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的盒子:小商品市场里的152个艺术游戏

兼容的盒子:小商品市场里的152个艺术游戏
作者: 夏艺兰 [法]保罗.德沃图
出版社: 文汇
原售价: 60.00
折扣价: 42.48
折扣购买: 兼容的盒子:小商品市场里的152个艺术游戏
ISBN: 9787549643523

作者简介

夏意兰,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专业,并于巴黎文化艺术管理学院深造文化产业管理。曾先后就职于中法政府文化、旅游、教育等相关部门,现为上海得译文化艺术交流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致力于推动发展中法文化艺术交流工作。 保罗?德沃图(Paul DEVAUTOUR),曾任法国布尔日国立高等艺术学院院长,法国尼斯国立美院教授,马赛艺术学院“无相学院”研究生导师。2008-2023年期间,担任上海离岸学院联合研究项目“创造力与全球化”负责人。该项目由法国南锡国立高等艺术与设计学院发起,联合法国各大国立美院共同参与,中方合作院校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1984-2004年期间,作品参加众多展览,合作画廊包括巴黎桑塔画廊等。其作品被多家公共机构收藏(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日内瓦现代艺术博物馆、巴黎国家现代艺术基金会及法国各地区现代艺术基金会等)。

内容简介

一 / 一只“白立方”空出来了 2011年。9月的一个午后,我和保罗照例又在家附近闲逛:穿过一个大型二手服装市场,摊位老板大多在躺椅上昏昏欲睡。穿过马路,前面就是一个超级热闹的花鸟古玩市场。熟悉这里的人,知道边上有一个窄窄的过道,上有红字书曰“新华小商品市场”。从这里穿过去,就是一个巨大菜场。花市、菜市、服饰、各种日用小商品,各种便民服务,应有尽有。此地在当时,绝对是附近居民最方便的日常购物中心——突然疑惑这里“购物中心”是否需要打上引号?因为说到这个词,大家头脑中跳出来的应该会是今天各种高大上的 Shopping Mall——这里人头攒动的闹猛景象,大概用比较老土一点的“农贸市场”或“集散地”更为合适。 那天,记得我们进入琳琅满目的“小商品市场”,经过几个花花绿绿杂货铺摊位,修钟表的夫妻老婆店、兼顾私人订制和缝缝补补的裁缝铺、堆满“豪宅”“高级轿车”的香烛店、骂骂咧咧的剃头店、叮叮当当的修鞋铺、冒着蒸汽的“洗衣熨烫”,一地瓜子壳的“保姆介绍所”、睡眼惺忪的“丹阳皮鞋”、被一堆电线缠绕的眼镜哥“电脑维修”——快要走到菜场第一个肉铺摊位的时候,保罗突然叫住我:“哎,你有没有发现什么不同?”我茫然摇头:这里永远给我眼花缭乱的感觉,每个摊主在自己约六平方米的小空间里忙碌,工作兼顾生活: 一天从呼啦啦拉开卷帘门开始,招呼生意的同时穿插着赶去学校接孩子、和隔壁摊主插科打诨、打牌搓麻、就地支起锅子炒菜热饭、直到呼啦啦拉下卷帘门,一天结束。孩子放了学,要不在小街上追来打去,要不在一堆等待熨烫的衣服中间、在滴答作响的各式钟表环绕中间,埋头写作业。空气中似乎永远弥漫着饭菜的香味——今天有什么不一样吗?“你没发现,‘丹阳皮鞋’边上,有一个‘白立方’空出来了?”保罗拉着我往回走。 果然,在一排挤挤挨挨的理发店、修鞋铺、保姆介绍所中间,有一个刚刚被清理出来的小格子铺面,六平方米、卷帘门,和边上各个被塞满的小空间完全一样规格,只是这里人去屋空,一眼看去,好似这条街上一个小小的凹陷,的确很像一粒白色的立方体(虽然那时候未经粉刷,还不是非常之白)——“白立方”( White Cube)是爱尔兰艺术评论家布莱恩?