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天地
原售价: 24.80
折扣价: 12.40
折扣购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无障碍精读版)/快乐读书吧/爱阅读课程化丛书
ISBN: 9787545521641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六岁入私塾读书,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1898年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改入矿路学堂,并接受西方文化教育。1902年赴日留学,起初学医,后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1921年应蔡元培的邀请,在南京临时政府任 佥事。1918年开始用笔名“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0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任教。 1927年定居上海,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并参加和领导“左联”的工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一生文学创作近四百万字,译文近五百万字。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且介亭杂文》等。《鲁迅全集》16卷本198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五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作家生平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六岁人私塾 读书,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1898年考入南 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改人矿路学堂,并接受西方文 化教育。1902年赴日留学,起初学医。后弃医从文。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1921年应蔡元 培的邀请,在南京临时政府任 佥事。1918年开 始用笔名“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0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大学、厦门 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27年定居上海,专门从事文 学创作,并参加和领导“左联”的工作。1936年10月 19日病逝于上海。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一 生文学创作近四百万字,译文近五百万字。代表作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 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全集》16卷本198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鲁 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人中 、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 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 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五十多种文 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创作背景 鲁迅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极度沧桑、困苦的时期, 他的杂文是了解那段历史的最好方式。 正是因为生活在那个时代,所以鲁迅说他写小说 的目的是要使中国人民觉悟起来,“改良这人生”, 因此他的小说题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 ,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最关注的 是下层社会“不幸的人们”,创作了许多重点描写农 民和知识分子的小说,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视野 。鲁迅在观察与表现他的主人公时,始终关注的是他 们的精神“病苦”。 作品速览 本书共收集了鲁迅先生的四十多篇文章,既有散 文又有杂文。鲁迅的散文意境优美,情感深沉。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充满诗情画意,把百草园 的景致描写得绘声绘色,令人神往。再如《秋夜》, 以象征的手法,寄托了自己与黑暗势力抗争,在艰难 中顽强求索的精神。 鲁迅的杂文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从中可以清 楚地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面貌。如《春末闲谈 》《灯下漫笔》,都揭示了封建思想与道德的反动内 核;《为了忘却的记念》则表现了革命战士的伟大情 怀。 文学特色 鲁迅的散文在写作手法上有多用象征和喜平铺直 叙两大特点;在语言方面则受欧化影响,多呈理性化 逻辑化的表现方式,并有使用虚词的偏好。 鲁迅的杂文取材广阔,形式自由,短小精悍,语 言精练,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鲁迅的杂文以写实为基础,往往 抓住现实生活中某一类人的特点,或勾勒人物形象, 或采集社会事件加以概括,进行讽刺。 讽刺是杂文的重要特征,它经常与夸张、反语、 幽默等结合起来,表达更深刻的道理和更有高度的思 想内容。鲁迅认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 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所以它不是‘捏 造’,也不是‘诬蔑’;既不是‘揭发隐私,,又不 是专记骇人听闻的所谓‘奇闻’或‘怪现状’。”是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又说,“现在的所谓讽刺作 品,大抵倒是写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 ;非写实的讽刺即使能有这样那样的东西,也不过是 造谣和诬蔑而已”。 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特点之一是夸张。把日常生 活中“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又 是“常见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的”人或事,“用了 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艺术地写出某一 群人的真实来,有意识地夸张被讽刺对象的某一方面 ,使其特点格外突出,以达到讽刺的目的。鲁迅杂文 的讽刺艺术特点之二是用反语。从表面上看是肯定和 赞美,而实际上是否定和讽刺,这种手法往往用来表 达憎恨和愤怒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效果。鲁迅杂文的 讽刺艺术特点之三是比喻。他的杂文虽有政论的特点 ,但不是像政论那样全面系统地进行论证,而是经常 用比喻的方法,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态度,这比抽象的 说理更鲜明、更生动、更深刻。鲁迅的杂文,讽刺艺 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艺术成就达到了那个时代 的最高峰,是新民主主义时期有力的思想武 器 。P1-3 鲁迅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极度沧桑、困苦的时期,他的杂文是了解那段历史的*好方式。正是因为生活在那个时代,所以鲁迅说他写小说的目的是要使中国人民觉悟起来,“改良这人生”,因此他的小说题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关注的是下层社会“不幸的人们”,创作了许多重点描写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小说,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视野。鲁迅在观察与表现他的主人公时,始终关注的是他们的精神“病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