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
原售价: 42.80
折扣价: 26.96
折扣购买: 意识与潜意识/世界哲学大师系列
ISBN: 9787558122576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
试读 一 自我和本我 病理学的研究把我们的兴趣完全集中到被压抑的方面。“自我”这个词在其本来意识上也是潜意识的,我们就希望更多地了解自我。到目前为止,从事研究唯一的指导是区分意识和潜意识的不同特点,最后我们却发现这个性质本身的意义就不明确。 现在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总是和意识密切相连的,即使潜意识的知识也只有使它成为意识的才能获得。这是怎样成为可能的呢?当我们说“使它成为意识”的时候,这是什么意思呢?它是如何发生的呢? 就此而言,我们已经知道在这一方面必需的出发点是什么。意识是心理结构的外表。也就是说,人们已把它作为一种能划归在空间上最靠近外部世界的系统了。 从外部(感知觉)和内部——我们称之为感觉和情感——获得的一切知觉从一开始就是意识的。但它是怎样在思维过程的名义下和我们可以——模糊地、不确切地——概括起来的那些内部过程联系起来呢,它们代表心理能量的移置,而这种能量在付诸行动的过程中,就在结构内部的某个地方获得了。它们是向着允许意识发展的外表前进呢,还是意识向着它们走来?这显然是当一个人开始严肃地采用心理生活的空间概念,或心理地形学的概念时所遇到的困难之一。这两种可能性同样都是不可想象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有一个第三种可能性。 潜意识观念和前意识观念之间的真正差别就在于此:前者是在未被认识到的某种材料中产生出来的,而后者则另外和言语表象联系着。这是为潜意识和无意识系统,而不是为它们和意识的关系,找到一个明显标记的第一次尝试。于是把“一件事情怎样成为意识的呢”这个问题说成“一件事情怎样成为前意识的”就可能更有利。且答案就会是:“通过和与之相应的言语表象建立联系而成的。” 这些言语表象就是记忆痕迹:它们一度曾经是知觉,像一切记忆痕迹一样,它们是可以再次成为意识的。在进一步论述其性质之前,我们开始认识到一个新的发现,即只有那些曾经是意识知觉的东西才能成为意识的,从内容(情感除外)产生的任何东西,要想成为意识的,必须努力把自己转变成外部知觉:这可以通过记忆痕迹的形式来实现。 我们把记忆痕迹想象为包含在直接与前意识——意识知觉系统相连的系统中,这样,关于记忆痕迹的精力关注就可以很快地扩展到后一系统的成分上,这里立刻使我想起了幻觉,想起了这个事实,即最生动的记忆总是可以从幻觉中又能从外部知觉中区分出来的。但是我们还将发现,当一个记忆恢复时,记忆系统中的精力关注仍将有效,而当精力关注不仅从记忆痕迹向前意识知觉的成分扩展,而且完全越过了它时,就会产生一种不能从知觉中区分开来的幻觉。 言语痕迹主要是从听知觉获得的,这样就可以说,前意识系统有一个特殊的感觉源。言语表象的视觉成分是第二位的,是通过阅读获得的,可以把它先放在一边,除了聋哑人之外,那些起辅助作用的词的感觉运动表象也是这样的。一个词的实质毕竟是被听见的那个词的记忆痕迹。 我们决不要为了简化而被引入歧途,以致忘记了视觉记忆痕迹的重要性——那些(和语词不同的)东西的重要性——或者否认通过视觉痕迹的恢复,思维过程就能成为意识的。在许多人看来,这似乎是一种适当的方法。在沃伦冬克的观察中,研究梦和前意识幻想就能向我们提供这种视觉思维的特殊性质的观念。我们知道,成为意识的一般说来只是具体的思维主题,但却不能对这个使思维具有独特特点的主题——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做出视觉的反映。因此,图像思维只是成为意识的一种很不完全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它比言语思维更接近于潜意识过程,而且毫无疑问在个体发生和种系发生上都比后者更加古老。 本书本着通俗易懂、短小精练、哲理性强、寓意深刻的原则,从弗洛伊德早、中、晚三个时期的主要作品中编译了42个经典名篇而成,并参考了一些英译本。内容涵盖自我和本我、意识与潜意识、暗示与力比多、梦的解析、依赖关系等方面。全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对读者了解和理解弗洛伊德的理论将会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