奥多尔蒂( Brian O’doherty)提出的一个概念,用来形容当代艺术展览的标准空间。用“白立方”来形容这条杂货铺小街上这个正正方方、刚空出来的格子间,很是形象: 好似一个封闭的白盒子,除了出入口以外没有任何开口。天花板和墙壁都是纯白色。除了艺术作品,整个空间内没有任何的装饰物。门把手、电源等障碍物都被巧妙地隐藏起来。这种低干扰的空间是当代艺术作品的完美展示空间。(《白立方之内:画廊空间及其意识形态》,1976 ) 保罗是法国人,作为艺术家和教育工作者,长期研究的领域就是当代艺术。自从 2003年首次来到中国,他就迷上了上海,这座城市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实验性”令他叹为观止:“所有的法国艺术家都应该来这里看看!开阔眼界!开拓思路!”和他一起在上海街头闲逛,顺着他的眼光去看浦东的高楼、浦西的里弄小巷,我这个出生在上海的本地人,仿佛对熟视无睹的一切重新刷了一遍认知。比如此刻,一个平淡无奇的杂货铺空间,居然成了他口中的“白立方”。 我俩站在那个空出来的“白立方”前。已是傍晚时分,夕阳透过半透明天棚照下来,杂货铺小街转暗了一些颜色。来往的人渐渐多起来,赶在落市前买菜的、提了菜匆忙往回走的,都在这条窄窄的小路上交会。孩子的哭闹声,不耐烦的咒骂声,自行车铃声,助动车喇叭声,此起彼伏。九月的上海,天气还是很热,正是一天中最兵荒马乱的时刻。我们端详着面前这个空出来的格子空间:它昨天应该还被各种杂物塞得满满当当的吧?不知原来是个什么主题的空间?反正现在,它似乎和周围发生的一切毫无关系,如此安静落寞,空空如也。“我可以选取任何一个空间,称它为空的舞台。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下走过这个空间,这就足以构成一幕戏剧了。”英国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 Peter Brook)曾经描绘过这样一个极简的剧场空间 ——“空的空间”( Empty Space)—— 这正是我当时首先想到的词。 一只“白立方”,一个“空的空间”。无论当时我们如何各自在心中为这个小空间命了名,有一点是一致的:这个地方( 小空间和大环境 )实在太有意思了!让我们在这里做些什么吧! 二 / 和“上海当代”同时开幕 2011年 9月 7日晚,和著名的“上海当代”(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同时开幕的,还有一个隐藏在新华小商品市场内的小盒子空间:“兼容的盒子”计划。小小的“白立方”经过粉刷,已经焕然一新。左手鞋铺、右手家政,对面隔着小街相对的,就是把这个小店面租给我们的杂货铺老张。老张是转业军人,他终日坐在一堆锅碗瓢盆被单扫帚深处,眯着眼睛抽烟。我猜,当时他也没想到,自己将成为对面这个奇怪的空间最忠实的观众,并自觉担任起类似美术馆或画廊保安的角色。几年之后,他告老还乡,将自己的小铺子和我们“兼容的盒子”都一并转让给他的一位老战友——万全国。万老板接手后,不仅把自己的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且一直陪伴我们的项目走到最后,辅助各位艺术家配齐各类工具(什么都能在他的杂货铺找到),项目接近尾声的时候,甚至表示想在我们的空间也做一期项目——这个愿望没有达成,非常可惜。初期我们谈妥月租一千元,到六年后结束的时候,涨到一千二百元——这样的租金在当年应该已是罕见,正如这样的杂货铺小街,即使在当年的上海,也已是罕见。 三面白墙,空无一物。这种干净的状态和周围环境似乎不是很搭。没有什么开幕式,路过驻足的人倒是不少,保罗在围观人群的注视下,在一面墙的正中挂上了一幅布面手绘的二维码绘画。