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中的北京
作者简介
马东瑶,1991-2002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获文学博士学位。2002-2004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古史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代文学研究学会理事。专著有《苏门六君子研究》(2005年),《文化视域中的北宋熙丰诗坛》(2006年)。参加国家重点社科项目“古代文学通论”、“中国诗歌通史”、“古代文学教育与古代文学的生成、发展及传播”等课题的研究,并参与《中国古代文学史》(2008年)及数部中学教辅的编写工作。 主编文津出版社《古代诗歌中的北京》。
内容简介
报燕惠王书 乐毅 臣不佞(1),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2),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3),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4),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5)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6),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7),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8)。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也,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兵甲,习于战攻。(9)王若欲攻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10)。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魏、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11),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12)蓟丘之植,植于汶皇。(13)自五伯(14)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15)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16),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17),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余令诏后嗣之遗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18)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19)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20)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21),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22)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战国策·燕策二》 本书精选历代关于北京文化的散文名作70篇,时间跨越2000年。 书中所录文章包括辞赋、碑铭、史传、论说、杂文、游记等,体式多样,内涵丰富。 本书注重选取有相关历史遗迹的存世文献,为读者实地感受北京历史文化提供了线索,引领读者感受北京丰厚的历史人文意蕴。 读者通过本书可以领略汉语魅力,感受文化之美,汲取人生力量,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