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中南海往事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一“西苑”与“中南海” 中南海,在故宫的西侧,是中海和南海的合称,占地1500亩,水陆几 乎各占一半。中海开凿于金代,南海兴造于明朝。实际上,在中南海的北 边还有北海,而北海的西北还有前海、后海和西海。由南向北,南海、中 海和北海,又称之为“前三海”;再折转往西,前海、后海和西海,又称 之为“后三海”、“什刹海”。这六个人工湖泊彼此相连,构成了京城里 一片独特的水系。在这片大体呈“フ”字形的水域岸边,过去一直是皇族 及达官显贵的园林和居所。 1.“一池三山太液池” 今日之北京,位于燕山南麓。在古人看来,燕山算得上是苦寒幽暗之 地,还说燕子到了这里就不再往北飞了。另外,在燕山过去又设置过幽州 ,这大略也是它有“幽燕”之称的原由。在商周,北京是燕国的都城,所 以,到了宋辽也叫“燕京”。后来,金国把都城从上京(今黑龙江阿城) 迁到这里,改称“中都”。金代中都城,分大城、皇城和宫城。大城周长 37里,位于今北京西南郊;大城套皇城,皇城又套宫城。 早先,北海和中海还只是一片低洼地带。因从西郊的玉泉山引水而来 ,久而久之,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浅浅的湖泊,俗称“西海子”。玉泉山之 水,是京城里最大的泉水,也是皇宫的饮用之水,还是皇家各大名园的“ 生命之源”。 引入皇宫御园的玉泉山水,又叫“玉河”、“御河”,还叫“金水河 ”、“玉带河”,另有一个俗名叫“筒子河”。到了紫禁城,河又分内外 ,流经太和门前的是内金水河,流经天安门前的为外金水河。之所以要叫 “金水河”,一说是因为开河引水始于金代;一说是它起了防护城垣的作 用,即所谓“金城汤池,深沟高垒”;一说是水打西来,应了五行学说中 西方属于“金”的说法。 后来,在宫城西侧,金世宗又挖湖堆山。湖即太液池,山即琼华岛, 环湖为琼林苑,湖、山、苑组合成为“太宁宫”(今北海公园),后改称 “万宁宫”。因太液池在宫城的西边,于是,又有了“西苑太液池”的名 号。 关于帝王园林的营造,早从战国之际起,就一直流传“一池三山”的 说法。人人希求长寿,王公贵族更是这样。传说,渤海中有三座仙山,即 “蓬莱”、“瀛洲”和“方丈”,山上既有神仙居住,又有长生不老之药 。后来,秦始皇派方士徐巿渡海寻求未果,于是在咸阳兰池宫修百里长池 ,筑土为“蓬莱山”。到了西汉,汉武帝也误信方士之言,以为东海蓬莱 仙山有长生不老之药,可也总是求之不得。于是,他让人在长安建章宫之 北开挖了“太液池”,还在池中垒起了“蓬莱”、“瀛洲”和“方丈”三 座假山,来象征东海及蓬莱仙境。这就是皇家禁苑“一池三山”的由来。 后来的帝王们,也模仿他的这种做法,金世宗也不例外。具体来说,北海 象征“太液池”,琼华岛象征“蓬莱”,原在水中的团城和犀山台,则分 别象征“瀛洲”和“方丈”。 需要说明的是,有名的“燕京八景”,即琼岛春阴、太液秋风、金台 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垂虹、卢沟晓月和居庸叠翠,也是在金 代见称于世的。不过,这些景致的标志性书题,多半出自后来康熙和乾隆 的手笔。另外,琼华岛上那座有名的藏式白塔,还有北海西沿的那道有名 的九龙壁,也是在清代营造的。在这八景当中,“琼岛春阴”和“太液秋 风”两处,与皇家“西苑”有关,只不过,它们一个在北海,一个在中南 海。 2.风云际会中南海 至元代,从蒙古草原来到北京的忽必烈,对万宁宫不大满意,于是下 令修缮琼华岛,又环绕北海和中海营造宫殿和城池。元朝的皇宫,以太液 池为中心,东岸有以大明殿为主体的宫城,西岸有以光天殿为主体的兴圣 宫以及西苑。而在太液池中,还有万岁山上的广寒殿和瀛洲上的仪天殿。 光天殿是太子隆福宫的正殿,而兴圣宫则是太后的宫室。另外,蒙古人把 “水”称为“海”,把“湖”也称为“海”、“海子”,这就是后来“北 海”、“中海”、“南海”以及“中南海”之名的由来。 到了明朝,先是改大都为北平,同时还拆毁了大明宫;朱元璋封四子 朱棣为燕王,而燕王府呢,就设在太液池隆福宫的旧址上。1392年,太子 朱标死在了朱元璋之前,后来,朱元璋只好让长孙朱允炆接了班。朱允炆 就是建文帝,他很担心在外做藩王的叔叔们势力太大,于是,在身边谋臣 的怂恿下,打起了“削藩”的主意。这首先引起了他四叔朱棣的不满,以 所谓“清君侧”为名,于1399年联合藩王发动了“靖难之役”,1402攻陷 南京,朱允炆也下落不明,朱棣从侄儿手上夺得了皇位。第二年,他把北 平又升格为“京”,这也是“北京”的得名之始。随后,朱棣下令大兴土 木,营造新都,在这里搞了14年的大规模建设。1421年,正式从南京迁都 北来。朱棣之所以要这么做,一是因为元朝虽说崩溃了,可北逃回草原的 蒙古人仍是明朝的大患,所以有必要把政治、军事重心北移,以提高应急 反应能力;二是因为他早先为燕王,而用武力夺了侄儿的皇位这件事,朝 野中有很多微词,他也觉得还是返回老巢更安稳一些。 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