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峥嵘岁月1893-1923)(精)
作者简介
(1917年4月-),生于北京,祖籍湖南平江。著名中共党史专家。曾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水电部副部长,毛泽东兼职秘书。 1934年考入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参加“一二九运动”,为武汉秘密学联负责人。 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分别在湖南、延安和中国东北从事青年和新闻工作。1945年后到东北,先后任高岗、陈云的秘书。 1949年至1952年任《新湖南报》主编、湖南省委宣传部长。1952年调北京,主管水电。 1958年任水利部副部长,毛泽东兼职秘书。 1959年庐山会议被定为“彭德怀反党集团成员”,撤销一切职务,开除党籍,下放劳动。“文革”期间被关押在秦城监狱。 1979年平反,出任水利电力部副部长。1982年-1984年任中央组织部青年干部局局长、常务副部长。 中共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内容简介
一、二十岁以前 湖南这个“荆蛮山国”,维新志士、革命新党的活动 与影响,并不亚于沿海的先进省份。这样的时代,这 样的地方,自然会不断产生革命先驱与英雄人物。 韶山岁月 20世纪末与本世纪初,封建古老的中国在清政府 腐朽统治之下,被列强进一步侵凌瓜分。新与旧,光 明与黑暗,革命与反动,两种势力在东方大地剧烈搏 斗。湖南这个“荆蛮山国”,维新志士、革命新党的 活动与影响,并不亚于沿海的先进省份。这样的时代 ,这样的地方,自然会不断产生革命先驱与英雄人物 。 毛泽东(别号润之),于1893年12月26日(清光 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出生于湖南湘潭县韶山冲。 韶山距县城45公里,位于湘潭、湘乡、宁乡3县交界 处,山峰突出于绵延起伏的群山之中,为南岳衡山72 峰中之第71峰。相传舜帝南巡至此,被这里的雄伟气 象、清秀山水所吸引,乃令臣僚奏韶乐(《尚书》日 :“箫韶九成、凤凰来仪”),韶山因此得名。韶山 冲起于韶山脚,乃5公里狭长山谷,小溪流水终年不断 。这里住有600多户,以毛姓为主,杂有李、钟、周 、邹、彭、庞等姓。湘潭是湖南有名的商业城市,为 湘、粤、赣3省水陆交通枢纽,已辟为外轮寄靠港地, 新的风气容易传人。因此,毛泽东在少年时代就受到 湖南新派活动的影响。 毛泽东的祖辈务农。父亲毛顺生(1870--1920 )读过商年私塾,勤劳节俭,精明能干,原先是一个 贫农,后来兼营粮食和耕牛、生猪的贩运,押进田产 ,便由中农再上升为富农,并有资格在乡间发行小额 钱票。父亲对儿子的管教很严厉。毛泽东排行第三, 两个哥哥都在襁褓中夭折。在15岁以前,他的生活是 学生兼小长工或小长工兼学生,同时还替父亲管理账 务。1936年,毛泽东同斯诺谈话,谈到父亲时,曾回 忆说:“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 没有账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 我和两个弟弟。他一文钱也不给我们,给我们吃的又 是最差的。” 毛泽东8岁前寄居在四世同堂的外祖父家。他常 到蒙馆“旁听”,能信口背诵课文,还能挥手写字。 自幼聪颖好学,深得舅父们的欢心。8岁回到韶山,开 始读经书。从1902年到1906年之间,一共在韶山附近 4个私塾上过学。1902年在韶山南岸,启蒙教师邹春 培;1904年在韶山关公桥,塾师毛咏生;1905年至 1906年夏,在韶山桥头湾、钟家湾,塾师周少希; 1906年秋,在井湾里,塾师毛宇居,因离家较远,读 寄宿。1906年末至1909年夏,停学在家,白天同长工 一起劳动,晚上帮父亲记账,自己仍坚持自学。1909 年秋至1910年夏,说服父亲后,在韶山乌龟井、东茅 塘复学,塾师毛简臣、毛麓钟。 对这6年的私塾读书生活,毛泽东后来曾这样概括:“ 我过去读过孑1夫子的书,读了四书、五经,读了6年 。背得,可是不懂。那时候很相信孔夫子,还写过文 章。”根据所有这些回忆材料,毛泽东这6年的私塾读 书生活,归纳起来有这样一些值得记述的情况: ——毛氏家族认为《百家姓》、《增广贤文》等 是俗书,发蒙从《三字经》开始,读过《幼学》;继 而点《论语》、《孟子》和《诗经》等;后来读过《 春秋公羊传》、《春秋左氏传》(即《左传》)等; 在最后一个塾师处,还读过《纲鉴易知录》和古文等 。 ——天分高,记性好,会背书。读书不出声,只 见嘴巴动。教师点多少,就能背多少,还能默写出来 ,.并学会了查《康熙字典》。读书很认真,不乱走 动。回到家里,除帮杂活外,总是看书。夏天晚上蚊 子多,就在床头放盏灯,头伸到帐子外面看书。从小 就有“格”,文质彬彬,“十来岁就有大人格”(同 学们有这种印象,大概同毛泽东自幼长得较高大有关 )。 ——写字要自己写,不描红字,学过欧体。根据 毛泽东后来在第一师范读书时的手迹看来,他还学过 二王字帖(王羲之、王献之)。 ——自幼喜欢游泳。教师外出时,小伙伴们就下 池塘玩水。有一次教师回馆看见了,让他们作对子代 处罚,对不出来再打手板。出边是“濯足”,毛泽东 应声即对以“修身”。对对子,是作律诗作骈文的基 本功。这是我们现在知道的诗人毛泽东最早表现出来 的才气。 ——并不喜欢读这些经书。旧时私塾,教师只点 书,并不讲解,学生只是死记硬背。毛泽东最喜欢看 的是《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以及《说 唐》、《说岳》这些杂书。私塾的规矩,认为这都不 是正经书,不许学生看。他总是偷着看,甚至在课堂 上将正书放在杂书上面。毛宇居发觉后,就故意多点 书,让他背,他都背得出来。《水浒》、《三国》中 的故事,英雄好汉的行为,他同样记得很熟,常同小 伙伴们讲这些故事。 ——开始学作“破题”文章,作得快,总是交头 卷,还常帮助同学作文。当时已废科举,塾师大概也 只会先教学生如何“破题”。“破题”是八股文的首 段,要用几句话讲明题旨大意。毛泽东这时文章的水 平如何,现在找不到可资证明的资料,但从1912年作 的一篇“史论”来看,前此三四年做的文章,想必跟 这篇非常出色的文章相去不远。因为1910年在湘乡东 山高小读书时,他写的文章也是得到教师和校长称赞 的。“自幼聪颖,很会写文章”,这样的评价对于毛 泽东这位将来的文章家、大手笔,看来是恰当的。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