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安徽文艺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4.30
折扣购买: 究竟为何在人世(人智学生命历程研究)
ISBN: 9787539656519
杨雪静(Sherry),中山大学公共传播学士,公共管理硕士,曾在知名外企与国企工作。2009年开始学习儿童心理学和华德福教育,2013年夏天开始在美国日桥学院学习“传记与社会艺术”课程。2016年6月作为中国唯一的代表参加在德国举办的“第八届全球传记大会”。 孙爱萍(Apple),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美文学专业研究生,曾任牡丹江师范学院外语系教师,瑞士多纳赫歌德馆2015年“转变阶段大会”同声传译之一。现已参与华德福师资培训课程及相关翻译工作三年多。 西格妮·埃克隆德·舍弗尔(Signe Eklund Schaefer),“传记与社会艺术”职业发展项目的创办者和负责人。她主导日桥学院人智学基础研究二十多年。曾任英国萨塞克斯爱默生学院教师委员会成员。她在美国和世界各地教授课程,包括最近几次在中国的工作坊。著有《更多生命方式》《阿里阿德涅的觉醒》(合著)等。
我这一生都在思索人的发展问题。记得6岁时, 我就好奇地想知道“我们为什么活着?”当时我就感 觉我们肯定会活不止一世,不然生命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现今的经历一定是更宏大发展图景中的一部分, 而不仅仅是一世的生命能让其得以发生的。我不记得 自己当时是怎么琢磨起这个问题来的,也不记得有没 有讲过给父母听。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真说了, 他们会告诉我“别犯傻了”。虽然我的家庭温暖有爱 ,但家里的谈话是以理性和逻辑为基础的。我的父亲 是科学家,母亲声称自己是不可知论者,所以宗教信 仰并不是我童年的一部分。 也许受到家庭中占主导的科学探究氛围的影响, 我大概也是在6岁左右时做了一个实验。我觉得在可 见可触摸的世界之外,还有“另一个”世界。而在某 种程度上,我能用感官去经验那个世界的方式只有一 种,那就是梦。所以为了能在“另一个”世界“醒过 来”,我决定紧闭双眼,使劲掐自己的手臂。我非常 认真地这样做了。当我睁开眼睛时,惊奇地发现,我 仍然待在自己熟悉的卧室里。不过,我得出的结论是 ,并不是自己错了。相反,记得当时想得很清楚,“ 我一定只是梦见自己掐了自己,所以这无法把我带去 另一个世界。哪天我必须再想个办法。”现在回想自 己的童年时光,我已不记得那些年还有没有再想这类 问题。 但我一直相信发展的可能性,以及人有成长、改 变的可能性。到10岁时,我已经努力读完了图书馆儿 童部的所有传记类的书籍。我很困惑人们为什么做了 他们所做的事情。我又想,如果我处在他们那种情况 下,我会这样做,而他们为什么会那样做?后来,我 如饥似渴地看完了儿童发展的理论,甚至是关于成人 生命阶段的思想。我读了很多书,观察周围的人,也 观察自己;后来我开始教授关于人类发展和个人传记 的课程和工作坊。这本书来自于我一生的研究和对每 个个体人生旅程的崇敬。 随着岁月的流逝,当我回顾自己教过的课程,还 有学生们提供的丰富见解时,我会想,应该把这些宝 贵的想法详细地写下来。我觉得要写的这本书已经在 所有的笔记中孕育并浮现出来。但我却好像无从下笔 ,总是借口没有时间。但我内心深处却知道,这并不 是真正妨碍我动笔的原因。我对人类的潜力感到乐观 ,也相信,如果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这世上存在普遍真 理,对他们自身一定会有所帮助。但我也看到,即使 在我身边很有意识的人当中,仍然存在痛苦。我该怎 样写这本书才可以不过分简化生活的复杂性,又不会 让人觉得是故作积极? 后来,在我60岁出头的时候,生活似乎突然崩溃 。我感到生命的很多层面正在土崩瓦解,突然问不再 是地平线上玫瑰色的感觉,而是迷失、悲伤、背叛和 孤独。难道我所有关于人类发展的美好想法,仅仅只 是美好想法,而空乏可持续的、支持性的现实?难道 这些美好想法就不重要?难道人类真的仅仅只是DNA 的受害者,或教育、社会环境的受害者?我很沮丧, 但……我无法忽视内心一个小小而持久的声音,它在 呼唤着我去直面这些新的挑战,去深处于这种新的悲 伤,并穿越它去更深入地探索我长久珍视的思想。当 意识到我随时都有可能陷入简单的自我合理化,或沉 溺于自怨自艾之中,渐渐地,我开始重新审视。现在 ,我可以穿越悲伤,而朝向生命的整体性。当“人类 发展是一段漫长之旅”的想法再一次占据了我的心, 那么,即使是这些痛苦的曲折,也开始提供新的有意 义的可能性。 我所有探索的潜在的理念是——当时那个小女孩 知道是真的——我们不止活一世生命,而是一次又一 次来到地球,正是在这里我们可以练习和学习,通过 许多世的生命,成长得更加完整。我的信仰是,作为 人类我们正在发展意味着什么,我们需要向宇宙贡献 什么。我谨慎地使用了“信仰”这个词,它指的不是 一些教条或信条,也不是一些我遵守的制度化观念。 我也可以将之称为“信念”,是因为“轮 回”(reincarnation)这个概念深植我心。但这不是 我能证明的,我也不觉得证明它是我应该做的。我并 未期待所有读者都与我的想法一致。我只是希望大家 可以保持对各种可能性的开放,并愿意和我一起来看 尘世生命“拼图”的不同碎片。 在我努力探究人类的奥秘时,我最伟大的老师之 一是鲁道夫·斯坦纳,他是20世纪初奥地利的精神科 学家,人智学与华德福教育的创始人。他的作品深深 地启发着我,在接下来的章节我将分享他的一些洞见 。他谈到人类的“自我”处于许多世生命的旅途之中 ,也详细阐述了“自我”在死亡与重生之间经历的意 义。他给出了这样一幅画面:在离开尘世的状态中, 我们回顾刚刚度过的那一生,也为下一世生命构建意 图。回首这一世生命中的“片面性”(one- sidedness)引发了在下一世去平衡这些经历的愿望。 可能会有,也一定会有,让人后悔生命现在就结束了 的事情;事实上,悔恨可以唤起在来世中转化的可能 性。我们不要用世俗间奖励和惩罚的方式去想象它, 而要去思考,经由挑战、机遇、天赋和缺陷给自己带 来了什么。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