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哲学史讲演录(四)——儒家心学及其意识依据(精)/张祥龙文集·第10卷
作者简介
张祥龙,1949年生于香港九龙,后随父母迁居北京,先后在美国俄亥俄州托莱多大学和纽约州立布法罗大学获得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现象学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哲社学院人文社科一级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讲座教授,《世界哲学》《哲学们》《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等刊物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为:东西方哲学比较,西方现代哲学(现象学、海德格尔、解释学、维特根斯坦等),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东西方宗教哲学。主要著作有《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西方哲学笔记》《从现象学到孔夫子》等。
内容简介
儒家心学是宋明道学的一翼,另一翼是理学。心学与程朱理学有共同的动机,即应对佛教的挑战,更透澈地说明儒家学说,更自觉地实践儒家道统——从尧舜到孔孟一系——的高明之境。当然“理学”“心学”这个区分比较粗糙,因为还有气学等其他学派。我们现在关注的就是所谓“心学”。大家一般用“宋明理学”来称呼整个宋明儒家哲学的主流,但是我认为还是叫“宋明道学”比较好,因为宋明儒家哲学除去“理学”外还有“心学”等其他形态。这就是宋代、明代出现的一种“新儒学”,它和先秦儒家以及汉唐儒家都不一样,是儒家的一种新形态。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讲“理”(“理学”和“心学”都讲“理”,只是方式不一样),而这个“理”的背景就是佛教甚至某些道教的东西,比如《太极图》。先秦儒家是由孔子创立(当然在孔子之前已经有广义的儒家,比如周公等),孔子创建的儒家的特点是讲“仁”,而他的教育手段是“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他是通过“六艺”来造就君子,在君子的基础上希望再塑造仁人,仁人里面最突出的、有事功的就是圣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原本儒家的特点。但到了宋明,由于受佛家和道家影响,他们有了新的信心:比如通过《周易》化的华严宗和《太极图》,居然就能够直接领会世界的原本的意义、道理!既然如此,那么我为什么还要那么多时间去青春作赋、皓首穷经,去学六艺等等呢?尤其是心学,它要更直截简易地实现这学说和人生境界,也就是将“格物致知”之“物”首先看作这正在格物之人的心及其表现(事),不再兜圈子(通过六艺),而是说只要我一下子能抓住里面的道或理,我就能直接地成为君子、成仁,甚至成为圣人——当然这是里面比较激进的说法。而这时候为什么他们的信心会大增,也就是为什么能引发出宋明道学,就跟佛教入华及其中华化大有关系。 全新视角解读儒家哲学思想史