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百句-论语百句(增订本)

中华经典百句-论语百句(增订本)
作者: 傅杰|总主编:陈引驰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4.20
折扣购买: 中华经典百句-论语百句(增订本)
ISBN: 9787101164077

作者简介

傅杰,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特聘教授。

内容简介

朝闻夕死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第四》) 译文: 孔子说:“早晨明白了道,晚上就死也无憾了。” 人是有文化——也就是能“闻道”的动物,没有文 化——也就是不曾“闻道”,就跟其他动物没有了差别 ,人生独有的意义与价值都无从体现,生也就等同于死 了。所以宋人黄晞称:“生而不知学,与不生同。”( 《聱隅子》)所以明人钱宰称:“盛衰固常理,何必金 石坚?朝闻庶有得,夕死不愧天。”(《拟古》)所以 清人魏源称:“不闻道而死,曷异蜉蝣之朝生暮死乎? ”(《默觚上·学篇十四》)《汉书·夏侯胜传》记载 ,汉宣帝即位之初诏议立武帝庙乐,名儒夏侯胜以武帝 “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根本 “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被指控为非议诏书、 毁诬先帝而下狱并处死刑,而他泰然自若:“议已出口 ,虽死不悔。”跟他一起被捕且同样被判死刑的还有受 其牵连的丞相长史黄霸。两人身在牢房: “霸欲从胜 受经,胜辞以罪死。霸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胜 贤其言,遂授之。”胡文辉称: 我觉得,这句话或许是我们祖先最伟大的话语之一 ,不仅代表了人类的求知欲望,更代表了生命的积极精 神。我过去在《中国早期方术与文献丛考》的跋里,引 用过马丁·路德的一句话:“即使知道明天世界毁灭, 我仍愿在今天种下一棵小树。”这跟孔子、黄霸所言, 也是意蕴相通的。(《学问的人生——怀张晖》) 与之前后辉映的是焦竑《玉堂丛语》中的记载: 石首杨文定下锦衣狱,与死为邻。公励志读书不止 。同难者笑之曰:“势已如此,读书何为?”曰:“朝 闻道,夕死可也。” 孔子并不讳言“死”与“短命”之类的字眼,遣词 的直白正体现了态度的通达,受到钱锺书的一再推崇。 在用英文写的《还乡》一文中,他向外国读者介绍: 中国古典哲学的很大一部分也是关于死亡的诠释, 教人如何面对死亡。不过,由于中国古代哲学家对来世 和不朽的信念过于含混,以至不能为生命的终结提供任 何安慰或意义。他们考察人生时想必会和阅读神秘小说 一样感到不满,因为最后一章都下落不明;且死亡仅仅 是恐惧,与诱惑和未知基本不相关。他们因此试图以化 解死亡的方式来解释死亡,如称其为悬解、安息(“息 我以死”),更常见的说法则是回家。……但只有在归 于列子名下的著述中,上述观念才找到了最具雄辩性的 表达。在对生死代谢发表了长篇议论后,列子云:“鬼 ,归也,归其真宅。”接下来的论述类乎Raleigh关于 “死之伟大”(mightie death)的告白:“大哉死乎! 君子息焉,小人伏焉。古者谓死人为归,则生人为行人 矣。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世必谓之狂荡之人矣。”(《 列子·天瑞》)这番话说得很豪气,很漂亮。但总让人 觉得有点像黑屋中独处的孩子靠锐声唱歌给自己壮胆。 这种雄辩术体现了内心深处畏惧死亡的人以漂亮言辞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