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预防事故的发生 在这个富裕的高科技世界,我们觉得自己有能力 保证孩子免受任何伤害,也相信自己施加控制的能力 。为此,我们把世界变得对孩子更安全、更可预测、 更为友好。这一切从他们还在子宫里时就开始了。怀 孕期间,母亲的方方面面都在监控之下。孩子一旦出 生,家里便做好了保护他们安全的准备。 我们也尽量保证外部世界的安全。1978—1985年 间,美国的每个州都制定了法律,要求在汽车上给儿 童使用婴儿安全座椅,随后又制定了有关安全带的强 制性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敲响了珍贵自由的丧钟,但 无所谓,因为我们更在意的是保障孩子的生命安全。 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安全,孩子在进行轮滑、滑冰和 滑板运动时,被要求大量使用头盔和护具。不过不可 否认,这些法律和措施的确保住了很多孩子的生命。 爸妈们更进一步地挡在孩子和世界之间,亲自充 当保险杠和护栏,好像只要我们在场,孩子的安全就 有十足的保障。那天,我看见一位家长和孩子一起过 马路时,心里闪过这个念头。那个情形在美国的任何 城市都看得到,母亲昂首阔步走在前面,8岁左右的 儿子落后她一步。孩子戴着耳机,目不转睛地看着手 机。妈妈往左看看,往右看看,再往左看看,然后带 着孩子通过了十字路口。那孩子的眼睛一刻也不曾离 开手机屏幕。我还读到过一种叫作微型刹车器的产品 介绍,这个产品用于儿童自行车,父母可以通过遥控 器刹住自行车的后轮。 上学是孩子智力发展的第一个关键机会,但是, 往返学校本身就引发了对安全的忧思。我们的解决办 法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亲自接送他们上下学。 孩子小的时候,为了保证安全,很多父母护送他 们上学,还常常帮他们拿东西,以减轻他们的负担。 最近我看见一位虎背熊腰的爸爸斜挎着一个粉红色的 背包,不禁哑然失笑。他家距附近的小学只有3个街 区。他骑着自行车,跟在他七八岁的女儿身后。他的 行为值得钦佩,但在那个下午,以及之前和之后的许 多个下午,我都在思考这些问题:孩子什么时候才可 以自己背书包?什么样的独立程度才适合小学生?目 睹我所在城市的家长天天往小学跑,我想调查一下这 股趋势有着怎样的深远影响。 身为母亲的洛拉家住俄亥俄州郊区。她告诉我, 有位母亲每天都送她三年级的孩子上学,尽管那孩子 身体健康,体魄强健;还有位父亲骑自行车尾随女儿 上学,然而他家距学校还不到两公里。这位父亲与我 看到的那位背粉红色背包的父亲如出一辙,只不过他 的孩子都上六年级了。即便从家到学校只有几步路, 虽然人们对碳排放的担忧日益高涨,很多人还是天天 开车接送孩子上下学,而且我们往往并不只是把孩子 送到校门口就罢了。 埃伦·诺德尔曼(Ellen Nodelman)是我家的世交 。1969年以来,她的照片就一直挂在洛克兰德中学 (Rockland Country Day School)的大厅里。这所学 校位于纽约州康格斯镇哈得孙河边,对岸是曼哈顿, 开办的年级从学前班到十二年级。初到该校时,诺德 尔曼是一名英语老师,后来她一边教学,一边兼任教 务长和升学指导顾问。在这些职位间辗转40余年,她 亲眼见证了校园内外“父母现象”的兴起。 洛克兰德中学一半的学生搭乘校车上下学,诺德 尔曼说:“另外一多半本可以乘坐校车的孩子却由父 母开车接送。”低年级学生的家长不是把孩子送到就 走,他们有时候还陪孩子进入学校,有些家长甚至会 把孩子送进教室。“我们把他们拦在大厅外。如果学 校允许的话,他们会跟孩子一起上课的。真有家长提 出过这样的要求。”诺德尔曼补充说。 其次是手机。在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中,这个东西 出现的时间不长,本意是为了避免直升机式养育,结 果因为直升机式养育趋势的存在,反倒加强了父母的 掌控能力,有研究者称,手机是“世界上最长的脐带 ”。。 举几个例子吧。一位家住贝弗利山庄的高中生和 朋友去海边玩儿,他妈妈坚持要他在往返途中每小时 给她发一次短信。她不担心孩子在太平洋里冲浪,却 担心驾驶途中不安全。斯坦福大学的一位家长致电学 校,说女儿失踪了,因为他一整天都没收到女儿的消 息。有位美国大学生参加了一个去新西兰的海外学习 项目,有一天他妈妈致电项目主管,说自己焦急不堪 ,因为她儿子自登山回来以后,一直不接电话,而她 是通过GPs定位得知儿子已经回到校园的。 父母的警惕和技术共同在孩子与世界之间筑起了 一道屏障,但是,我们不可能片刻不离地守着他们。 把孩子培养成独立的成人既是我们的生物性要求,也 因为环境中的自我意识对孩子来说很重要,是他们必 须养成的生活技能。当我们忍不住希望自己的存在就 是他们的保护伞时,需要扪心自问:希望达到何种养 育目标?在教给孩子他们需要掌握的技能时,应当如 何做到既保护了他们,又避免遮蔽他们?如何教他们 自己去做?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