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8.40
折扣购买: 以仁谋天下:赵匡胤
ISBN: 9787568091633
丁振宇,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作家,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黄淮学院座客教授。出版的传记有《卿本好局憾未酬:隋炀帝传》《志兴大明,败局难挽:崇祯帝传》,出版的小说有《掌家大印》《八王之乱》,创作的电影与微电影有《准岳母相亲记》《我们是一家人》《心之救赎》等十余部,其中《心之救赎》获省级奖项。
\" 没有确立太子,为皇位之争埋下了隐患。皇长子李从荣为了谋取皇位,等不到父皇驾崩,便闯入宫中,企图行刺逼宫,不料反被大臣杀死。李亶受到惊吓,一命呜呼。在众臣的拥立下,皇三子李从厚继承皇位。然而,李从厚仅仅当了几个月的皇帝,就被凤翔节度使李从珂赶下台来。 李从珂幼年时跟随母亲到李家,被李亶收为养子。他身形高大,孔武有力,跟随李亶东征西战,颇得李亶的喜爱。 李从厚继位后,听从大臣的建议,将各地节度使来回调换,以削弱藩镇的势力。李从珂害怕自己的权力被剥夺,因此决定谋反。李从厚得到消息,急忙派大军前去镇压。李从珂势单力薄,很难在正面作战中取胜。他分析,朝廷派来的军队将兵骄横,贪图赏赐,便使出诱降之计,收买了许多朝廷将领,最终打败朝廷大军,夺取了帝位。 当时,李亶的女婿石敬瑭任河东节度使,他和李从珂素来不睦,看不惯李从珂的作为,有意反抗。李从珂看透了石敬瑭的心思,决定消除隐患。他采用调虎离山之计,命令石敬瑭离开自己的大本营晋阳,到郓州任职,然后再伺机铲除其势力。石敬瑭识破了李从珂的企图,联合北方的契丹攻入洛阳,李从珂无力抵挡契丹军,自焚于洛阳,后唐灭亡。 为了感谢契丹的帮助,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划给了契丹,而且认比自己小十岁的契丹首领耶律德光为义父。作为回报,公元936年,耶律德光将石敬瑭扶上了皇帝的宝座。石敬瑭建国号为“晋”,史称“后晋”。 因为石敬瑭的这一举措,燕云十六州的民众一夜之间沦为亡国奴,遭受铁蹄践踏,时间长达数百年之久。契丹人还动不动就跑到洛阳城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深受其害,而朝廷对此不闻不问。不但如此,为了讨好契丹人,石敬瑭还每年向其进贡大量财物。这些财物全部被强行摊派到老百姓身上,加重了中原百姓的负担,进而激起了中原人士的强烈反对,各地接连爆发农民起义,希望推翻当朝的统治。 赵匡胤练就一身武艺,目的就是为了保家卫国。每当他看到契丹人入侵,对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大肆杀戮,致使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时,他都感到痛苦和愤怒。 在那个朝不保夕的动乱年代,大部分人都经受过与亲人生离死别的痛苦,相较而言,赵匡胤是幸运的。石敬瑭建立后晋之后,父亲赵弘殷仍然保留了原来的官职,没有受到动荡时局的波及,一家人仍然过着相对平静的生活。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石敬瑭车驾进入开封。次年,赵弘殷一家也从洛阳到了开封,在东城新曹门里的寿昌坊巷内定居下来。若干年后,他和弟弟赵光义先后当了皇帝,人们为了纪念他们,便将寿昌坊巷改名为“双龙巷”。 赵匡胤初来开封时,刚满十二岁。这里的情景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和洛阳大不同的是,这里到处一片衰败的景象,民不聊生,大街上随处可见衣衫破烂、满脸污垢的乞丐。 有一天,他和父亲在大街上行走,一群乞丐拦住了他们。看着面前一张张布满污垢的面孔和伸出的一只只脏手,赵匡胤忍不住问父亲: “他们为什么会这么穷?他们难道不种地吗?” 赵弘殷苦笑道:“孩子,这一切都是当朝皇帝造成的,他将燕云十六州和大量的财物拱手送给了契丹人,导致许多老百姓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不得不靠乞讨过日子。” 这一场景深深地烙在赵匡胤的脑海中,直到很多年后,再回忆起这件事来,他仍然感慨万千。那时候,他将父亲的话牢记在心中,发誓一定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改变这种状况。 御前撤座,明君臣之分; 杯酒之间,掌兵政之权;先南后北,定江山之固; 文治天下,耀千古之功。 赵氏上演的“点检做天子”“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一件件、一桩桩皆告诉我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他凭借一根棍棒结束了五代群雄割据,开创了两宋盛世的太平天子! 他权不举刀,谋不见血,兵变不扰民,开国不诛功,灭国不杀降,改革不折腾。 读懂赵匡胤,方可读懂大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