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资治通鉴》2
作者简介
华杉,生于1971年。 2002年,他与弟弟华楠共同创立“华与华”,成为中国知名的战略营销创意咨询公司。 2006年,兄弟俩再创办“读客文化”,也成为中国民营图书业领军企业,连续四年跻身福布斯中国潜力企业榜。 华杉经商不忘治学,坚持夜不外出应酬,每天清晨5时即起,读书写作两小时,日日不断,长达十余载。 华杉的畅销书作品包括:《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华杉讲透<论语>》《华杉讲透<孟子>》《华杉讲透<大学中庸>》《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等。他的作品先后被译成韩文、泰文、英文,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反响。
内容简介
【原文】 周勃、灌婴等对刘邦说:“陈平虽然长相英俊,但是肚子里未必有料。臣等听说陈平在家的时候,和他的嫂嫂私通。他先在魏国做官,混不下去,跑到楚国,还是不行,又跑到汉国。如今大王您尊崇他,让他做护军。臣听说他收受诸将贿赂,钱给得多的就给好位置,钱给得少的就给差位置。这陈平是反复之乱臣,希望大王明察!”刘邦听了,对陈平产生怀疑,于是把介绍人魏无知召来问话。魏无知说:“我向您举荐的,是他的才能;您现在问我的,是他的品德。假如有一个人,有尾生、孝己那样的美德,但是对如今战场的胜负,毫无助益,陛下能用他吗?楚汉相争,臣举荐奇谋之士,只看他的计谋是否对国家有利。至于他和他嫂嫂有什么关系,以及是不是收了谁的钱,有什么好操心的呢?”刘邦没有接受魏无知的解释,又把陈平召来质问:“先生侍奉魏王意不相投,侍奉楚王也离开了,如今又来跟着我,这是不是有点三心二意啊?”陈平说:“臣侍奉魏王,魏王不能用我的建议,所以去侍奉楚王。而楚王呢,他又不能相信别人,他所用的人,不是姓项的,就是他妻子家的兄弟,虽有奇士,也不能用。听说大王能用人,所以我来归附大王。我光着身子来,不收钱就没有活动经费。如果我的建言献策,有可以采用的,就希望大王施行;如果没有什么可用之处,我收的钱都还在,就请全部交公,让我辞职回家吧!”刘邦于是向陈平道歉,再厚厚赏赐,拜为护军中尉,督查全体官兵。诸将再也不敢打他的小报告了。 【王夫之曰】 项羽的败因,韩信所说的舍不得封赏还不是关键,陈平所言才是核心。那么,项羽为什么不能信任别人呢?因为他自己就是以欺诈起家的。他侍奉怀王,杀掉了怀王;他侍奉宋义,杀掉了宋义;刘邦入关该封关中王,他把刘邦撵到汉中;田荣的部下投降他,他把他们坑杀,又掠夺他们的家乡。欺诈反复之人,就会担心别人也对自己欺诈反复;残暴好杀之人,仇敌太多不得不防。所以项羽左顾右盼,只有自家兄弟和姻亲之人可以信任。否则,如果把权力给了外人,自己不就成了怀王,成了宋义了吗?所以他惴惴不安,疑神疑鬼,梦里全是喊打喊杀的声音,怎能不疑心天下?但是,他的疑心救不了他。他的亲叔叔项伯,是刘邦的心腹;最后乌江自刎取他头颅的吕马童,是他的故人。在垓下大败之余,最后跟他死在一起的三十余骑,有他的兄弟姻亲吗? 不负于天,则天保佑你;不愧于人,则人人都可为你所用。居仁行义,坦然中道,无所偏党,赏罚公平,这才是得天下的正途。 【华杉讲透】 杰出的领导者没有什么“自己人”,只要你公平正义,那么所有人都是你的自己人。如果只用“自己人”,那是结党营私,不是天下之主。如果只用自己家人,那是最愚蠢的了,因为自己家人,一点都不比“外人”更可靠。所谓翻脸的朋友比敌人更可怕,反目的家人又更超过翻脸的朋友。家人的团结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免费的,还不是永续的,而是需要不断建立的,是要靠你的品德修养才能凝聚的。如果你能凝聚家人,自然就能凝聚他人、凝聚国家,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一切都在你自己身上。所谓可靠,是你对大家可靠,你是领导者,大家都依靠你嘛!你可靠,则人人都可靠,这就是王夫之说的“人皆可驭”,人人都乐于归你驾驭。你不知道人家要找一个“明主”多难啊!一点也不比你找一个人才容易,所以要相互珍惜。反过来,如果你对于大家来说不可靠,那你自己都不诚心诚意给人家依靠,还想让别人忠心耿耿给你依靠吗? 【原文】 刘邦问陈平:“天下纷纷,什么时候能平定啊?”陈平说:“项王骨鲠之臣,主要就是亚父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这几位。大王如果能拿出数万斤黄金,行反间计,离间他的君臣,让他们相互生疑心。