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极地人

风雪极地人
作者: 赵晓涛
出版社: 海洋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31.50
折扣购买: 风雪极地人
ISBN: 978750278978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5月11日下午3时左右,记者随同欢迎的人群,在 首都机场迎接首批北 极归来的勇士。十几名队员个个脸色黝黑,被极地的 阳光镀上了一层动人 的光彩。 总领队位梦华胡须皆白,夫人心疼地说:“只要 活着回来,什么样都 不要紧的!”第一次担任这么大型的科考活动总领队 ,又属民间性质,老 位面临的压力是可以想象的。上冰的第一天,他又从 雪橇上摔了腰,54岁 的他该是以多么大的毅力坚持走完13天的全程? “就像一场噩梦一样”,老位轻声低语。“不过 ”,他又提高嗓门对 我说:“我算是幸运的,把这件事办成了,当然这不 是我一个人的功绩, 这是我们大家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果,这是我们一个群 体的力量,因为这种 事不是一两个人能够搞成功的,还要加上民众的支持 。” 老位总结说,这次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一是科 考队员的努力,一是 天气状况较好,虽然大家吃了不少苦,但取得了比较 好的第一手资料,这 对以后的北极研究是重要的。他说,“可以用‘团结 奋斗,胜利归来’来 形容此次科考,因为是我们大家团结协作,克服困难 ,英勇前进,最后到 达了北极点。” 老位讲,此次与美国探险队一起进军北极点,合 作愉快,我方队员向 他们学到了滑雪、狗拉雪橇等进入极点之必需技术, 也跟美国人学到了如 何在冰上生存、如何前进、绕过危险地带等经验,这 为我们将来自己组队 单独进入北极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行前,记者曾在科考队天安门广场授旗仪式上采 访过中科院海洋所的 赵进平研究员。此刻见到他,发现本来高挑的他又瘦 了一圈,脸上黝黑不 说,双眼还布满血丝。他解释说,这两天已经好多了 ,刚从北极点出来时 简直不像人样。 此行赵进平取样任务最重,他每天都要在安营后 再干三四个小时,凿 冰放下300米深的采水器,分表层、50米、150米、 300米4层取水样。仅拉 绳收仪器,每次就得拉900下。他的每件具体工作都 离不开队友的帮助, 中央电视台随队记者张军、科考队员刘少创、队长李 栓科都曾帮过赵收拉 仪器;他的配套使用的电脑都曾被队员轮流抱着入睡 保温;凿冰时也有人 帮他一块干。 赵进平说,此次海洋考察涉及的项目比较多,工 作量也非常大,大部 分项目都搞得很成功,像海洋化学探测、物理海洋探 测、化学取样、冰雪 取样都做得很好。样品也都取回来了,回去可做些研 究工作。海洋项目只 有两点遗憾:一是测海流的电池在寒冷情况下失效, 海流没测出来;二是 用于挖底泥的轻型绞车被狗拉雪橇时乱撞撞坏,没能 挖回极点底泥。 赵进平说,遇到的困难非常多,海洋探测本身就 很危险,一是要在 冰上凿出窟窿来,冰选得太薄容易掉下去,冰太厚又 凿不出来,二是在非 常严寒的情况下下海取样非常容易把衣服和手都冻了 ,这点因为准备不太 充分,所以手脚冻得比较厉害。他笑着说,这和我们 以往的海洋考察不一 样,也算是一次探索性的开拓吧! 队长李栓科,这个年轻英俊的科学家,此次归来 ,脸黑了,嘴上也起 了泡。他颇具眼光地总结说:“我想我们所有参加这 次活动的人,自己都 会觉得有很大提高。对于科学家来说,这是中国人的 第一次,对于他们的 科学事业将是一个巨大的收获;对于新闻记者来说, 这种机会也是终生难 以得到的。我想,每个人都经受了双重磨难:一是体 力上的,二是心理上 的,闯过这样的难关,人生该是很大的飞跃。同时我 们大家都增加了一个 共识,那就是人类应该怎样认识大自然?在认识过程 中又怎样克服那种恶 劣的环境?这都是需要引起我们深深思索的。” 据李栓科队长透露,此次北极之行,科学家们共 采集取得了500多号 样品,测制了十几幅剖面图,记录了上万个科学数据 ,新闻记者发回文字 稿件近30万字,被全国近千家报刊采用,还有新闻图 片几十张,录像记者 记录到的素材带有40多个小时,还有10多盘胶片。 P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