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世界的回忆(个人生命的旁白)

两个世界的回忆(个人生命的旁白)
作者: (德)福兰阁|译者:欧阳甦|校注:何涛
出版社: 社科文献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46.40
折扣购买: 两个世界的回忆(个人生命的旁白)
ISBN: 9787509759134

作者简介

福蘭阁(Otto Franke,1863-1946),德高望重的德国汉学前辈。他一生跨越19、20两个世纪和东西两个世界。青少年时期求学于德国,中青年时期工作于中国,中晚年时期又回到德国从事汉学研究与著述。在赋予中国在世界历史和国际共同体中的同等地位的努力中,福蘭阁是最有影响的开路先锋之一。他既致力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也重视对中国现代的探讨,是德国汉学界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全面的学者。

内容简介

基尔霍恩在印度孟买首相府领导的位于普纳 (Puna.)的德坎学院 (Deccan—College)担任了15年梵文教授。据我所知 ,他来自贝恩堡, 和我是比较近的同乡,这促使我去他家拜访。这次访 问和他的讲座会给 我带来预料不到的结果。我们的初次见面很有趣。我 递进自己的名片, 发现教授和他那位也是贝恩堡人的夫人正坐在客厅里 。我进门的时候, 他们两位都露出震惊和奇怪的表情,最终还是问我是 否无心地弄混了名 片。现在轮到我吃惊了,我以相应的表情予以否认, 并说奥托·弗兰克 真的是我的名字。我们都很高兴,情况得到澄清:在 基尔霍恩的学生 中,有一个和我同名同姓的奥托·弗兰克[以后在科 尼斯堡 (Konigsberg)担任梵文教授]②,他两天前已与大家 告过别,次日就要 出发;因此基尔霍恩接到我的名片时感到吃惊,看到 我本人时更为惊 诧。冬季学期,在我这个同名同姓的“兄弟”返回哥 廷根而我也成了 基尔霍恩的学生时,当然又产生了新的惊讶,随后发 生了很多混淆和误 解。好几十年里,这名字的双重性困扰着我,因为我 收到的信件、校对 稿等,属于科尼斯堡的那个同事,大家名不副实地称 呼我,我不得不仔 细处理专业文献中那些会产生混淆的引文。后来,我 获得了博士学位, 而且与这位比我年长一岁的“兄弟”的专业相同,这 使大学秘书处和 系办公室的人目瞪口呆。这位“兄弟”去世以后,这 些混淆还盯着我 不放,梅耶(Meyer)的百科全书(Konversations— Lexikon)最新版本中 有“我”的生平介绍,结尾写到,“我”于1928年2 月5日去世于科 尼斯堡。像从前的马克·吐温遇到的类似情况一样, 我对编辑部解释 说,这一写法未免太“夸张”,并予以更正。1935年 ,某个官方部门还 找到我,将我当作那位已去世了7年的同行。 短时间内,基尔霍恩的梵文语法课就推翻了我的 全部研究计划。现 在,一颗新星正在召唤着我,指引我到一个新的方向 ,一方面是那些很 快就非常吸引我的内容,另一方面是这位杰出的老师 让我接近了它,后 一点更为重要。我发现,迄今为止我缺乏的是课堂上 人与人之间稳定持 久的联系——一种能够想象得到的、最令人愉快的联 系。在丰富的印度 语言中钻研得越深,那遥远神秘的世界就越是强烈地 吸引着我。学期结 束时,我对东方的热爱之情熊熊燃烧,而对古典语文 学、历史和其他一 切的热情都无可救药地消失熄灭了。 冬季学期我取得了进步,可以听基尔霍恩的所有 讲座:中高级语法、 本土语法作品读物《梵语语法》(Laghukaumudi),薄 婆菩提 (Bhavabhuti)的戏剧作品《茉莉和青春》 (Malatrmadhava),这需要坚 持不懈和辛苦劳累的工作。不过,当基尔霍恩表示满 意时,我感到很高 兴。我们是一个小圈子,聚集在他的周围,其中我是 初学者,而且来得 最晚:除了我们两个奥托·弗兰克以外,还有后来布 雷斯劳 (Breslau)的正式教授布鲁诺·利比希(Bruno Liebig)、以后担任部 长的索尔夫(Solf)——他从基尔(Kiel)的皮希尔 (Pischel)那里转 学过来,作为印度学者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还有 一个美国人和一个 意大利人。我们的人数不断减少,因为有人攻读博士 学位,也有人离 开。最后,1885~1986年的冬季,我是唯一仍在继续 学习的人,好处 是可以在基尔霍恩的引导下,钻进他的特别领域的迷 宫,也就是帕尼尼 (Pfinini)语法体系和大量的评论,即巴丹阁梨 (Patanjali)的《大疏》 (Mahabasya),在这个领域里,基尔霍恩大概是欧洲 的最高权威。我们 在他家里朗读文章,在此度过的日子是我学生生涯中 最快乐的时光。我 得到允许,跟着基尔霍恩学习了四个学期,这段时期 ,我了解了众多的 印度文学作品,从《梨俱吠陀》直到迦梨陀娑 等人美妙的文学,在这位令我非常崇敬的老师的指导 下,领会这些作品 的特色。基尔霍恩一如既往地亲切友好,也总是为我 打开他那好客的家 门,直至今日我依然无法忘怀。基尔霍恩指导我如何 进行学术研究,这 是我在哥廷根所得到的最美好和最持久的收获,我始 终对他心存感激。 P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