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甘地自传(新课标必读书目)(精)/中小学同步课外阅读
ISBN: 9787550258921
甘地,印度独立运动**,国大***,20世纪非暴力主义倡导者,被世人尊称为“圣雄甘地”。他出生于吠舍家庭,信奉印度教中的毗湿奴派。1**1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取得律师从业资格后回国。1**3年赴南非从事律师职业,领导当地印度侨民摆脱种族歧视,争取公民权利。1915年返回印度,此后带领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争取民族解放,脱离英国人的殖民统治。1947年印巴分治,甘地为没有实现印巴统一而深感遗憾。1948年1月30*,甘地在晚祷的会场被一名**的印度教徒*杀。
我们家族属于班尼亚(Bania)种姓,祖上似乎 是卖杂货的。从我的祖父那辈开始,家族里已连续三 代有成员担任卡提亚华各邦的首相。我的祖父乌塔昌 德甘地,别名奥塔甘地,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他原是 波尔班达的帝万(Diwan),后由于某种政治纷扰而 被迫离开,避难于朱纳卡德。他仅以左手向当地的纳 华伯(Nawab)致敬。有人质问他为何如此不恭,他 解释道:“我的右手已经对波尔班达效忠了。” 祖父因丧妻而续弦。前妻与他育有四个孩子,继 室又生了两个。我年幼时,并不觉得祖父这些儿子原 来并非一母所生。这六个兄弟中,排行第五的名叫卡 朗昌德甘地,别名卡巴甘地;排行第六的名叫杜尔希 达斯甘地。他们兄弟俩曾先后担任波尔班达的首相。 而卡巴甘地就是我的父亲。他原是王廷法庭的法官。 现在这种法庭已不存在,但是当年却是调解**首领 及其成员之间纠纷的一个极有权力的机构。父亲曾先 后在拉奇科特和樊康纳做过一阵子首相。去世时还领 到了拉奇科特的年金。 父亲结过四次婚,每次续弦均因前妻去世。他在 **次和第二次婚姻中育有两个女儿。*后一任妻子 普特丽白生有一女三子,我是他们*小的孩子。 父亲忠勇侠义、慷慨大方,十分热爱自己的宗族 ,只是性情有些急躁。某种程度上,他有**肉欲之 嫌,因为第四次结婚之时他已年过四十。不过他为人 廉洁,且以在家族内外处事公正严明而闻名。众所周 知,他对本邦忠心耿耿。一次,一个助理政治监督官 (PoliticalAgent)出言侮辱了拉奇科特的王公,父 亲当即挺身而出维护他的长官,对那监督官加以斥责 。监督官因此动怒,责令父亲道歉。他自然不依,因 此被拘留了好几个钟头。但是因为父亲态度坚决,毫 不屈服,监督官只好把他放了。 我的父亲向来没有敛财致富的心意,所以也没给 我们留下多少产业。 他没有*过多少教育,却有**多的实际经验。 父亲充其量只有古遮拉特文五年级的水平,*没有学 过历史、地理,然而他那丰富的实际经验却使得他在 解决*烦琐复杂的问题和管理成千上万的人时得心应 手。他没有*过专门的**训练,却有本**文化的 习惯,这个习惯是在经常参拜寺庙和听人讲解经文中 养成的。父亲到了晚年,由于家里一位博学广识的婆 罗门朋友的引导,他开始念起纪达经来,每天祷告时 总要高声诵读几段。 母亲是一位虔诚的**信徒,她给我留下*深刻 印象的便是她的圣洁。她坚持每餐祷告,一餐未做祷 告便*不进食。每*到哈维立—一座毗湿奴(Vishnu )神庙去参拜,从未间断过。我印象中,她从未错过 “查土摩”(Chaturmas)禁食期。母亲有时甚至会 许下*不易奉行的誓愿,并始终信守不渝。即使身患 重病,也不借故失愿。记得一次,她在履行“昌德罗 衍那”(Chandrayna)誓言时突然病倒,但她依旧不 进食。对她而言,连续禁食两三次都不算什么。在长 达四个月的禁食期内,她也早已习以为常地每*只吃 一顿饭。母亲还不满足于此,在某次“查土摩”禁食 期间,她竟隔*便*食**。在另一次“查土摩”禁 食期间,她立誓不见太阳则不进食。那段*子里,我 们几个孩子总是翘首等候,太阳一出现便报告母亲。 