以项王的为人,天性多疑,容易听信谗言,势必将在内部先行诛杀,那时候咱们再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刘邦说:“很好!”于是拨给陈平四万斤黄金,钱怎么花一切由陈平决定,根本不问账目。陈平大撒金钱,在楚军中纵行反间,散布谣言说:“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手下大将,战功赫赫,但是始终不得裂土封王,所以都想和汉王联合,灭项氏以分其地。”项羽果然开始不信任钟离昧等。 夏,四月,楚军在荥阳包围刘邦,事态紧急,刘邦求和,建议以荥阳为界,荥阳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亚父范增劝项羽急攻荥阳。刘邦很着急,想除掉亚父。正好项羽的使者到汉军军营,陈平先摆上最高规格的酒宴,包括一只全牛,用最恭敬的礼节奉献上来,见了楚使,假装吃惊说:“啊?我以为你是亚父的使者,原来是项王的使者!”马上把酒肉撤去,端上来粗茶淡饭打发楚使。楚使回去跟项羽报告,项羽果然怀疑亚父。亚父每天催促项羽攻城,项羽怀疑其中有阴谋,不听。亚父听说项羽居然怀疑自己,大怒,说:“天下大势已定,君王您好自为之吧!我请求退休回家!”范增离开楚营回家,一路悲愤交加,还没走到彭城,就背上长疮死了。 【华杉讲透】 骨鲠之臣,这个词很好!就是让你如鲠在喉,感觉不舒服的臣子,是那些敢说真话,甚至说话刺伤你的人。 君臣相互都没有私心,直道事人,直来直去,就有骨鲠之臣。项羽不能信任别人,因为他自己就有私心,自己就没准备对得起跟他干的人。所以即便陈平的演技那么拙劣,简直是漏洞百出,毫无逻辑,但也能不费吹灰之力就面对面地把他骗了。因为他自己心不正,所以要上当。世间的骗术都不高明,但实际情况是怀着各种私心、贪心、疑心,排队等着上当的人太多,骗子都不够用。 相反,刘邦对下属不仅信任,而且懂得有时候信不信任并不是关键。比如他给陈平四万斤黄金去买通项羽的手下,为什么不问账目呢?因为那黑钱根本就没法记账。记了账,等于是帮项羽留下了证据,帮他破案。 【原文】 蒯彻知道天下的关键在韩信身上,就用相面术来游说韩信,说:“我相您的面,不过封侯,又危险不安;相您的背,则贵不可言。”韩信问:“此话怎讲?” 蒯彻说:“天下发难,大家的初心,都是灭秦而已。如今秦已灭,却又有楚汉纷争,让天下人肝胆涂地,父子骸骨暴于中野,不可胜数。楚人起于彭城,南征北战,战胜逐北,席卷天下,威震四海,可是却兵困于京县和索城之间,迫于西山,一步也不能前进,至今已三年了。汉王呢,将十万之众,据守巩县和洛水,坐拥山河之险,一日数战,却无尺寸之功,部队作战失败,他也自保不及,无法相救。这两人,一个是勇者,一个是智者,却都给困住了,动弹不得。最苦的是百姓,精疲力竭,怨声载道,无所归依。依我看来,非天下贤圣之士,不能平息这天下之兵祸。如今刘、项两主的命运,就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如果您能听我的建议,不如和双方都保持友好关系,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那就谁也不敢先动手了。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有强齐,联合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西向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谁敢不听!这时候,割裂大国,削弱强国,重新分配土地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于齐。以齐国的地势国力,据有胶水、泗水流域,您只须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都相率而朝于齐矣!古话说:‘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上天赐给你的,你不取,就反倒要受上天的惩罚;时机到了,你不行动,就反而要遭祸。希望足下认真考虑!” 韩信说:“汉王对我有厚恩,我怎么能见利忘义呢?” 蒯彻说:“当初张耳、陈余在做小老百姓时,是刎颈之交,生死兄弟,后来,因为张黡、陈泽之事起矛盾,张耳将陈余斩杀在泜水之南。这两人之前的关系,可以说是全天下最好的了,为什么最后发展成不共戴天的仇敌呢?就是因为欲望无穷,人心难测。如今您和汉王之间的忠信程度,恐怕赶不上张耳、陈余之前那种程度吧?但是你们之间的利害关系之大,可比张黡、陈泽那点事儿大多了。