺”的叶澜这样理解教育与文学的关系 。 叶澜喜爱读书,注重扎实的学术积累,广泛涉猎 人文社会科学,尤为关注哲学。在《回归突破:“生 命·实践”教育学论纲》一书的主要参考文献中所列 出的155本著作,可以看作叶澜写作这本书时的阅读 地图。 对不同学科的广泛涉猎,使叶澜将各种思想资源 回流到“教育与教育学”这个阅读原点中。李政涛说 :“多种路径的横向比较,使她能跳出既有的认识框 架,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审视教育和教育学科的发展 方向。而阅读原点的确立,则使她有了作为教育学研 究者应该具有的强烈的学科自我意识,这种意识后来 直接促使叶澜提出了有关‘教育学立场’的命题。与 此同时,她将对教育的种种理解回到‘人的生命’这 个思考原点上,这一原点贯穿于她整个的学术历程。 ” 叶澜鼓励学生多读书,尽可能地接触不同学科领 域的知识。她认为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往往局限于本专 业的书籍,视野不宽,这势必会阻碍专业发展。同时 ,她也提醒学生,并非书读得越多越好。“我的一些 酷爱读书的研究生容易犯两个毛病:一是喜欢赶时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