人所共知,在雨季**期,太阳是不会轻易露面的。 记得那时只要太阳一露面,我们就忙去告诉她。她总 要跑出来亲自证实,然而等母亲出来时,那捉摸不定 的太阳又转瞬隐没了,于是又剥夺了她进食的权利。 她却高高兴兴地、心安理得地说:“不要紧,这是神 的旨意,**不能进食。”她便又回屋做家务了。 母亲有丰富的常识,熟悉本邦的各种事务,连宫 廷里的贵妇人也颇为赞赏她的才智。我年幼时有幸常 伴随她出去,至今我仍记得她与本邦王公的寡母所作 的那些生动的交谈。 这就是我的父亲母亲。1869年10月2*,我在一 个叫波尔班达也称苏达玛普里的地方出生。在那里我 度过了童年,记得我也是在那儿入学的。我费了好大 的力气才学会了乘法口诀。除了与其他孩子一起戏弄 过我们的老师这件事以外,我几乎想不起当时发生的 那些事了。这充分地证明了我的智力迟钝,记性也不 好。 二、童年 我大概七岁时,父亲离开波尔班达,去做拉奇科 特的王廷法庭的法官。我就在那里的小学就读,当时 的情景现在还记得很清晰,包括曾教过我的老师的姓 名,还有他们的某些特点。 我在拉奇科特的学习情况同在波尔班达一样,无 足称道,平平庸庸。此后我转到郊外的另一所小学, 并一直读到中学,那时我已经年满十二岁了。 记忆里,在这个不算长的求学过程里,我从来没 有对师长或同学说过一句谎话。我内向害羞,常常回 避与人交往,埋头于功课之中,书是我**的伴侣。 我的习惯是每天准时到校,一放学就立刻跑回家。的 确是一路跑回去的,因为我实在害怕与人讲话,唯恐 取笑于人。 在中学一年级考试时,发生了一件值得写一写的 事。有一位学监齐尔斯先生来巡视我们学校。他要我 们拼写五个词,其中一个单词是“水壶”,我拼错了 。在场的老师用鞋尖踢了踢我,可是我没有领会他的 用意,还以为老师在场是为了防止我们作弊的,原来 他是授意我去抄袭我旁边的一个同学的石板上的写法 。*后结果是,除了我以外,那天在场的同学都正确 地拼出了每个词,只有我是个傻瓜。事后,老师骂了 我,想让我知道我做的是一件蠢事,可是没有用。我 是永远也学不会“抄袭”这门技术的。 不过这个事丝毫无损我对师长的尊敬。我总是本 能地屏蔽长者的缺点。即便后来我有机会了解到他还 有诸多别的缺点,但对他的尊敬还是不变。因为我自 小就学会的是要遵从长者的吩咐,而不是质疑他们的 行为。 这个时期还有两件事让我记忆深刻。平*里,我 并不爱阅读课外书,但*常功课我总得做完,因为我 不愿意被老师罚,*不愿意欺骗他。所以功课我照做 ,但心不在焉地去做。既然连作业都不能好好完成, *别提课外阅读了。不过有一次,我却对父亲买的一 本书很感兴趣,那是《斯罗梵纳孝顺双亲》的剧本。 我还读得津津有味呢。刚好这时家中来了几个演皮影 戏的巡回艺人,他们表演的其中一个段子便是斯罗梵 纳背着双目失明的父母去朝圣。这本书和这场景在我 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我暗自思量:“这就 是我应当效仿的榜样。”我至今仍难忘斯罗梵纳死去 时,他的父母悲恸欲*、伤心哀号的情状。这一段哀 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还用父亲给我买的大风琴演奏 过这一段曲子。 还有一件事情则与另一出戏有关。 那时,父亲允许我去看某剧团表演的一出戏,这 部《哈立斯昌德罗》深深地把我吸引住了,百看不厌 。但我又能有几次机会再去看呢?这个问题困扰着我 ,后来我便自个儿扮演哈立斯昌德罗,也数不清有多 少回了。我*夜自问:“为什么世人不能如哈立斯昌 德罗那般诚实呢?”我要像他那样去追寻真理,为了 真理而承*一切考验—这就是我的内心深处鼓舞我的 念头。我深信哈立斯昌德罗的故事,一想起来就会情 不自禁地落泪。时至**,根据我的常识判断,哈立 斯昌德罗大概不是现实中的历史人物。但无论如何, 斯罗梵纳和哈立斯昌德罗对我而言都是现实,我确信 哪怕**我重读这两出剧本,仍会像从前那样感动。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