今天所有人见到这黑白格子方块,都会自动掏出手机扫一扫,而当时二维码在日常生活中还不太常见,何况还是一幅花花绿绿的绘画作品!看上去更像一堆打乱排列的马赛克。围观的人们指指点点,好奇询问,“这里是卖什么的?”——这应该也是我们之后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很自然,因为小街上所有的铺子都是做买卖的。有人开始研究我们挂在卷帘门边上的“说明书”: “兼容的盒子”计划——在文化全球化、网络化的今日,得译工作室邀请艺术家来考察、发掘、发展出新的、与社会环境相融的“兼容模式”。陆续将有各种形式的作品在这个实验杂货铺“小盒子”登场,计划持续一年。 2008年,保罗在法国的工作告一段落,有一年的学术假期。我们一家决定开始在上海生活。作为艺术家,保罗对“魔都”充满好奇与探索之心;作为艺术教育者,他深感当代艺术体系(和法国很多充满各种不可改变规则的机构一样)在法国已固化多年,年轻艺术家想要在这个环境中创新改变,困难重重。他强烈希望法国艺术学子们都来感受一下上海之魅,在这里找到突破自己的出路。我们成立了“得译工作室”,一方面以此为名持续我们的艺术创作,一方面希望搭建一个中法文化艺术交流的平台,邀请国外艺术家来上海驻地创作,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生态,让不同的观念碰撞,看看会有什么新的想法出现。一年的学术假期结束,我们无意离开这片“试验田”,从一开始的独立运营,到之后的院校合作,这个项目无间断持续到 2020年,共计在上海接待了来自法国和其他各国艺术家 300余人。“兼容的盒子”也是工作室在上海的探索项目之一,现在网站上还保留着最初的想法:计划持续一年——而最终这个项目持续了近六年,一直到 2017年市政动迁,周边市场整体拆迁结束。 时间已经很晚,人群陆续散去,到了结束一天营业的时刻。左左右右的店铺呼啦啦大力拉合卷帘门的声音此起彼伏,很是壮观。“没有人扫码解读密码吗?”保罗一边磕磕绊绊地往下拉着卷帘门一边问(几个月后卷帘门发出的声音就非常流畅了)。的确,这是一幅画,也是可以读取的二维码,如果你用手机扫一扫,便会显示如下内容: 密码抽象画布面丙烯,得译工作室 2011 ABSTRACT PAINTING WITH AN ENCODED MESSAGE Acrylic on canvas, 80×80cm, DeYi Studio 2011 以上扫码内容类似画廊或美术馆贴在作品边上的说明标签,网站 上阐述了创作思路: “得译工作室”作为这个项目的发起人,抛砖引玉,以一幅二维码抽象绘画开启“兼容的盒子”的首个展出。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考虑作品的大众接受程度(必须让观赏到的大多数人认可这是一件艺术作品)。与此同时,作品也能“悄悄地”与研究互联网技术的小众们(如今应该不是小众了)接上头,用的是他们之间懂得的密码 —— 作为兼容美学的一部分。 如此这般,在上海一条几乎隐秘却又热闹非凡的小街上,“兼容的盒子”项目悄无声息开始了。我们在网站上列出了参与此项计划的一些特殊条件 : - 空间每日 9时至 20时对外开放-空间没有门,也没有门卫,每日 20时锁卷帘门,21时小商 品市场关大门-空间平时没有接待人员-该项目不提供技术维护-该项目不承担作品制作费用-该项目不提供传统意义上的展览准备工作 (不制作宣传单 页、海报或商业广告宣传,没有开幕式 )-所有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发布 -由于该项目的特殊性 (与环境的兼容性 ),此空间不是常规 意义上的画廊,所有受到邀请或申请参加“兼容的盒子”的艺术计划,须与项目组织方沟通协调,共同商讨出包括摆放细节在内的合适表现形式。-该项目为非营利性艺术项目,参与艺术家无须支付计划运作的任何费用。 -所有参与此项计划的作品影像、照片及文字,得译工作室具有印刷及网络发布的权利。 之后近六年的时间里,“兼容的盒子” 项目与这条小街同生共长,有机融合在一起。我们不间断接待了 100多位各国艺术家,每两周换新,用各种创意不停填满、清空、变换这个白盒子。至 2017年 6月底,卷帘门最后一次被拉上,共计项目 152期。 二十一 /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兼容的盒子”项目和菜场杂货铺一起消失后,很多关心这个计划的朋友来打听后续,有些对我们“大隐于市”的理念心领神会,热心为我们介绍各种场地,希望把这个“盒子”重新打开。对我们来说,“兼容的盒子”是一个独立计划,结束了就是结束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后面好玩的事儿还多着呢!我们只管继续漫游,面对这座天天在更新的城市,老建筑,新废墟,天马行空,发挥想象。 我们在一处新建的超市二楼空地举办了几次“周日魔毯”,邀请大家和艺术家一起周末来摆摊;在愚园路一处废弃职业学校老楼为法国艺术家做了一次“声音行走”;在老城隍庙华宝楼,我们邀请艺术家在展示珍宝的玻璃柜里展示自己心目中的“无价之宝”;在居民小区防空洞内开放了一个“平行空间”,邀请邻里和艺术家一起来展示自己的创作;在浦东高大上的商场空间内策划了一个艺术家驻地项目,在法国领事馆的露台上和大家一起玩“纸牌屋”的游戏……这些匪夷所思的地方,听起来不仅互相不搭界,和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展馆也是浑身不搭界,却都是城市里真实存在的有趣空间,某个时候,因为天时地利人和,促成了所有这些无法再次复制的合作。 2021年 9月的上海城市艺术空间季期间,我们受邀和长宁区新华街道“大鱼营造”合作,设想在“十五分钟便民生活圈”内,如何让艺术也占有一平方米的空间: 新华艺术便民服务 http://xas.immediat3.org在新华街区找到四个合适点位放置四个橱窗装置,展示新华居民和艺术家朋友的各种创意,定期更换。作品可以是:绘画,手工,拼贴,书法,摄影物,小物件, 小装置,等等。面向人群:新华居民,邀请艺术家。四个橱窗中希望并列呈现出多样化,国际化,模糊专业 /业 余界限的各种创作。每个橱窗上有二维码和项目联系电话。有想法的居民可以直接联系我们。我们将一起讨论展示方式,作品将在橱窗展示 1—3周。得译工作室负责删选和最终决定如何展示这些作品,并将所有参与作品同步更新到艺术便民服务网页。 我们相信,艺术对每个人都很重要。艺术不是专业人士的专属领域,如果它一直被锁在博物馆和画廊里,就会失去很多意义。艺术必须是公开的。 公共艺术不应由专家空投给街区,而是邀请街区居民一起来展示他们的奇思妙想。 如果水龙头漏水,你就打电话给水管工;鞋子磨了个洞,你就找鞋匠;头发太长,你就去找美发师。各种便民服务是街区必不可少的存在——那么,如果你在家捣鼓出一个自己得意的作品,并且想让大家看到,就来街头艺术便民服务橱窗展示吧! 得译工作室 2022.10.27 艺术季结束,这个项目最终没有和其他“应季”项目一起消失,而是经过了前两年特殊时期的考验,一直持续到现在。 小商品市场和艺术空间,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就这么和谐共生了整整六年。 “聊天搓麻”的商贩对于“神神叨叨”的艺术家,从避而远之到欣然接受再到评头论足……艺术似乎回到了本源的状态。安顺路98号小商品市场内26号铺不足六平方米的“兼容的盒子”,从突发奇想开始,以突如其来结束。 生活还要继续,生活一样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