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评传/国学大师丛书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1895年12月4日,冯友兰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 ”之家庭。他的故乡——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就坐 落在汉江的一条小支流——唐河——的东部,是一个 风光秀丽的小镇。这条哺育着未来哲学家的小河,像 流经中国广表土地上的千千万万条小河一样,静静地 流淌,默默地奉献,以其无私的胸怀滋润着它周围的 土地,养育着它智慧的儿女。唐河源出河南方城县西 北,向南流经青台、泄源,西南经新野至湖北襄阳会 白河,人于长江大支脉一汉江。唐河县即以唐河得名 ,古属唐州,位于南阳、泌阳、新野三地之中枢,汉 魏以来,历为文人荟萃之地,尝有人杰地灵之说。 冯友兰的祖上并非河南人。“听家里传说,祖上 是从山西省高平县来到唐河县做小生意的,后来就在 唐河县的祁仪镇落户了。”①在祁仪镇冯家是大族, 有土地1500亩,三世同堂,人丁兴旺,常有二三十口 人吃饭。冯友兰的祖父名玉文,字圣征,曾去考过秀 才,但没有被录取,后来就不再应试,故一生未取得 任何功名。冯玉文有三个儿子:长子名云异,字鹤亭 。次子名台异,字树侯。三子名汉异,字爽亭。在中 国传统文化中,起名字是一门学问,它往往反映出父 母对子女的某种寄托,特别是希望子女在未来人生道 路上成才。在冯老先生三个儿子的名字中,都有“异 ”字,盖老人希望子女长大后都能成为异于寻常的人 。 冯友兰的父亲台异,在兄弟三人中排行第二,清 光绪戊戌(1898年)科进士。其伯父、叔父都是秀才。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人成了秀才,虽然不是登 入仕途,但是可以算是进人士林,成为斯文中人,就 是说成为知识分子了。以后他在社会中就有一种特殊 的地位。”①如果成为进士,则更进一步,就算登人 仕途,可以作官了。按照这样的标准,冯友兰的家族 门第,在当时可称为“书香之家”,把这种门第接下 去,即称为“耕读传家”。照封建社会的情况,“耕 读传家”是以乡绅地主阶层为主的社会中层层系的基 本特征。因为上层社会的子弟条件优越,不必“耕” 甚至不必“苦读”便可承袭高官厚禄,而广大的下层 社会的农民,生活艰辛,没有更多的财力支持自己的 子弟读书,因此则只能“耕”,不能“读”。只有乡 绅地主因财力有余,其子女读书人仕的机会比一般农 民多得多,因此具备较多的上升流动的条件,但也有 一部分因坐罪、破产或其它原因,脱离中层层系而向 下流动,其知识分子往往因此较多地接触下层民众, 反映到文化上,则可以表现较多的人民性。 冯台异自1898年进士及第,到1904.年任武昌方 言学堂会计庶务委员之间的8年中,一直作为仕途上 的“候补”等待朝廷的正式任命。所谓“候补”,“ 就是等着哪一个县的县官有了缺,去补那个缺。补上 了缺,称为‘得缺’。”②这就是说,“进士”作为 科举中人,可以作官,但不一定作得上官。因为在封 建时代,特别是在封建时代的没落时期,官场的腐败 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定势”,没有官场上的后 台支持,没有台前幕后的权钱交易,仅凭自己的学识 和才干,是很难跻身于仕林的。冯台异虽是进士出身 ,但被排斥在官场之外达8年之久,直到1904年,张 之洞在武昌办新式教育,开了一所称作“方言学堂” 的外语学校,方谋得一个相当于现在总务长的“会计 庶务委员”的职务。这一职务按当时的社会标准,还 算不上官,只能算是为官府做事的“吏”而已。 因冯台异在武昌有了固定的差使,9岁的冯友兰 便与胞弟景兰、胞妹沅君随母亲从唐河老家迁居武昌 。这是童年时期的冯友兰第一次由农村来到城市。熙 攘喧闹的城市对这位未来哲学家的成长一定有着潜在 的影响。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