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百年史(从江户到昭和1867-1989上下)

东京百年史(从江户到昭和1867-1989上下)
作者: (美)爱德华·赛登施蒂克|译者:谢思远//刘娜
出版社: 上海社科院
原售价: 89.00
折扣价: 50.20
折扣购买: 东京百年史(从江户到昭和1867-1989上下)
ISBN: 9787552021769

作者简介

爱德华·赛登施蒂克(Edward George Seidensticker,1921-2007),著名日本研究专家、翻译家。出生于美国科罗拉多州,长年居于日本,先后执教于东京上智大学、斯坦福大学(1962-1966)、密歇根大学(1966-1977)、哥伦比亚大学(1977-1985)。曾因日本文化研究及日本文学译介方面的杰出贡献,获旭日章(1975)、菊池宽奖(1977)、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奖(1984)。所译英文版《源氏物语》家喻户晓,被认为是该作品的最佳英译本。其对川端康成作品的杰出译介,最终促成川端康成获得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在日本研究方面,其最著名代表作是关于东京历史文化的两本书:《下町,山之手:东京从江户时代到大地震》(Low City, High City: Tokyo from Edo to the Earthquake)、《东京崛起:大地震之后的东京》(Tokyo Rising: The City Since the Great Earthquake),此次将这两本书合并为《东京百年史》,首次引入中国。

内容简介

1868年,也就是改元为明治的这年年初,曾经 的第十五代将军,如今已不再是将军的庆喜回到了 江户。 对西南倒幕派的“讨伐”结束得很不光彩,德 川幕府已没有人力物力再一次发起惩罚性远征。西 南倒幕派已经开始实施类似现代的征兵制度,而幕 府的军队不仅补给差,可能斗志也不是很高,毕竟 他们在几个世纪里都过着和平享乐的生活。眼见自 己的统治已经到了日暮穷途的地步,幕府将军德川 庆喜于1868年初(这是阳历的时间,按阴历来算的 话应该是1867年末)宣布辞去将军职务,“大政奉 还”。他自己在江户仍然颇受尊敬。在明治时代晚 期,他结束了在静冈的长期流亡生活,受邀为江户 最具象征意义的“日本桥”这座桥题词。他的题词 后来被刻在了石头上,历经地震和战火而没有遭到 破坏。前任将军即第十四代将军的遗孀成了浪漫崇 拜的对象,这位皇家的公主出于政治目的而结婚, 但在幕府最终的巨变期间拒绝离开江户。 受政治煽动而起的暴力活动使幕府的家臣纷纷 逃离江户。来自地方藩国的武家贵族早已逃之天天 ,他们的宅邸被烧掉、拆毁,任其腐朽。犯罪分子 利用政治暴力活动趁火打劫。天黑后,江户全城居 民门窗紧锁,“山之手”的大部分区域以及城堡附 近区域,甚至在白天都不怎么安全。 下层武士和市民仍然留在江户,他们无处可去 ,也无事可做,因为他们的经济基础建立在为幕府 提供服务之上,而后者如今正在分崩离析。江户的 人口在“维新”后立即骤降到了50万。市民们几乎 完全不知道新政府对“外夷”及与夷邦交往持何种 态度。横滨是当时日本与美国这个打开了日本国门 的国家开展贸易最便利的港口。但是,如果新政权 并不打算融人世界,那么将首都设在远离横滨的地 方,就有着十分重要的象征意义。有人确实力主让 大阪做首都,或者让大阪和江户共同作为首都。 甚至在1868年7月(9月改元为明治)江户已经 改名为东京(意即“东部都城”)的时候,定都的 问题仍未最终拍板。经过对文字的巧妙加工,即将 江户改名为东“京”(包含大量汉字使近代日语非 常适合这样做),日本政府在江户“建立”了一个 首都。然而,当时日本的都城还并未从京都迁走。 所以京都(意为“首都”)可以继续扮演它长久以 来已经习惯扮演的角色,即“传统上的首都”或者 说“礼仪象征性的首都”。明治天皇似乎仍旧把京 都当作首都;他的陵墓就位于京都南郊的桃山。 一些学者争论说江户的名字根本没有改成东京 。这个观点似乎有点偏激,但语言的复杂性使其成 为可能。签发于庆应四年七月(1868年)的一份重 要诏书的大意是:江户是东部诸地的重镇,会聚人 流,从此处可纵观全国,亲理国事,因此江户可谓 东京。 本书推荐: 不管哪种语言里,都很难找到一本书像日本研究专家、翻译家爱德华·赛登施蒂克对东京历史的经典叙述那样,不仅充满了一个城市及其国民的精神,而且渗透着作者的智慧。 在这部不朽的名著中,作者凭借其对日本文化的渊博知识和深厚理解,以引人入胜的独特视角追溯了东京百年来的兴衰变迁,通过各种令人惊叹的细节和详实的史料,带领读者穿梭百年东京,揭秘近代日本为何能在积极吸收西方文化,成为世界强国之后,仍能将古老传统传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