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游戏学习的方法与实践
作者简介
黄小欧,海南儋州人,博士( 天津大学),海南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职业教育等研究。被聘为海南省职业指导师。出版专著1部,参编教材2部,在《江苏高教》《高教探索》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获得全国学校共青团优秀成果一等奖,海南省辅导员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海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曾获评团中央学校部“镜头中的三下乡”“优秀指导教师”、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指导老师等。
内容简介
二、学习与教育的含义:我们需要哪些改变 (一)电影引发的思考 今天是大圈和小圈的电影时光,他们一起看了一段关于生活的纪录片。画面的背景是在古代。一群衣衫褴褛的人,男的在狩猎,女的在采摘,嗷嗷待哺的小孩自然在妈妈的怀里,稍微大一些的孩子在地头玩耍,偶尔也会模仿妈妈的样子,好奇地探索着采摘植物的果实。一旁一个老妇人在捣碎刚采摘回来的绿色叶子,似乎在准备着一家人的晚餐,一个十岁上下的小姑娘在一旁打着下手。老妇人对她的工作似乎并不满意,时不时地停下手里的活儿过去纠正她的动作。一群狩猎的男人从森林里回来了,三个大人带着两个年纪尚小的孩子,他们带回了今天的猎物。 小圈看得津津有味,他羡慕地问:“这些孩子不用上学吗?他们还能在田间、森林里玩耍,要是我能生活在那儿就太好了。”说完一脸沮丧。 大圈赶忙把小圈搂在怀里,说道:“他们其实也在学习,只是他们是在实践中学习。他们学的知识是生活的技能,他们需要靠这种技能生存下来。我们今天从课本中学习,学的是前人总结的经验,我们的学习也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更加美好。” “我也想像他们一样,在地里和森林中学习,我不喜欢背课本。”小圈说。 这可把大圈难住了:“不行,不行,现在的学习都是在教室里的,没有课本你啥也学不着。”就在大圈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自己也有点蒙了。长期以来,在大圈的印象里,真正的学习就应该是坐在教室里,拿着书本,认真领会着上面的标准“知识”。小圈的话似乎触动了他,让他有所思考:既然喜欢在生活中学习,那能不能把课桌搬到生活中呢?如果不喜欢课本,能不能把课本……嗯,不行呀,不喜欢课本那还怎么学习呀?大圈连忙问道:“小圈,你倒是说说看,你为什么不喜欢课本呢?” “课本不会动,学习不好玩。”小圈回答。 原来小圈喜欢“会动”的学习,他喜欢有反馈。那能不能让课本“动”起来呢?如果是这样,学习是不是能够变得更加轻松和快乐呢?大圈似乎找到了做某事的动力,待电影结束,大圈就开始着手寻找资料,解决心中的疑惑。 (二)学习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目前对于什么是学习,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视角,揭示着学习不同的含义和特征。 1学习是“学”和“习”的组合 从词源发展来看,“学”与“习”这两个字首先是由孔子联系在一起的。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 总结了这么两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后来人们使用的“学习”这一复合词显然是来源于此。这里的所谓“学”,其基本含义是获得知识、技能。但它有时指接受感性知识与书本知识,同“思”“行”相对称;有时候兼有思的含义。这里所讲的“习”,其基本含义是巩固知识、技能,它一般有三种含义,即温习、实习、练习,相当于现代所说的复习巩固、练习应用。我国古代没有“学习”一词。《礼记?月令》虽有“鹰乃学习”一词,但这里的“学”“习”二字是两个单音词,不是一个复合词。“学习”一词显然是把学与习结合起来以对译英语“learning”。燕国材中国教育心理思想史[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57-58 可见, 学习是一个具有复合含义的概念, 其包含了 “学”和“习”两个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说, 小圈在教室课桌前对着课本认真朗读, 只是完成了“学”的部分, 如果没有辅以课堂或者课后的对应练习, 完整意义上的“学”“习”任务并未完成。 大圈暗自思量, 自己从前对学习的理解看来是偏颇了, 原本看着小圈拿着书本认认真真地朗读, 会暗自欣喜, 想着看这娃真懂事, 在学习呢! 现在看来,这仅是完成了“学”的部分。 大圈决定, 以后在阅读之后可以给小圈安排一些仿写的任务。 2学习应注重情感 从认知心理学视角看,学习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过练习或依靠经验,在知识、态度、行为或行为潜能上发生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四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45-47然而,由于情感、态度等不容易被察觉,所以常常被忽略,因此人本主义学者在谈到学习时特别呼吁要关注全人(尤其是情感)全程的发展,重视人的自由、尊严、价值和责任等。如马斯洛就批判传统学习是一种外铄学习,提倡内心学习,强调学习要具有个人意义。陈琦,刘儒德学习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2-127 细细想来,大圈也发现了自己平时对小圈学习过程中情感的忽视。这种忽视也许并不是因为他没有注意到,而是因为他觉得“它”不重要。因为在大圈以往的印象里,衡量学习效果的标准就是“分数”“排名”“识字量”等,在学习中小圈开不开心也许并不需要过分关注。况且古人都说了,“学海无涯苦作舟”,既然是“苦作舟”,小圈越不开心岂不是说明他越用功而不断接近于“苦”的状态吗?