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凤凰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2.80
折扣购买: 漫话东坡(修订版)
ISBN: 9787550638891
莫砺锋,1949年生于江苏无锡。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顾问,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著有《莫砺锋文集》十卷、《宁钝斋杂著》、《嘈嘈切切错杂弹》(与陶友红合著)等。
◆.第一章.东坡的家庭 ◇ 一.祖父与双亲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十二月十九日,[1][1] 按公历换算,东坡的出生日期已入次年(1037年1月8日)。但是前人计算东坡年龄时都按旧历,为免缠夹,本书暂依旧说。 东坡诞生于眉州眉山县(今四川眉山)。 眉山苏氏原籍赵郡,唐中宗神龙年间,赵郡栾城(今河北栾城)人苏味道卒于眉州刺史任上,其子留居眉州,是为眉山苏氏的始祖。到东坡出生时,苏氏在眉山已经繁衍了三百多年,成为当地著名的乡绅人家。东坡有时自称“赵郡苏轼”,其弟子由的文集取名《栾城集》,都是指其祖籍而言。 东坡的祖父名序,是个性格淡泊、与世无争却又颇带侠气的人物。他性喜读书,也喜欢写诗。他生活节俭,却曾施舍储粟数千石赈济灾民。他待人谦逊有礼,却曾带人拆毁香火颇盛的淫祠茅将军庙。苏序的复杂性格在东坡的身上打下了若隐若现的印记。此外,由于他的名讳,东坡兄弟为文集作序时,总是把“序”字改成“叙”或“引”,甚至敬仰东坡的元好问也跟着这样做。 东坡的父亲名洵,字明允,是宋代著名的古文家,被后人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少时不爱读书,专喜游侠。他十六岁那年,二兄苏涣考中了进士,成为轰动全蜀的大新闻,苏洵却毫不在意。他终日四处游荡,甚至在娶妻生子之后,依然独自远游四方,饱览名山大川。庆历七年(1047),苏洵正在江西虔州(今江西赣州)游览,忽然接到父丧的噩耗,这才匆匆返乡奔丧,回到家里时已迟了三个月,可见他心中根本没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苏洵读书的事迹被后人编进了《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这话大致没错,虽然苏洵在给欧阳修的信中自称“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但他真正发愤苦读,确是在参加乡试失败以后才开始的,那时他已经二十七岁了。他闭户苦读,六七年内绝笔不写文章,精心研读六经百家之说,尤其爱读《战国策》,视为枕中秘宝。几年后他成竹在胸,厚积薄发,下笔千言,一鸣惊人,终于得到以欧阳修为首的文坛的激赏。苏洵自己在仕途上很不顺利,便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对他们进行严格而别具一格的教育。他亲自辑校典籍数千卷,用作二子的教材。他因材施教,精心指导二子写作古文,并与他们讨论古今治乱之理,终于把他们培养成一代名儒。治平三年(1066),苏洵因病去世。临终前,他把尚未完稿的《易传》委托给两个儿子,嘱咐他们续写成书。后来经过东坡的不断努力,终于在海南完成了全书,这部《易传》成了易学史上的名著。苏洵对东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刚强不屈的性格,淡于荣利的处世态度,以及洞察隐微的史识和纵横恣肆的文风等,这些方面都可看出父子间的传承关系。苏洵与王安石的交恶更是影响了东坡的整个人生,而且当苏洵写《辨奸论》讥刺王安石时,东坡曾认为其言过甚,虽然东坡反对新法是基于他对新政流弊的亲身体会,但不必讳言,苏洵与王安石的互相敌视毕竟在青年东坡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使东坡的胸怀有如光风霁月,也不可能面对父亲的仇敌而胸无芥蒂。 东坡的母亲姓程,出身于一个富裕的书香门第。程夫人从富甲一方的豪门下嫁到清贫的苏家,夫婿又游手好闲不求仕进,但是她毫无怨言,独力承担了全部的家务,不但上事翁姑、下教子女,而且通过辛勤的劳作使苏家的家境逐渐得到改善。程夫人虽然长于理财,却不爱非分之财。有一次苏家的婢女在地上踩出一个大洞,洞里有一个大瓮,瓮中发出有人咳嗽似的声响,人们都认为瓮里藏有财宝,程夫人却立即让人用土填埋起来。程夫人性情善良,严禁家里的儿童和婢仆捕鸟取蛋。渐渐地苏家院子里的鸟儿都把巢筑在很低的树枝上,它们想依靠人的保护来避开毒蛇猛禽的侵害。东坡幼年时常跑到鸟巢旁边去观看那些黄口小鸟,还给它们喂食。如果说苏洵给东坡的性格中留下了严正刚强的因素,那么程夫人是用慈爱之心滋润了幼年东坡的心灵。程夫人知书明理,当苏洵外出漫游的时候,她就亲自承担起教育儿子的责任。她不但教导儿子读书明理,而且勉励他们以节义自奋。有一次程夫人与东坡一起读《后汉书》中的《范滂传》,读到范滂因反对宦官被捕而拜别母亲、范母鼓励儿子从容赴义的一段事迹,夫人慨然长叹。年方十岁的东坡在旁边问道:“孩儿若要做范滂,母亲同意吗?”程夫人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日后当东坡在朝廷上奋不顾身地面折廷争时,他心中肯定会回响起母亲的这番话音。 风雨人生中从容前行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