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文汇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0.12
折扣购买: 考古泰斗夏鼐
ISBN: 9787549636679
王世民,1935年出生于江苏徐州。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56年9月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参加过汉长安城的发掘。1995年8月退休后,主要致力于《夏鼐文集》《夏鼐日记》的编辑整理。著有《商周铜器与考古学史论集》《夏鼐传稿》等。
哀思阵阵——纪念夏鼐逝世一周年(外一篇) 王祥第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夏鼐逝世已经一周年了。他的轶事颇多,今不及书,简略叙述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以纪念这位已故的乡亲。 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〇年,夏鼐在上海光华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读书。他读文科,而数理化的成绩也是满分的。对有些课外书,他则录抄精华成册。光华大学有些外国名流学者来演讲,高中生夏鼐次次去听讲,他能记录下英文笔记,这是大学部学生也少有人能做到的。 夏鼐智力如常人,照他自己的话来讲,不论干什么,只要专心加恒心,自然入脑筋,不易忘记。夏鼐也不是整天在读书,嬉时他专心嬉,读时用心读,他还是高中部三级跳远的选手呢。因为平时持之有恒,所以在大小考试前,他不温习,而居然科科得满分。在高中部,他是著名的高才生。 进了清华大学,图书馆藏书丰富,校内名教授多,他如饥如渴地学习,进展更快了。吴晗和他同级同读历史系,也佩服他学习精神和治学态度的。 夏鼐留英期间,是著名的留学生,是其严谨永恒精神所使然。他得了博士学位回国后,老朋友间有戏呼之为夏博士者,他面红耳赤,要求人不要开玩笑。依他来说,得到博士学位,不过是向学术进军的初步。秉此精神,他步步攀上学术的高峰,成为我国荣获外国国家院士称号多的人。我国考古学上的文化分期,近人以夏鼐的论断为宗,尊之为我国考古学的奠基人。 本文原载《温州日报》一九八六年六月二十二日。 故友夏鼐记事 温籍国际考古学权威、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夏鼐逝世迄今已届二周年。 这里只就过去日常所接触到的,而外人所较少知道的事,追述一二,以寄悼念之情。 夏鼐怎么会走上考古专业的道路? 一九三四年七月,夏鼐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后转读研究生。是年秋,清华公告招收留美公费生十三名,其中考古学和欧洲近代史各一名。夏鼐拟报考欧洲近代史。 这时,比夏鼐早一年毕业留校历史系当助教的杨绍震来找夏鼐,杨说对欧洲近代史这门考试我已准备一年时间了,你若也报考欧洲近代史,那我必将落第了。所以我来要求你去报考考古学的。夏鼐开始说自己对考古学只读过一学年,所知有限。杨说你只要稍稍涉猎一下就济事了,你是必然考取的。夏鼐同意了杨的要求报考考古学了。 榜示后,夏和杨都录取。在录取的十三人中,夏鼐的考分居首位。杨可谓有知己知彼之明。杨后来在台湾当教授,今尚健在。由于杨绍震偶然的要求,竟使夏鼐走上考古学的道路。 夏鼐敢于接受杨绍震的要求,改为报考考古学,无非因为学得踏实,有信心考取之故。他曾说过真才实学是立身之本这句话。他对有兴趣的课题,博览群书,手抄笔录与此有关材料,汇订成册。叶适是宋代温州学者,与高中课程毫不相涉。可夏鼐仍在课余时在图书馆抄有关材料。在清华大学读书更精心,阅中译本总对照原文来阅。读古籍则师承了已故大师梁启超、王国维等人的精读法,广采有关资料在自己书本的字里行间,密密麻麻注上蝇头小字或加校勘,日积月累,书本几无空隙处。元代温州人周达观著的《真腊风土记》约一万字,而夏的注校字数却远远超过之,还贴上附页。一九七九年,他出版了十二万字的《真腊风土记校注》,超过原书字数十倍,人称精辟之作。 夏鼐为学精神略举如上,以纪念他的逝世两周年,同时也希望温州能再出现像夏鼐这样名震世界的学术伟人! 夏鼐是著名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本书在《夏鼐纪念集》基础上,进一步收集有关师友、学生、家人回忆夏鼐的文章,以多种视角讲述了这位具有世界影响的考古界大师的学术成就,同时也从一个侧面介绍了夏鼐亲自参与和指导的中国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的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内容生动感人,可读性较强,从中可以看出夏鼐为学为人的魅力,是研究夏鼐的重要基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