您认为汉王不会危害到您,那也是天大的误判!我再给您举个例子,越国大夫文种,拯救了即将灭亡的越国,成就了勾践的霸主地位,结局怎么样呢?还是被勾践杀了。这是野兽尽而猎狗烹啊!您和汉王的关系,从朋友感情来讲,比不上张耳之于陈余;从君臣忠信来讲,比不上文种之于勾践。这两人的命运摆在前面,我希望您更加深思熟虑!我听说:‘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如今您正是拥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您归附于楚,楚不敢信;归附于汉,汉人震恐。足下往哪里去呢?” 韩信说:“先生您不要再说了,我会考虑的。” 过了几天,蒯彻又说:“做大事,要能听善谋,把握时机。如果不善于听取意见,不善于把握时机,那很少有能长治久安的。所以智慧的关键在于决断。疑虑重重,是最有害的,为了一些细枝末节,而看不清天下的大势,心里明白了道理,却不敢决断和行动,那是百事之祸!大功难成,而失败很容易;时机难得,而失去很容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韩信犹豫,不忍心背叛刘邦,又自以为功多,刘邦怎么也不会把自己的齐国夺走,于是谢绝蒯彻。蒯彻于是逃亡而去,假装疯癫,在街头给人卜卦为生。 【华杉讲透】 韩信之病,私心太重。私心太重,就患得患失,就趋利避害,有利必趋,有害必避。他不忍心背叛刘邦,归根结底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不愿意冒风险。但是,他又不能诚心诚意为刘邦效力,总是端着自己的本钱要挟老板。这齐国本来是他害死了郦食其,逼着刘邦给他的,他怎么能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呢?私心蒙蔽了他的判断,就成了一厢情愿。 【原文】 汉朝兴起的时候,紧接在秦朝破弊之后,百废待举,而财力匮乏,给皇上拉车的马,都找不到四匹颜色一样的。而将相们只能乘牛车。普通百姓更没有可以蓄积收藏的东西。 天下平定之后,高祖就下令商人不准穿丝绸,不准乘车,加重租税以困辱商人。 到了汉惠帝、高后时期,认为天下初定,放宽了对商人的限制,然而商人的子孙,仍然不许做官。计算官吏们的俸禄和政府的开支,然后再向人民收税,绝不多取。而山川、园池、工商税款收入,上至天子,下至封国国君,都各有各的汤沐邑,不用政府经费。崤山以东的粮食转运到长安,只是供应中央政府官员,每年不过数十万石。 孝文、孝景时期,清净恭俭,安养天下,七十余年间,国家无事,如果不遇到水灾旱灾,人民家家都能自给自足。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仓库全满,而政府仓库,堆积着用不完的财货。京师的钱累积巨万,穿铜钱的绳子都朽烂了,以至于无法计数。粮仓里的粮食,一层一层堆上去,堆不下了,甚至堆到露天的地上,以至于腐烂而不可食。大街小巷,连平民都有马匹,田野之中更是成群结队,偶尔有骑母马或者幼马的,大家都瞧不起他,不跟他来往。连街头看门的保安,都每餐吃肉;做基层小吏的由于没有什么事调差,都在家待着安养子孙。做官的人就用他的官名为姓氏。人人自爱,遵纪守法,以行义为先,不愿受到羞辱。 也正是这个时候,法网太宽,人民太富,以至于浪费奢侈,骄奢淫逸,开始兼并土地。豪党之徒,开始在乡里逞强。有土地的宗室,和公、卿、大夫以下,争相奢侈。房屋、衣服比皇上还华丽,毫无限度。物盛而衰,也是规律吧!自此之后,汉武帝内穷奢靡,外攘夷狄,天下萧然,财力就要耗尽了! 【华杉讲透】 中国历史有治世和盛世。文景之治,这是治世。治世之后,就是汉武盛世。盛世是治世的结果,也是治世的结束,因为盛极而衰,汉武帝穷兵黩武一生,国民经济就到了崩溃的边缘。人们常说“欣逢盛世”,错了,应该是“欣逢治世”。到了盛世,就该倒霉了。所以任何一项事业,都要励精图治,永远在路上,不可有“盛心”。 ◆《资治通鉴》突然变得很好懂! ◆从刘邦到汉武帝,看西汉如何一步步走向强大! ◆通篇大白话,拿起来你就放不下;古人真智慧,说不定你一看就会。 ◆《资治通鉴》从战国写到五代十国,生动展现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故事,可以说是中国政治和文化遗产的“大数据”和“超级案例集”。 ◆翻开本书,像读小说一样津津有味读懂《资治通鉴》! ◆讲透《资治通鉴》中对21世纪普通人真正有用的智慧——让人看一遍就会,看完就能用得上。 ◆畅销书作家华杉全新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