所以在和小圈一起学习的时候,大圈往往会异常严格。在小圈表现出“不想”学习或者“心不在焉”的时候,大圈并没有从情感上去理解,而是从行为规矩上去强化要求。有一次,小圈对大圈说:“爸爸,我今天下午不想学习,我想约伙伴们去玩。”大圈一听就着急了,说道:“学生的本职就是学习,你怎么能不想学习呢?”小圈无言以对,无法从道理上反驳,却也无法振作精神,或者消除心情的郁结,只能赌气拿着书本“装模作样”。现在想来,这是从大人的立场出发,忽略了孩子自控能力的有限和爱玩的天性。无怪乎小圈经常不经意间说出“你们大人都不懂小孩子的心”这样的话。大圈想起自己小的时候,不也有过同样的感慨吗? 忽略情感的最大问题就是容易打击孩子的学习信心、 兴趣等, 还会让孩子不愿意进行沟通。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 大圈和小圈就这个问题进行过交流。 “ 我其实也知道学习很重要, 但就是不想学。” 小圈的话让大圈深以为然, “知道”或者“不知道”是认知的问题, “想”与“不想”是一种对学习的态度或情感。 比如, 大家都知道药苦, 但生病了也得忍着把药吃了。 在“不想”吃的情感面对“不得不”吃的客观现实时, 我们往往需要用理性压抑情感。 所以孩子的负向情感是应该被理解的。 同时, 由于孩子的理性成长还不够, 面临选择时情感发挥着更大作用, 所以就更不能从大人的视角简单地看待问题。 想到这里, 大圈摸了摸小圈的头, 心里想着, 今后要更加尊重小圈的感受, 不仅要关注小圈的学习方法, 更要关注小圈学习的情感状态, 要让小圈在开心的状态下学习。 3学习是一种社会活动 从社会发展的视角看,学习是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凡是个体掌握社会历史经验的过程都是学习。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3从这个角度上看,学习不仅仅是个体行为,更应该是群体行为。在学习的过程中,社会群体中的人与人通过交流与互动,开展着社会交往的活动。 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显著区别之一,就是人属于社群性动物,都有着社交的需求,这也说明了喜欢和伙伴们一起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小圈最喜欢的事就是约小伙伴们一起玩,因为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能够很好地满足他社交的需求。小圈和伙伴们常争吵打架,不一会儿又和好如初,这就是他们在适应社会化的环境,积累社交经验的过程。大圈决定,以后少买玩具,多带小圈找朋友玩。当然大圈还决定在孩子们玩耍中做好引导,比如积极融入一些教学的“知识点”,这样就更有意义了。 4大圈对学习的理解 综上,学习是一个复杂概念,角度不同,其定义也不相同。但总体而言,学习是一个多维概念,对其理解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习包括了学和习的过程;二是学习给学习者带来的响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还包括态度、行为或者行为潜能发生的相对持久的变化;三是学习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活动,其处于社会环境中,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对比之下,大圈发现原来自己对于学习的理解是有偏差的,比如重学而轻习的偏差、重认知而忽略情感的偏差、重个体而忽略群体的偏差。 相较之下,让小圈心心念念的电影场景中的“学习”(我们称之为生活场景的学习)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这种方式的学习往往强调实践,甚至学也是源于“习”,通过模仿和练习达到学的效果。二是这个学习的过程与生活融合在一起(当前的学习往往从生活中被独立出来,放到学校里和书本中),学习的目的就是掌握生活经验,其本身也因融入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融入生活的学习不仅是生动的,更是丰满的,因为其中包含了学习者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体验。三是这个学习的过程往往在人与人的交往互动中完成,同时伴随着玩耍、游戏等行为。 以上这种在生活场景下的学习让学习者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学习者在这个行为过程中处于一种自然的、感兴趣的状态。相反,被独立出来的学习因为脱离生活而天然令人排斥,学习者需要付出额外的力量,就像克服地球引力一样,这让学习行为显得吃力。因此,让学习更多地走进生活场景中,不仅能够改善学习者的学习状态,还能让学习走出当前因脱离生活而变得较为抽象的“骨感”状态。 大圈决定,要好好吸收生活场景下学习的特点,并将其有机融入当前小圈的学习中,争取能够让小圈的学习多一些轻松和开心。一是要注重“学”与“习”的结合, 不仅要加强学后的练习,也要注重问题导向,让小圈在解决问题中找寻理论。二是要关注情感,理解和鼓励小圈,不仅是为了帮助他改进学习状态,更重要的是,这有利于促进小圈人格的完善,情感的丰盈无疑是健全人格的首要基础。三是要充分发挥社群学习的特点,鼓励小圈和伙伴们交往,让小圈多一些时间和伙伴们在一起学习和成长。 大圈陷入对于学习含义的思考中时,小圈已经放学回家了。小圈放下书包,将数学课本拿出,背起乘法口诀。小圈背诵效率很高,不一会儿就背完了,走到大圈面前炫耀道:“你看我效率多高,半小时背完乘法口诀。”大圈一把搂住小圈,夸奖道:“你真是一个自觉的孩子,一回来就主动学习,还这么高效。接下来,我想和你玩一个关于乘法的游戏,可以吗?你去把邻居妞妞找来,我们一起进行乘法计算大赛吧,赢的人可以得到奖品哦。我们比赛的题目是——冰箱里有三种冰激凌和四种水果,每种冰激凌有六个,每种水果有五个,请问我们一共有多少冰激凌和水果,列出算式,算出结果。每个人吃六个冰激凌,那么冰激凌够几个人分?”小圈开开心心地去落实了,最后还取得了胜利,获得了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